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1 實現、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八十年來我們黨進行的一切奮鬥,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在革命戰爭年代,黨號召全黨同誌不怕犧牲、前赴後繼地為革命的勝利而英勇鬥爭。新中國成立後,黨告誡全黨同誌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永遠保持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在新的曆史時期,黨要求全黨同誌必須經得起改革開放和執政的考驗,帶領人民群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勤奮工作。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不斷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

——江澤民

3.1.1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黨除了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忠實地代表人民的利益,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立場和唯一宗旨,也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中國共產黨的曆史,就是為人民利益而奮鬥的曆史。

黨除了代表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中國共產黨除了所代表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人民的利益,同社會曆史的發展方向是一致的。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剝削和壓迫、解放全人類,就不能最終解放自己。因此,工人階級不僅反對資產階級的壓迫和剝削,而且反對一切形式的壓迫和剝削,主張用生產資料的公有製代替私有製;用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最終實現前所未有的最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製度。這就從根本上代表了全體勞動人民的意誌和利益。黨沒有、也不可能有超越人民利益之外的特殊私利,否則,它就要變色、變質,就不成其為共產黨了。

忠實地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黨的全部工作和全部活動的出發點

毛澤東曾經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這段話非常深刻地闡述了我們黨的根本立場和行動準則。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根本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充分發揮黨密切聯係群眾的優勢。他說,我們黨來自於人民,植根於人民,服務於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共產黨員要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忠實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來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立場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由於曆史條件的變化,黨在每一個具體曆史階段的工作任務有所不同,為人民服務的內容和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黨的根本宗旨始終沒有變,而且貫穿於黨的一切活動之中。首先,黨根據人民的根本利益製定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其次,黨建設的各項工作始終服從和服務於黨的政治路線。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我們黨始終注意把黨的建設與黨的政治路線緊密聯係在一起,使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以及黨的一切工作,都保證黨的政治路線的貫徹執行。這是我們黨一條基本的曆史經驗。

中國共產黨的全部曆史是忠實地為人民的利益奮鬥的曆史

在北洋軍閥和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黑暗年代,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革命的大旗,深入工農群眾,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探索中國革命的具體道路,同廣大人民群眾一起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許多人身陷牢獄,英勇就義。李大釗、瞿秋白、蔡和森、向警予、鄧中夏、彭湃、陳延年、惲代英、趙世炎、張太雷等革命先烈,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建國以後,廣大共產黨員為了工人階級和各族人民的利益,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國家,在各條戰線上艱苦奮鬥,譜寫了一曲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凱歌。焦裕祿、雷鋒、孔繁森、李向群等同誌就是其中的典範。改革開放以來,廣大共產黨員帶頭解放思想,站在改革開放的前列,在各自的崗位上開拓前進,大膽創新,做出了顯著的成績。近年來,全國各條戰線評選表彰的各類先進模範人物中,85%以上是共產黨員。特別是在保衛祖國、搶險救災以及人民生命財產遭受損失的關鍵時刻,總是共產黨員衝在前麵,顯示出了共產黨員忠誠地為人民謀利益的本色。

3.1.2 努力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共產黨員的根本價值取向,也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根本標誌。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為人民服務具有以下內涵:

為人民服務就是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業做貢獻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各個曆史時期幹革命搞建設的行為準則。由於黨在不同曆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曆史任務,工作重點都有所變化。這就決定著“為人民服務”在各個曆史時期的具體指向應作相應調整,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今天,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這一全新的曆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為人民服務”,就是要領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推進經濟體製改革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努力實現2010年遠景目標,為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在這個時期,要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這就是為人民服務在現階段的具體體現。

為人民服務就是進一步密切同人民群眾的關係,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做群眾之所需

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開拓者。新的曆史時期有著新的曆史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堅持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密切聯係群眾,傾聽群眾呼聲,代表群眾利益,集中群眾智慧,更有成效地發展社會生產力,為人民群眾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所以,

江澤民總書記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我國各族人民為實現自己利益、創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業。黨的領導,黨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創造,接受人民的監督。……我們要求各級領導幹部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做群眾之所需,誠心誠意為廣大群眾謀利益,道理就在這裏。人民群眾是創造曆史的巨大力量,決定了我們的事業必須依靠人民,服務人民。若背離這一點,我們的事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走向失敗。當前,我們還麵臨著各種矛盾: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尚未擺脫困境,一大批職工下崗;甚至一部分群眾溫飽也成了問題。在人民最需要關心最需要領導幹部跟他們共同克服困難的時候,有些黨的領導幹部風氣不正,與民爭利,傷害人民群眾的感情。人民不滿意的地方也正是矛盾積累的地方,它將影響社會穩定,幹擾經濟建設,最終將影響我們執政黨的地位。當前的矛盾和問題歸結到一點,都直接體現了人民群眾的利益。這些問題解決了,人民就滿意,化解了這些矛盾,我們就能夠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加快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的偉大目標。不關心人民群眾就不懂得什麽叫講政治。正如江澤民總書記所講的那樣:“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是我們最大最重要的政治”。

