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時故居和紀念館

概況

任弼時故居和紀念館位於汨羅市城南的弼時鎮唐家橋。2005年11月,這裏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故居坐東朝西,係磚木結構,為三進三間兩偏屋,9個坍池,占地38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7間,全部房屋為青瓦覆蓋,三合土地麵,背依山丘,門臨池塘,院內古樹參天,四周竹木林立,屬典型的清代江南院落民居。中堂門額下“望重龍門”、“光照壁水”兩塊禦匾,昭示著這書香門第昔日的輝煌與榮耀。大門上方掛有鄧小平1980年手書的“任弼時同誌故居”黑底金字匾。

前進堂陳列著任弼時仿銅石膏胸像,兩邊牆壁掛有毛澤東等人的親筆題詞;二進中廳懸有趙樸初手書“浩氣長存”巨匾。三進正廳設紀念室,掛有任弼時遺像,並陳列有任弼時逝世時機關、團體、學校敬獻的花圈。北屋是任弼時家的住房。南麵堂屋於1988年拆除並改建為4間陳列室,陳列室分為憂國憂民探求中國革命真理、反帝救亡領導革命青年運動、西征北上奪取長征勝利、堅持抗戰宣傳黨的正確路線、竭盡心力參與黨中央重大決策、駱駝精神在人民心中永放光芒六個部分。

任弼時紀念館就坐落在故居東側的月形山上,紀念館占地麵積達8萬平方米,由展覽區、紀念區、服務區、休閑區4大部分組成。展區采用現代化陳展手段,展出了實物和圖片400餘件。紀念區新建了任弼時銅像廣場和雕塑廣場。

任弼時

任弼時,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組織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任弼時原名培國,湖南湘陰(今屬汨羅市)人。從小目睹了風雨飄搖中的祖國和人民大眾痛苦生活的任弼時,曾在作文中寫道,“世界之人皆以自立為要,吾國四萬萬同胞,欲保國家非自立不可”。

在長沙求學期間,任弼時結識了同在長沙求學的毛澤東。隨後,任弼時積極投身到毛澤東所領導的反帝反封建鬥爭中。他利用暑假,回到家鄉演出文明戲,向當地群眾宣傳反帝反封建的思想。1920年秋,任弼時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5月,任弼時和蕭勁光、劉少奇等離上海赴蘇聯留學,成為十月革命後中國最早赴蘇留學的先進青年中的一員。

1922年1月,任弼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兩年後,他結束了莫斯科的學習生活,回到了上海,後擔任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1925年,中共中央決定成立軍事委員會,任弼時是全黨的第一個軍委的三名委員之一。此後各地軍委陸續建立起來。1928年與1929年,任弼時兩次被捕,敵人對他施用了最殘酷的電刑。後經過黨的積極營救和夫人陳琮英四處奔走,任弼時才得以出獄。

1934年7月,為實現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黨中央命令任弼時以紅6軍政委員會主席的身份,與蕭克、王震率部西征。經過87天艱難的鬥爭,任弼時等人率部跨越白區幾千裏,衝破敵人的圍追堵截,終於與賀龍的紅3軍會師貴州。兩軍會師後,在任弼時等人的領導下,創建了擁有百萬人口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粉碎了敵人的兩次“圍剿”,保存了紅軍的有生力量。中央紅軍北上之後,作為中國唯一紅色根據地的湘、鄂、川、黔根據地,有力地鉗製和分散了國民黨對中央紅軍的進攻。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槍聲拉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1937年4月,出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政治部主任的任弼時和彭德懷、朱德一道率部奔赴山西抗日前線,參與了平型關戰役等抗日戰爭的重大決策,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

1940年,任弼時回到延安,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不久,黨中央決定由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三人組成中央書記處,負責處理日常事務。根據毛澤東提出的“自己動手”的方針,任弼時組織和發動幹部、戰士、群眾,在陝甘寧邊區開展經濟建設和民主建設,不但克服了敵人對解放區的經濟封鎖,而且逐步實現了完全的自給自足。

1945年春,任弼時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1947年3月,蔣介石重點進攻陝甘寧邊區,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由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三人組成前敵工作委員會,轉戰陝北指揮全國的解放鬥爭。而此時的任弼時已經患有嚴重的高血壓,身體每況愈下。後來,毛澤東回憶那段輝煌歲月說:“在陝北,我和周恩來、任弼時同誌在兩個窯洞裏指揮了全國的解放鬥爭”。

