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

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是黨中央準確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站在曆史和現實的高度,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於新時期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重塑國際競爭新優勢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兩化”融合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五大提出“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要搶抓機遇,改革創新,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搶占未來產業競爭製高點,加快製造業強國建設步伐。

“兩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完成工業化,並進入信息化階段。我國工業化還沒有完成,總體上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而信息化又撲麵而來。究竟如何處理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關係?隨著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科技進步速度越來越快,我們顯然不能走發達國家工業化完成之後再搞信息化的老路,如果這樣就會錯失信息革命所帶來的機遇,不僅不能趕上發達國家,甚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會越來越大。由於曆史原因,我國沒有抓住前幾次產業革命的機遇,以信息革命為標誌的產業革命為我國提供了一次千載難

逢的曆史機遇,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牢牢地抓住而不可喪失這一機遇。同時,我們也不能跨越工業化階段孤立地搞信息化,因為信息化離不開工業化,可以說沒有工業化就沒有信息化,信息產品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工業產品,或者說要通過工業品來傳遞信息。例如,計算機是信息產品,同時又是通過工業生產線生產的。我國麵臨工業化和信息化雙重任務,唯一可行的選擇就是工業化與信息化並舉,通過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通過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

“兩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業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兩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高層次的深度結合,主體是工業化發展,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撐。信息化是工業化的延伸和發展。信息化是工業化的最新發展階段和增長的引擎。信息化雖然產生於工業化,但不是工業化的附屬物。信息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導致工業化向縱深發展,帶動了光纖通信技術、交互式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信息產業及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等的飛速發展。信息化以知識和技術為基礎,為工業化的延續開辟了新的道路。工業化是信息化的源泉,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礎。信息化是工業化過程中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結果。信息化是在工業化充分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工業化的必然產物。沒有工業化,就沒有信息化;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對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為信息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工業化對信息化不斷產生新需求促進了信息化的發展;隻有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備發展信息產業的必要條件。

“兩化”融合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推動兩化深度融合,重點圍繞落實《中國製造2025》,力爭在重要領域和關

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一是著力建設和推廣企業量化融合管理體係標準。健全支持“兩化”深度融合的技術標準規範,引導企業開展符合性認定,屬於非強製性,主要是通過政府引導,調動企業推進“兩化”融合的積極性和內在動力,引導企業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環境下的競爭能力。二是全麵提升工業智能化水平。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化信息技術在研發設計、製造、管理、營銷等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集成應用。圍繞增強重點行業成套智能裝備和重大智能產品發展能力,加快關鍵領域發展;選擇重點行業開展智能工廠應用示範,打造協同研發、協同供應鏈管理和網絡製造國家級產業集群示範區,大力發展智能製造;積極培育智能製造、個性化定製、網絡眾包、雲製造等產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三是推動信息網絡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推動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在工業領域的集成創新和應用,推進設備數字化、流程自動化、管理信息化。推進製造方式的互聯網化,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網絡化製造模式,實現生產經營各環節的企業間協同,形成製造資源的開放共享,鼓勵發展基於互聯網的個性化定製等新型製造模式。鼓勵製造業創新銷售和服務模式,引導企業運用電子商務、O2O等互聯網模式實現產品營銷。四是加強兩化融合支撐能力建設。推動新一代移動通信發展,全麵推進三網融合,著力構建寬帶、融合、安全、泛在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提升現代信息技術產業支撐能力,突破高端芯片、新型顯示、關鍵電子元器件等核心關鍵技術,大力發展應用電子和工業軟件,支持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鼓勵智能終端產品創新發展。高度重視網絡信息安全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