為人民服務就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加大反腐敗力度,取信於民,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

江澤民總書記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根本的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共產黨員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黨的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必須認真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決不能有任何偏離;必須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決不能以權謀私,必須把對上級負責和對群眾負責統一起來,決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必須在工作中堅持群眾路線,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決不能搞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強迫命令,一切為了群眾,我們黨就能獲得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當前,在一些領域出現了道德失範現象。腐敗分子雖然隻是少數,但是他們的行為嚴重損害了我們黨和政府的廉潔奉公、勤政為民的形象。而要消除這種腐敗之風,就必須在黨內真正造成一種浩然正氣,黨的幹部和黨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必須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麵對權力和金錢的考驗,我們的黨員和幹部,必須努力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要經常學習,時刻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武裝自己頭腦,積極參加“三講”教育的學習,提高自己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站穩政治立場,端正政治方向,做到警鍾長鳴,主動接受各方麵的監督,不斷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同時,要創造條件推進全社會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有效措施深入持久地弘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消除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等不良風氣,真正做到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

為人民服務就是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江澤民總書記時常勉勵大家以身作則,把整個身心放在為人民服務上,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理念,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他說:我們的幹部和黨員,一定要把人為什麽活著這個問題搞清楚。如果隻是為自己、為家庭而活著,那個意義是很有限的。隻有為國家、為社會、為民族、為集體的利益,奮不顧身地工作著,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樣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義,才是光榮的人生,閃光的人生。

3.1.3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運用於革命實踐,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成為我們黨近八十年來取得一切成就的傳家寶和政治優勢,成為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忠實代表的重要保證。

群眾路線是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群眾工作方法是保證群眾路線實現的關鍵。從廣義講,黨的一切工作方法都是群眾工作方法,從狹義講,就是實施“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的方法。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曆史條件下,我黨根本的群眾工作方法的內容仍然沒有改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所製定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路線,是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我們黨同群眾的關係,幹部同群眾的關係,總的說來是好的,我們執行黨的群眾工作方法的主流是好的。但是,這些年來,由於我們黨處在執政的地位,處在和平的發展時期,同時又是處在率領群眾進行改革開放的前沿,前進中遇到了一些從未有過的新的課題。有一些幹部和一些地方出現了脫離群眾,忘記群眾的現象,有的還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在某些方麵已成為阻礙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重要因素。不斷地在我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麵表現出來。這些現象在我國現階段,雖然還隻是在一定程度上,一定範圍內和局部上,但是它必然嚴重地影響黨同人民群眾的關係。削弱和影響黨的凝聚力、戰鬥力,有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因而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在現階段,我國社會各階層間的矛盾呈擴大和多樣化趨勢;思想政治工作、精神生活領域的矛盾,錯綜複雜;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矛盾處於中心地位,黨群幹群關係的矛盾成為各種內部矛盾表現的焦點。因此,必須切實研究改善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方法來有效調處各種社會矛盾,這是一件直接關係到黨和國家的盛哀興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否成功的大事。

改善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方法,這是由黨在新時期所肩負的偉大任務和新時期的群眾工作所麵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特點決定的。總的原則是要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關於群眾工作方法理論的指導下,在具體貫徹執行群眾工作方法的策略和措施上進行改善:

第一,加強教育,強根固本,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改善群眾工作方法,首先要解決世界觀的問題,世界觀問題和方法問題是相互聯係的,方法問題受世界觀的支配。因而首先要嚴格地教育黨員幹部牢固地樹立起人民群眾是世界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黨組織考察幹部要把幹部如何對待群眾,用什麽方法做群眾工作,作為幹部的一個根本的立場問題,作為世界觀問題、講政治、講黨性的問題來考察,要把它作為幹部是否合格和能否升遷的第一條根本標準,這樣就能使幹部自覺地置身於團結群眾和領導群眾的工作中。其次,也要加強對群眾的教育,在改革開放以來,群眾的自由度大了,一些地方的群眾由於政策觀念、法紀觀念、義務權利等方麵的觀念跟不上,也出現了一些抗稅違法、違反政策的過激行為,影響著黨群、幹群關係,因此,也必須時刻注意加強對群眾進行政策教育、法紀教育和權利義務的教育,做到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為,自覺遵守黨的政策,國家的法律和自己應盡的義務。

