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參路

人參長出三枚葉片的,叫“三‘花’”;長出五枚葉片的叫“巴掌”;長出兩個枝杈的,叫“二甲子”。

人參初年隻生三枚葉片,呈品字形,等到長出五枚葉片以後,生長年頭不同,長出的枝杈也不同。因此就有了一品葉、二品葉,直到六品葉的名字。諸如“三‘花’”、“巴掌”或是“二甲子”這種參都不值錢,隻有算得上“品”的才有價值,品數越高,也越值錢。

放山人忌諱四和五,避開四(死)、五(無)品葉的稱呼,改叫“雙料貨”。並且把五品葉的人參稱為“片”,六品葉的人參稱為“堆”。關把頭說他發現的那塊地方有片、有堆,顯然是裏麵的寶貝人參不少。

人參是關東之寶,一參值百金。

大清入關以前,‘女’真人把長白山的人參做為本族獨自占有的經濟資源,作為強兵興國的重要經濟支柱。沒有人參做後盾,努爾哈赤當年也難以馳騁白山黑水,統一‘女’真建國後金,八旗辮子軍也難以入主中原。從後金到大清,人參一度被官家占有,嚴禁‘私’人采參,死死的卡住了偷采人參的窮苦人。這東西利潤巨大,雖說是凶險莫測,但是和倒鬥一樣,屢禁不止,民間的這種事從來就沒有消停過。

民間有句老話,“一年跑關東,三年吃不窮”。正因為這個,很多人仍然鋌而走險,闖關東,越邊牆,奔新賓,沿蝲蛄河,逆渾江,到長白山裏去采參。沿著這條路進長白山的日漸增多,清政fǔ也是沒辦法封禁,總不能把整條河或是整條江沿著河岸都站滿人看著,久而久之,也就漸漸鬆馳了。這條路也是窮苦人用命踏出來的,找到參後,直接再沿著這條路,到營口、沙河口(丹東)去賣,漸漸成為一條公開的人參之路。

老羊倌和徐青山回到家後,做好了一切準備。很快就到了約定的時間,爺倆一大早就趕到了縣城,而關把頭那些人已經提前到了有一陣子了。跟著關把頭一起來的,一個是劉二炮,另一個瞅著能有四十多歲的樣子,幹巴巴的瘦小枯幹,頭發都有點謝頂了,天生一張笑麵,看著倒是不招人煩。

關把頭給介紹了一下,這才知道那個瘦子叫趙山河,說是關把頭的表弟,至於到底是什麽拐彎抹角的親戚,老羊倌也懶得打聽,並沒有細問。相互打過招呼,寒暄了幾句,也就算是認識了。

等了沒有多大一會,公共汽車就過來了,幾個人大包小裹地也帶了不少的東西,趕緊手忙腳‘亂’的把東西統統地塞進了行李箱,擠上了汽車。

山區的道路並不平坦,縣裏這段路還好,怎麽說也是柏油瀝青路,可是出了縣城,路況就不敢恭維了。砂土路麵,坑坑包包,汽車就像是大海中的一葉孤舟,搖搖晃晃地一會下去,一會又衝了上來,車後塵土飛揚,遮天蔽日,連窗戶都不敢開。

一路顛簸,好不容易堅持了三個多小時,終於聽到關把頭在前麵喊下車的聲音。幾個人趕緊從悶罐般的汽車裏鑽了出來,這一路,差點就把骨頭都顛散了架,加上車裏空氣不流通,除了汗酸味就是腳臭味,關把頭他們還好,把徐青山薰得腦袋嗡嗡直響,都快窒息了,下了車,張著大嘴喘了半天氣總算是緩了過來。

下車的地方是個岔路口,前不挨村,後不挨店,老羊倌四下看了半天,也不知道這是什麽地方。

放山有放山的規矩,出發後一切都得聽把頭的指揮,把頭要是不說話,誰也不許多問,都得當啞巴憋著。這規矩雖說有點不合情理,但是也是為了樹立把頭的絕對權威。所以從參幫拉幫開始,放山人都得遵守這條山規,否則視為犯忌。把頭朝著哪裏走,大夥就得跟著朝哪個方向走;把頭上哪座山,大夥就跟著往上爬;說在哪兒停就哪兒停,說什麽時候出發就出發,總之,什麽也別問,跟住把頭,聽指揮就行了。

臨行之前,老羊倌‘花’很長時間給徐青山講這關於放山的規矩,生怕徐青山一時多事,犯了山規,半道上再讓人家給撅回來,那就前功盡棄了。徐青山也知道這事不是鬧著玩的,這些人你罵他都行,就是不能犯山規,說點忌口的話都會和你翻臉,比刨了他家的祖墳反應還厲害。

當然,做為參幫把頭,必須要有兩下子。一要會觀山景;二要識別各種人參;三要會排棍(安排放山次序);四要會叫棍(敲樹打暗語);五要會巡山。而且發現人參後懂得“接山”,會係‘棒’槌鎖,懂得各種人參的抬法,會打‘棒’槌包子,會砍兆頭……

大山裏找參,倘若是沒有人帶,就靠膽子大,恐怕在山裏轉上一年也未必能找到人參。不過,也不排除有瞎貓碰上死耗子的時候,隻是山裏的瞎貓越來越多,死耗子明顯有點兒不夠用了。

大家緊跟著關把頭身後,誰也不敢多嘴,一邊走一邊閑聊著,也都是些家長裏短的閑話,誰家的媳‘婦’白天閂‘門’了,誰家的姑娘走路拉胯了,聽得徐青山麵紅耳赤,很難‘插’上話。一路上說說笑笑,走起路來也就不那麽枯燥了。

