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

工業化和城鎮化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工業化就是工業代替農業成為國民經濟主導產業的過程,是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必經的曆史階段。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之後,雖然有的國家工業產值比重和勞動力比重已經低於第三產業,但並不意味著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不重要了。恰恰相反,工業依然是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主導產業。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提出要實現再工業化,就充分反映了這些國家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工業的重視。除了少數國家依靠第三產業之外,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有著發達的工業,即使有的國家把生產環節轉向國外,但仍然掌握著相關領域的核心技術,具備核心競爭力。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曆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誌。城鎮化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的結果。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城鎮化率已經超過80%甚至90%。我國工業化總體上還處於中期階段,城鎮化率剛剛超過50%。未來,積極穩妥紮實有序推進城鎮化,對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曆史意義。

工業化和城鎮化不能孤立發展,而需要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從經濟發展史的內在邏輯看,城鎮化和工業化是相伴而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互為動力和載體,不能彼此孤立,而必須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和協同發展。一方麵,工業化是城鎮化發展的基本動力和加速器。工業生產的集中性和規模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這些特征促進了生產、人口、消費、資金等在城鎮的集中;工業化為城鎮化提供了強大的資金、物質和人才保障。城鎮要發展,離不開工業的支撐。工業化在為城鎮化提供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推動了知識、技術的集聚與擴散,加快了技術與管理的創新速度,為城鎮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專業技術及管理人才;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加速器,對城鎮化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工業化擴大了生產規模,使人口迅速增加,為城鎮化提供了主體。另一方麵,城鎮化是工業化發展的載體。城鎮的集聚效應為工業化進程提供了必要的發展條件。城鎮化本身是一個人口、資金、技術等要素不斷聚集的過程,隨著城鎮規模的

擴大,為工業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場機會;城鎮集聚起來的大量技術工人和專業人才,為現代工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資源;城鎮促進了產業的集中發展,為工業化提供了提高管理水平和發展水平的平台和載體;城鎮化發展的程度影響著工業發展的基本格局。城鎮作為工業發展的載體,城鎮規模及其經濟容量大小,影響著工業在城鎮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是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步伐的戰略舉措,既是為工業化創造條件,也是城鎮化發展的內在規律。

就工業化推動城鎮化而言,一是需要對工業進行合理布局。工業的發展固然可以吸納農村勞動力,但是工業化並不意味著一定能夠推動城鎮化。過去一個時期,有的地區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呈現出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現象,工業過度分散,雖然人口脫離了農業勞動,但並沒有相應地推進城鎮化。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對工業進行合理布局,實現工業企業的相對集中,一個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推進工業項目進園區,讓更多勞動力在一個地區進行聚集。工業產業和勞動力的相對聚集,自然要產生物流、商貿、住宿、餐飲、娛樂、教育、文化等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從而推動城鎮化發展。二是要深化戶籍製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讓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真正地享受城市文明。三是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也就是說在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的同時運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型的更加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工業,避免走傳統的在發展工業的同時汙染環境的老路;發展與現代工業相適應的現代金融、保險、信息等服務業,實現工業與服務業的協調發展。

就城鎮化帶動工業化而言,一是要打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工業化過程是資本等生產要素集聚的過程,要發揮生產要素的綜合效益,就需要對城市的功能按照曆史、人文、地理、氣候、居民生活等進行合理規劃,實現更多工業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合理布局。既需要提供配套齊全的基礎設施,打造良好的投資硬環境,也需要打造誠實、守信、投資者利益得到切實保護的良好人文政策環境。二是要打造良好

的人居環境,包括適宜人居的自然環境、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務、均衡優質的教育文化資源等。因為工業化過程也是勞動力集聚的過程,在勞動力資源日益成為稀缺資源的條件下,勞動力成為工業企業發展的製約因素,需要提供上述條件,吸引足夠的勞動力以滿足工業化的需要。三是要造就一大批懂經營會管理包括企業家在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無論是發展工業還是發展服務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企業家以及各類人才,因此,需要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培養、吸引、造就更多的企業家和各類人才。

知識鏈接

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製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

推動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還要通過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工業化質量和水平,進而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發展。

“移動互聯網+工業”。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傳統製造廠商可以在汽車、家電、配飾等工業產品上增加網絡軟硬件模塊,實現用戶遠程操控、數據自動采集分析等功能,極大地改善了工業產品的使用體驗。

“雲計算+工業”。基於雲計算技術,一些互聯網企業打造了統一的智能產品軟件服務平台,為不同廠商生產的智能硬件設備提供統一的軟件服務和技術支持,優化用戶的使用體驗,並實現各產品的互聯互通,產生協同價值。

“物聯網+工業”。運用物聯網技術,工業企業可以將機器等生產設施接入互聯網,構建網絡化物理設備係統(CPS),進而使各生產設備能夠自動交換信息、觸發動作和實施控製。物聯網技術有助於加快生產製造實時數據信息的感知、傳送和分析,加快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

“網絡眾包+工業”。在互聯網的幫助下,企業通過自建或借助現有的眾包平台,可以發布研發創意需求,廣泛收集客戶和外部人員的想法與智慧,大大擴展了創意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搭建了“創客中國”創新創業服務平台,鏈接創客的創新能力與工業企業的創新需求,為企業開展網絡眾包提供了可靠的第三方平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