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這一相互配合、協同發力的政策體係,為我們推進結構性改革提供了頂層設計,為中國經濟攻堅克難、轉型升級注入了新的製度動力。

(一)宏觀政策要穩,就是要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

宏觀政策要穩,從政府經濟管理的宏觀層麵來看,是指政府通過相對穩定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工具對國民經濟進行幹預,以保證宏觀經濟穩定運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宏觀調控的“左膀右臂”,兩者實施主體不同、分工各有側重,同時又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具有內在的協作邏輯。通過綜合協調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可以有效提高政府調控水平,更好地實現宏觀調控目標。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宏觀政策上強調一個“穩”字,目的就是為了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以宏觀政策之“穩”保結構性改革之“進”。穩住宏觀是基礎。宏觀政策穩,預期就穩;宏觀政策穩,增長就穩。如果宏觀政策時不時“猛踩油門”、“急打方向盤”,勢必影響來之不易的結構調整機遇和成效。市場主體最需要持久穩定的預期,如果因為經濟有一些波動,政府就立刻出手、動輒幹預,就有可能造成市場扭曲,助長“政策依賴症”。

在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下,宏觀政策要穩,就是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力度和節奏,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就是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協同發力。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適度擴大財政赤字,主要用於減稅降費、減輕企業負擔。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為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疏通傳導機製,降低融資成本,加強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特別是小微企業、“三農”等的支持。

(二)產業政策要準,就是要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

這抓住了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所在。準確定位產業政策的大方向,才能帶來產業結構的優化、供給體係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加快形成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動能。定位什麽樣的產業政策方向,往往就決定什麽樣的產業結構。產業政策扶持哪些領域、支持哪些領域,哪些領域就容易獲得發展先機、邁出更快步伐。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支持“三來一補”等產業,直接助力了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大發展。這些年,產業政策明顯向服務業傾斜,“三產快於二產”已成為當前產業發展的重要特征。現在,我國結構調整加快推進、供給體係不斷改善,但仍存在著三次產業結構失衡、部分產能嚴重過剩、先進製造業發展不足等問題。產業政策要準,就是要瞄準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堅持創新驅動,注重激活存量,著力補齊短板,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基礎設施網絡化水平等提供政策支持,提高投資的有效性和精準性,推動形成新的增長點。

產業政策要準,首要一點是明確控什麽、扶什麽,堅持進退並舉。進,要更加積極有為,堅持創新驅動,著力補齊短板,加快綠色發展,發展實體經濟。具體到產業上,要加快推動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采用先進製造產業投資基金注資、股權投資、投資補助等方式,集中實施一批工程化、產業化示範項目,實施智能化提升工程;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再布局一批重大項目,打造新的增長極。退,要更

加主動有序,堅持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盡可能多兼並重組、少破產清算。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強化環保、能耗、技術等標準,清理各種優惠政策,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嚴控新上增量,防止出現新的過剩,真正做到壓下來,決不再反彈。

產業政策要準,還要切實提高投資的有效性和精準性,發揮好有效投資對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作用。產業政策的方向,相當大程度要靠投資的方向來體現。要瞄準供給的短板,加強產業領域的薄弱環節建設,推進農村電網和城鎮配電網改造、重大水利工程、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和重點流域水汙染治理等工程;加快緊缺的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把有效的資金用到現代農業、服務業和高端製造等方麵。

(三)微觀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

放活微觀政策,對於增強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和發展後勁具有重要意義。微觀經濟是經濟形勢的“晴雨表”、發展的“推進器”,放活微觀政策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積蓄發展新動能的現實需求。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離不開千千萬萬個微觀主體。隻有搞活微觀,才能全盤皆活。微觀主體好比人體的細胞和毛細血管,細胞不活、血液循環不暢,哪怕是神經末梢出了問題,整個肌體也難以健康。宏觀調控必須立足於增強微觀經濟的活力。隻有微觀政策放活,才能增強千千萬萬市場主體的活力,才能真正激活蘊藏的巨大消費潛力和民間投資潛力。微觀活,宏觀才能更穩,發展後勁才能更足,各項改革措施也才能更為有效地發揮作用。