走出去十裏路左右,腳下的路已經沒有路的模樣了。一行人排成一列縱隊,前麵關把頭帶著路,分草而行,直奔大山深處。一口氣也不知道爬了多少道坡,翻過了多少道嶺,這些人腳力都好,十幾裏山路走下來,沒有一個人腳軟,年青力壯的徐青山反而有些抗不住了,人家不休息,自己也不能認慫,隻好咬緊牙硬‘挺’著。

劉二炮走著走著,還來了興致,扯著嗓子就唱了起來:“深山看見娃娃跑,一定是個寶中寶。深山看見大姑娘,一定是個草中王。七兩人參隻為珍,八兩人參才叫寶。九兩人參很難找,十兩人參寶中寶……”五音不全的嗓子,也聽不出什麽調來,可他自己唱得卻是津津有味,逗得旁邊眾人都跟著哈哈大笑。

一直走到天都快黑了,關把頭這才擺了擺手,抬頭看了一眼麵前的大山,轉回頭來讓大家就地休息,生火做飯,吃飽了抓緊歇息,明天翻過前麵這座大山,到了磨盤嶺,恐怕就沒有工夫休息了。

見把頭發話了,徐青山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捏了捏發酸的大‘腿’,累得直咧嘴。抬頭四下望了望,見四周圍拱群峰,所處之地恰好是處山凹,像是在鍋底上差不多。放眼望去,四周都是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黑壓壓地遮天蔽日。

關把頭這些人顯然常走山路,早就習慣了大山裏的生活,就地放下背包後,也不歇息,有條不紊的開始忙活著搭倉子,埋鍋灶,手腳都很麻利。

劉二炮是參幫裏“端鍋”的,別的事也不用他‘操’心,從包裏‘抽’出鏟子後左右看了看,選了一處背風向陽的地方,用鏟子往下砍了幾鏟,感覺下麵土層合適,便甩開膀子,幾鏟子下去就挖出個一尺多深的大坑,然後從旁邊撿來幾塊大石頭,“品”字形摞好之後,穩穩當當地把吃飯的大鐵鍋架在了上麵。

看著劉二炮忙活個不停,徐青山本來想幫個手,隻是看了半天,也不知道該幹些什麽。

上了山,老羊倌和徐青山便是客,並不用他們‘插’手,一切都是擎現成的,誰也不會挑理。這種事各有各的規矩,雷鋒‘精’神在這兒是行不通的,好心容易辦錯事。放山的規矩很多,像什麽放山不打虎,老虎是山神;放山不打蛇,蛇是錢串子;抬大留小,以後挖寶;落日抬人參,傷須又傷根;雨天不抬參,一抬就斷根。而且放山人的東西,外人是不許碰的,也不能跟著‘亂’摻和。這樣也好,爺倆反而落得個輕閑,靠在大樹上‘抽’著煙,隻等著開飯。

劉二炮雖說看著五大三粗,但是幹起這些活來,卻極為細致。時間不大,飯灶飄香,山穀間回‘蕩’著一股噴鼻的飯香味。一大鍋大米飯做好後,把飯倒在盆裏,然後又用鹽水煮豆子,山裏沒條件,不可能炒菜,鹽水煮豆子,營養根得上,幹活也有勁。

俗話說:“哪一路人,敬哪一路神。”佛‘門’信佛祖,道家信老君,放山人敬的就是山神老把頭。所到之處,都要先修老爺府,拜山神爺。關把頭把一棵一米來粗的大樹根部砍成了凹形,上麵掛上了一塊紅布,雖然看著有些簡陋,但就算是修好了山神老爺府。

放山先修老爺府,這種風俗古來有之,都說修了老爺府,放山就有福,千百年來,規矩一直沒變。

修好老爺府,關把頭先盛了一碗飯,放在剛搭好的“山神府”前,嘴上念念叨叨地說了一通好話,然後恭恭敬敬的跪倒在地,劉二炮和趙山河也跟著一起跪下,上香燒紙,向老把頭叩頭。敬完山神爺,關把頭先端起碗吃了一口後,其他人這才都端起碗開始吃起來,直到所有人都動了筷子,劉二炮最後才端起碗來。

山上的飯菜談不上什麽‘色’香味,飯能做熟,不夾生,不糊,就算是好夥食了。鹽水煮豆子並不怎麽好吃,但是好在是有鹹淡,就著飯吃,也下飯。一大天馬不停蹄地趕路,水米未進,都是又累又餓,徐青山和老羊倌還好,每人吃了兩碗,而劉二炮幾人,狼吞虎咽,每人都吃了滿滿的三碗飯,看得徐青山直咧嘴。一大鍋米飯眨眼就見了底,這才明白為啥劉二炮要背上一袋子大米,辛辛苦苦的爬山了。

吃過晚飯,劉二炮把支上鐵鍋燒了一大鍋水。等著水開的工夫,大夥圍著火堆坐了一圈,東拉西扯,聊得不亦樂乎。聊了好一陣後,劉二炮扭頭看了看旁邊的那口大鐵鍋,不禁就皺了皺眉頭。估計至少也有半個多小時了,灶下的木柴燒得“劈裏啪啦”直響,水竟然還沒有燒開,甚至都沒有聽到響邊的聲音。劉二炮感覺有些奇怪,就掀開鍋蓋往裏看了看,剛看了一眼就愣住了。

一大鍋的水竟然紋絲未動,水底連個氣泡都沒有。劉二炮伸出食指小心地試了試水溫,更是大吃一驚,燒了多半個小時了,而鍋裏的水竟然還是涼的,連溫都沒有溫,當時兩眼發直,就跟撞了鬼似的,站在鍋前一動也不會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