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博物館

概況

湖南省博物館位於長沙市開福區,占地麵積5.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2.9萬平方米,是湖南省最大的綜合性曆史藝術博物館。2001年6月,該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博物館館藏豐富,常設陳列有《馬王堆漢墓陳列》、《湖南商周青銅器陳列》、《湖南名窯陶瓷陳列》、《館藏明清繪畫》、《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等。

1972—1974年期間發掘的長沙馬王堆三座漢墓,是20世紀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墓中重點展品有西漢直裾素紗禪衣、西漢T型帛畫、西漢黑地彩繪棺、西漢雲紋漆鈁。

湖南商周青銅器在中國青銅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湖南商周青銅器陳列》精選出銅器72件,其中重點展品有商銅象尊、商豕形銅尊、商立象獸麵紋銅鐃。

《湖南名窯陶瓷陳列》的道縣玉蟾岩陶片,是國內迄今發現最早的陶片之一,距今一萬餘年。館內重點展品有元青花人物故事玉壺春瓶、西晉青瓷對書俑、唐長沙窯褐斑貼花舞蹈人物瓷壺、唐長沙窯青釉褐綠彩獅座詩文瓷枕。

《館藏明清繪畫》展廳展示了58幅作品,重點展品有陳錄的梅花推蓬圖卷、仇英的楓溪垂釣圖軸、八大山人的鬆鹿圖軸、惲壽平的花卉圖冊。

《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陳列》展品共計133件(組),重點展品有舊石器遺存、道縣玉蟾岩石器時代遺址、澧縣彭頭山與八十壋新石器時代遺址等。

馬王堆漢墓重見天日

新中國建國後,在“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70年代,一

切都處於備戰狀態。離馬王堆不遠的一家部隊醫院選擇了馬王堆的兩個小山坡建造防空洞,作地下醫院。醫務人員在用鋼釺進行鑽探時,突然從孔裏冒出一股嗆人的涼氣。有人用水灌孔,水反而湧出來;有人用火點,反而燃起了藍色火焰……

麵對奇怪的現象,部隊醫院將此情況報告給了湖南省博物館。在湖南省博物館工作的侯良意識到,這有可能是一座古代墓葬。由此,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的帷幕被拉開了。

1972年初,在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後,挖掘工作正式開始了。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館考古人員共同發現了一個圓形的盜洞,直插墓葬下方。17米往下,盜洞消失。就在這時,考古人員挖到了一種粘糊糊的泥土,俗名“白膏泥”。取出白膏泥後,有工人在發掘工地上看見綠色的樹葉。在隨後的發掘中,工作人員又在填土中陸續發現了翠綠的樹枝和黃綠色的竹筐。

接下來的事情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工人們在一個邊箱裏發現了一個漂亮的漆器。當蓋子被打開後,在場的人都驚愕了。侯良回憶,蓋子揭開後,發現裏麵盛的是水。水上漂著藕片。就在這一端一放間,藕片就變少了。又過了一會兒,藕片全然不見了。

所有的物品都讓考古學家好奇,但最讓人好奇的是墓主人的身份。考古人員後發現深埋底下的槨室,中間為殮屍的內棺。內棺以兩道質地精良的帛束纏蓋棺,考古人員說這樣精美的錦繡飾品在以往的考古中也不多見。這下,他們的好奇一下子轉變為驚奇,因為雖曆經2000多年,棺內的女屍依然保存完好。後來,考古專家把這座墓穴定為馬王堆漢墓一號墓。此後,馬

王堆漢墓名揚於世。

馬王堆一號漢墓藏品精粹

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了一件西漢早期的文物,很是稀奇。它就是黃紗地印花敷彩直裾式絲綿袍。該衣長132厘米,通袖長228厘米,袖口寬28厘米,腰寬54厘米。絲綿袍用黃色印花敷彩紗作麵料,黃絹作緣邊和襯裏,內填充絲綿絮。衣形為即交領、右衽、直裾式,由上衣下裳兩部分組成。領口挖成琵琶形,袖筒肥大,下垂呈胡狀,下裳底緣作等腰梯形。

與黃紗地印花敷彩直裾式絲綿袍同時出土的,還有一件曲裾素紗單衣。該衣長160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袖口寬27厘米、腰寬48厘米,重48克。曲裾素紗單衣衣領相交、右衽,衣服較長,款式類似當時流行的上下衣裳相連的深衣。

朱色菱紋羅手套是直筒露指式,掌麵為朱紅色菱紋羅,正裁,縫在拇指上下。指部和腕部都屬斜裁,是用寬四分之一幅的素絹,按螺旋方式縫合成筒狀,再折為兩層,所以手套的上下兩口都沒有縫。拇指部分是另加的,口和上側有縫。掌部上下兩側各飾“千金絛”一周。千金絛中間為篆書白文“千金”字樣及明暗波折文。

羽毛貼花絹長81.5厘米,寬42厘米。羽毛貼花絹是先將絹進行砑光和上漿處理,再用紅、黑等不同的顏色繪出菱形圖案,然後分別順貼桔紅、青黑二色羽毛,兩色羽毛之間又貼寬2.8毫米的絹條,組成菱形勾連紋。中央的柿蒂形花飾,是另外附加的。圖案四周邊緣飾絛帶框邊。

這些珍貴文物都出自馬王堆一號漢墓,真實地反映了西漢時期高超的手工技術水平和科技水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