微觀政策要活,就是要通過完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和消費者潛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觀經濟,充分釋放生產消費活力和內部增長潛能,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麵。黨的十八大提出,經濟體製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如果政府總是試圖以“有形的手”取代“無形的手”,說的是“宏觀調控”,做的卻是“微觀幹預”,將會嚴重束縛微觀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必須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為市場主體鬆綁;政府在不該管的微觀市場領域堅決退出,能交給市場調節要全部交給市場調節;切實把經營決策自主權還給市場主體,讓要素流動跟著市場規律走,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而政府應該做的,就是要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破除壟斷,進一步取消一些行業或領域的進入門檻,進一步采取措施,促進各種所有製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微觀活則全局穩。放活微觀經濟,不搞“微觀幹預”,還須有必要的政策扶持。尤其是要積極創造一切條件,努力增強中小微企業的活力。中小微企業是就業的“吸納器”、增長的“助推器”。如果中小微企業生存困難,勢必導致就業不振、內需不旺。針對中小微企業普遍存在的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要加強和改善信用製度建設,加快金融產品創新,開發適合中小微企業的金融工具。要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財稅扶持力度,減輕企業、勞動者的稅費負擔。要創造條件,推動企業進行存量調整,促進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加快企業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在結構調整中培育新的增長點。

(四)改革政策要實,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

改革是最強大的發展動力。近幾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全麵深化改革的整體部署持續推進,一路上攻堅克難,加大區間調控和定向調控,簡政改革、財稅改革、金融改革、國企改革、自貿區改革等,促使經濟穩定在一個合理區間,結構調整積極推進,活力動力繼續增強,經濟發展實現了穩中求進。2015年,中國經濟總量在10萬億美元基礎上增長6.9%,比過去兩位數的絕對量還要大。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0.5%,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6.4%,高技術產業增速明顯快於整體工

業,信息、文化、健康、旅遊等消費需求旺盛。事實上,中國經濟仍在平穩健康發展,並惠及全球,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在30%左右。

當前,全球經濟仍然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不穩定因素較多。走進新常態的中國正麵臨著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問題和新挑戰。在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影響下,經濟增長出現減速趨勢,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時期,到了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包容、不可持續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每一項任務,擔子都不輕,所麵臨的改革任務十分艱巨。化解產能過剩風險、增強結構調整動能、釋放創新驅動潛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點問題,依然需要通過切切實實的改革來加以推動。可以說,不深化改革,發展就難有活力、難有成效、難以可持續;不深化改革,存在的問題就可能更嚴重,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改革在過去、現在都是中國最大的紅利,要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提質增效、行穩致遠,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堅決破除各種利益的藩籬和體製機製的弊端,充分釋放改革新紅利。

改革政策要實,關鍵在抓好落實落地。要完善落實機製,改變以文件落實文件的方式,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抓好改革舉措落地工作,使改革不斷見到實效,使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在一些重點領域必須取得進展和突破。加大力度推動重點領域改革落地,加快推進對經濟增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國有企業、財稅體製、金融體製等改革。把握好改革試點,調動地方積極性,允許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發揮基層首創精神。要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大力弘揚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精神,理解改革要實,謀劃改革要實,落實改革也要實,既當改革的促進派,又當改革的實幹家。

(五)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線

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更好發揮社會保障的社會穩定器作用,把重點放在兜底上,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化解過剩產能等,必然會影響部分群體的就業和收入,但這是必須要過的檻,必須要經曆的陣痛。要守住民生底線,守住社會穩定底線,為結構性改革創造好穩定良好的社會環境。從更廣泛的意義講,守住民生底線,不斷改善民生,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更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所在。

托底重在“保基本”。就是要使社會保障的標準與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也就是實行以保障基本生活為主的社會保障。當務之急是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係,使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托底重在“守底線”。首先必須重點關注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在財政收入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把鋼用在刀刃上,加強生活困難群眾的生活保障。

充分發揮社會政策的托底作用,需要不斷加強社會管理創新。要把協調推進社會事業、社會政策和社會改革作為加強公共服務和社會建設的重要手段,統籌推進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係建設,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社會事業建設發展;繼續實施有利於增加就業的宏觀經濟政策,努力挖掘新的就業增長點,包括積極實施促進服務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完善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和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係等;按照“織好網、補短板、兜住底”的要求,完善社會保險製度,加快養老保險頂層設計進程,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和應急救助製度建設,逐步擴大醫療救助範圍,完善城鄉低保製度,加強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和信息化建設,等等。改善民生,為推進結構性改革化解阻力、凝聚共識,夯實打好改革攻堅戰的社會基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