第二,尊重群眾,健全製度,保證決策和決策的執行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征途上,我們麵臨著千頭萬緒的工作和千個萬個的問題,如何有效地保證我們黨和政府的工作決策,符合群眾的意誌和利益,取得群眾支持,減少失誤,這是一個新的課題。因此,必須建立和健全一套民主科學決策的製度。在指導思想上要確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決策執行程序。凡製定政策措施,擬製工作計劃,決定重大事項,務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走群眾路線,充分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各方麵意見,反複比較、鑒別和論證。要深入體察民情,十分珍惜民力,充分調動民智,努力擴大民主,確保采納群眾意見的廣泛性。其二進行決策時,要堅決站在群眾利益的立場上,一切為群眾著想,一切從群眾利益出發,要考察群眾的眼前利益是什麽,長遠利益是什麽,全局利益是什麽,各方必須兼顧,切不能從個人或單位的利益出發,更不能從脫離實際的主觀願望出發。其三是在執行決策時,一定要緊緊依靠群眾,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及時總結經驗,補充完善,要以鄧小平同誌所說的:一切要看人民滿意不滿意,願意不願意,高興不高興作標準,來堅持或否定,修正或完善其決策。

第三,轉變幹部作風,堅決清除腐敗,保持和發展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

我們黨的大多數幹部是廉潔奉公,勤政為民,艱苦奮鬥,保持公仆本色的,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敗行為在一些幹部中也仍然是嚴重存在的。這是群眾最為痛恨和憤慨的。所以,一定要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勤政為民的作風,和群眾同甘共苦的作風,一切為群眾著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作風,樹立好的形象,真正贏得群眾擁護。必須嚴格按黨的原則和規定程序辦事,廣泛聽取群眾意見。

第四;紮實工作,深入基層,宣傳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到實處。我國現階段,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市場經濟體製尚不完善的階段,生產力還極不發達的階段,加上目前整個經濟和發展不景氣的實際,特別是國有中小型企業的效益普遍不好,下崗、待業職工多,農村剩餘勞動力也多的情況。部分群眾的生活問題和實際困難多,思想情緒大。幹部和政府要真正帶著感情,帶責任為群眾排憂解難,實實在在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在城市要努力想辦法解決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和再就業問題,在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積極地想辦法,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發展服務體係,為農民排憂解難,實實在在幫助改變一方一土的麵貌。一定要給群眾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來取得人民群眾的信任、理解、諒解和支持,統一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誌,把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落到實處,把我們偉大的事業推向前進。

3.1.4 注意關心和解決好人民生活問題

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和“三個代表”要求的最終體現,是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結合點。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推進改革就會得到更廣泛的支持,我們黨的執政基礎就會更加鞏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全國總體上實現了小康。但也必須看到,目前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還不高,一部分群眾的生活還比較困難。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從政治的高度和穩定的大局出發,始終把解決好人民生活問題作為黨和政府的根本任務。這要求我們做到:

(1)努力使大多數群眾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發展最終要落實到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上,這是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和歸宿。為此,要正確對待社會成員之間收入上的差距。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先富起來的同時,把調節個人收入分配、防止兩極分化,作為全局性的大事來抓,保護合理收入,取締非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尤其要關心下崗職工和農村貧困人口,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幫助他們改善生活。要高度重視財政和就業問題。因為這兩個問題直接涉及群眾的利益,關係群眾的生活,在經濟發展中應當作為優先目標加以對待。要繼續搞好扶貧開發,關心城市低收入群體。我國的扶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現在農村貧困人口還有3000萬左右,已經脫貧的標準還比較低,因災返貧現象經常發生,扶貧工作仍然是“十五”期間的重要任務。要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增加對貧困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加大以工代賑力度,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對城市低收入群體的生活狀況也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從多方麵切實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要在全社會大力發揚中華民族團結互助的優良傳統,動員各方麵力量扶貧濟困。

(2)要統籌兼顧,把人民的利益維持好、落實好。比如,社會保障體製改革勢在必行。要適應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在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製度及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建立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建立社會保障體係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一是從國情出發,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各方麵承受能力相適應,首先保證人們基本生活的需要;二是堅持公平與效率相結合,權利與義務相對應,兼顧國家、企業、個人三者利益;三是要積極穩妥,注意新老體製的銜接和過渡,避免出現大的波動。當前要做好職工從企業下崗到社會失業保險過渡的工作。在過渡期內,企業再就業中心要繼續發揮作用,善始善終。對仍然留在中心的下崗職工,要滿腔熱情,按時發放基本生活費,引導他們再就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