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強調:“適應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推動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

這一重要論述,科學地把握了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基本趨勢,深刻揭示了變與新、變與進、變與突破的辯證關係,清晰地揭示出新常態下經濟運行的大邏輯,簡明扼要地確立了新常態下經濟工作的總基調。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就是要跟上改革創新的大節拍,就是要在變中求新、求進、求突破,實現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更顯。

變中求新,經濟新常態必須以創新為先導。“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經濟發展總是在變中求進。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消費、投資、對外貿易等都呈現出一係列趨勢性特征。隻有直麵變化,變中求新,在變化中發現新機遇、尋求新突破,才能闖出新路子、開拓新境界。變中求新,要求我們在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尋求新突破。經濟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30多年高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經濟規律客觀作用使然,意味著中國經濟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拚資源、拚環境、拚人力的粗放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再走老路,資源環境受不了,經濟社會條件做不到,人民群眾不叫好。必須突破路徑依賴,把握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的新常態特征,走出一條新的發展路子。習近平

總書記指出,“十三五”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國仍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變。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居首位,通過創新引領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新中求進,經濟新常態必須突破現有經濟結構。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是行動、是創新,目的是為了前進,為了發展。進意味著視野不斷拓展,目標不斷前移,階段不斷更新;也意味著善於把握趨勢,勇於改革創新,以破竹之勢邁改革之步,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變中求進,包含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底蘊,體現當今中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經濟發展大邏輯,更彰顯改革敢啃硬骨頭、勇於涉險灘的膽識和定力。變中求進,就是要正確認識當前經濟發展麵臨的困難和挑戰,科學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曆史新機遇,抖擻真抓實幹的精神,拿出破解難題的硬招,答好新常態下的發展考題。2015年我國GDP增長率為6.9%,創25年新低。經濟增速放緩,表麵上看是需求不足,實際上是供給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一方麵,供給出現過剩;另一方麵,消費新需求難以被滿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麵對經

濟下行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必須加大供給側的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化解過剩產能和資產重組,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活力和動力。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首先要穩住需求,讓經濟增長穩定在中高速水平,為結構性改革創造條件。在穩的基礎上求進,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才能把衝擊和損失降到最小,為中長期持續增長注入新動力。

進中突破,經濟新常態必須用改革的辦法釋放潛力活力。改革進入深水區,發展迎來爬坡期,我們麵臨的既有改革阻力較大、障礙較多的硬骨頭,也有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硬任務,還有“三期疊加”、“兩難”增多背景下的新難題。當此之時,等待觀望沒有出路,因循守舊沒有前途。隻有積極轉換思路、轉變方式、創新模式、探索路徑,才能在變中解難題、在變中謀突破,不斷打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麵。黨的十八大以來, 黨中央、國務院在全麵深化改革上不斷發力,著力推進製度創新,從簡政放權到建立市場準入“負麵清單”,從鼓勵創新創業到為企業減稅降費,頂層設計推進行政管理體製、財稅、金融、價格、國企等領域改革,通過改革釋放新需求、打造新動力。未來改革的核心應是在供給側入手推動新一輪製度變革和創新。一方麵是通過製度的完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優化要素資源重組;另一方麵,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包括創造好的政策環境,加強市場監管,完善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等。從供給端入手,打造支撐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機製,以釋放更大的發展活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