任弼時同誌忘我地工作著,但30年艱苦的鬥爭生活嚴重地損害了他的健康,加以曾經兩次被捕,遭受敵人的拷打和電刑,他終於積勞成疾病倒了。在病中,他還代表中共中央參加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親自為大會做了政治報告,他語重心強地對青年們說:“我們已經把一個舊中國打垮,那麽,你們呢?”由於病情惡化,他不得不中斷報告,由別的同誌代讀。

黨中央考慮到任弼時同誌的身體況,派他到蘇聯治病療養。病榻前,當收音機傳來毛澤東莊嚴的宣告,當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的時候,病中的任弼時笑了。雖然他本應站在天安門城樓,去檢閱那滾滾的鐵流,去傾聽人民那如潮湧般的歡呼,可是病魔無情地擊倒了他。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千古憾事。

1950年10月27日,任弼時去世了,像無數革命先烈一樣倒在自己戰鬥的崗位上。葉劍英曾這樣評價任弼時:“他是我們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擔負著沉重的擔子,走著漫長而有艱辛的道路,沒有休息,沒有享受,沒有個人的任何計較。

他是傑出的共產主義者,是我們黨最好的黨員,是我們的模範。”

紅色伉儷

任弼時和陳琮英的婚姻,是包辦婚姻中最落後的一種——指腹為婚的“娃娃親”。雖然如此,他們夫妻感情深厚,同甘共苦經曆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堪稱紅色伉儷。

陳琮英比任弼時大兩歲,12歲時,父親便把她送到任家,做了童養媳。1915年任弼時考入長沙第一師範附屬高小讀書,基於任家貧寒,陳琮英主動提出外出打工掙錢,資助任弼時讀書。在任弼時臨行去蘇聯前,他叮囑陳琮英今後要在社會自立,一定要學習文化。18歲的陳琮英牢記於心,在任弼時走後,她進入長沙一所半工半讀的職業學校,一邊學習縫紉技術,一邊補習文化。

分別6年後,兩人再次相聚,在上海一個簡陋的小亭子裏舉行了婚禮。陳琮英剛到上海時,一口濃重的湖南鄉音,一副鄉間婦女的穿戴,顯得土裏土氣。任弼時不但不嫌棄,反而安慰說:“琮英,你初到上海,對這裏的環境陌生,慢慢會習慣的。”為了讓妻子盡快適應,他還交給陳琮英秘密交通員的工作任務。

1928年秋,任弼時奉命去安徽巡視工作,卻遭到敵人暗算不幸被捕。陳琮英一聽說他被捕的消息,立即抱著繈褓中的女兒小蘇明爬上了一列開往長沙的敞篷煤車,強勁的冷風吹著母女倆,一路折騰,結果小蘇明不幸染上肺炎死了。由於組織上的積極營救,加上敵人找不到什麽破綻,1929年3月,任弼時被無罪釋放了。

1933年5月,任弼時被派往湘贛邊區工作。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不得不進行長征。當時,任弼時和陳琮英的兒子“湘贛”隻有幾個月大,他們隻得忍痛將孩子寄養在老鄉家。新中國成立後,陳琮英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跑遍了整個湘贛地區,也沒有找到兒子。

長征路上,陳琮英又產下了女兒“遠征”,可產後沒幾天,部隊又要開始艱苦的行軍。任弼時對陳琮英說:“把孩子留給苗家兄弟吧!”紅軍戰士聞訊後,堅決反對將“遠征”留在苗區,爭著要求背遠征行軍。就這樣,“遠征”留了下來。

任弼時縫了個布袋,把“遠征”背在背上,一手攙扶著產後孱弱的陳琮英,一手拄拐杖,跟著部隊前進,順利到達陝北。

任弼時經常帶病堅持工作。陳琮英看到任弼時工作太勞累,為他的健康擔憂,勸說道:“明天再忙不行嗎?”任弼時卻搖搖頭說:“不行,明天還有明天的事呢!”1950年10月27日,任弼時因勞累過度,突發腦出血,搶救無效,與世長辭,年僅46歲。陳琮英熱淚縱橫,她暗暗發誓:“我一定要好好撫育子女,讓他們繼承你的遺誌,繼承你的事業,你安息吧!”從此陳琮英獨自挑起了養育子女的重擔。

2003年5月31日,陳琮英走過了102年的生命曆程,靜靜地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