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遺址公園

概況

圓明園位於北京市海澱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共占地近350多萬平方米,是一組清代的大型皇家園林,由圓明園及其附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三園緊緊相鄰,通稱為“圓明三園”。1997年7月,圓明園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雍正皇帝即位後,在圓明園南麵增建宮殿衙署,占地麵積由原來的40多萬平方米擴大到200多萬平方米。此後,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遊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

乾隆皇帝在位時,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的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群,並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同時,在郎世寧、王誌誠、蔣友仁的攜手努力下,在長春園北麵建造了中西合璧的西洋樓景區。圓明園由此開創了中國曆史上將西方園林藝術融入中國古典皇家園林的先例。

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年間,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圓明園規模宏偉,融會了各式園林風格,運用了各種造園技巧,被大多數中國園林學家認為是中國園林藝術史上的頂峰作品。清朝時一些在中國的外國傳教士把它稱作“萬園之園”。

圓明園的園林造景多以水為主題,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圓明園後湖景區,環繞後湖構築九個小島,是全國疆域《禹貢》“九洲”之象征。各個島上建置的小園或風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

圓明園還有個顯著特點,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國各地特別是江南的許多名園勝景。乾隆皇帝曾經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東巡岱嶽,巡遊熱河、盛京(即沈陽)和盤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勝水、名園勝景,就讓隨行畫師摹繪成圖,回京後在園內仿建。據不完全統計,圓明園的園林風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處。杭州西湖十景,連名稱也一字不改地在園內全部仿建。

圓明三園共有一百餘處園中園和風景建築群,即通常所說的一百景,集殿堂、樓閣、亭台、軒榭、館齋、廊廡等各種園林建築,共約16萬平方米。比故宮的全部建築麵積還多一萬平方米。在園林布局上,因景隨勢,千姿百態;園中各景又環環相套,層層進深,形成了豐富多彩、自然和諧的整體美。

法國傳教士王致誠曾這樣描述:“圓明園的建築,形式變化較多,而且參差不齊,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宮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製成的,像是隨意安排的,沒有一座與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饒有興趣,人們不能在一覽之下,就領略這幅景色,必須一點一點地仔細研究它。”

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館,收藏極為豐富,堪稱文化寶庫。雨果曾說:“即使把我國(法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

圓明園的“哭泣”

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兩國為了奪取更多的殖民特權,聯合發動了侵華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腐敗無能,采取搖擺不定的政策,以致節節敗退。1858年5月,英法侵略軍在俄、美兩國的支持下,攻占大沽,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與英、法、俄、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1860年7月,英法侵略軍萬餘人闖至大沽口外,借口護送公使進京換約而重燃戰火。清政府戰守不決,侵略軍未經戰鬥自北塘登陸,不日大沽口北炮台失陷。鹹豐帝命海口撤防、議和,侵略軍直逼通州。9月18日,通州談判決裂。9月21日,八裏橋決戰,清軍先重創侵略軍而後潰敗。

9月22日晨,鹹豐帝自圓明園倉皇逃往承德。10月6日,英、法聯軍向北京城西北郊進犯,僧格林沁所率清軍殘部不戰而逃,侵略軍直撲圓明園。

10月7日,英法侵略軍官兵湧入圓明園大施搶掠,億萬文物珍藏被洗劫一空,不能帶走的東西就全部搗碎。當10月9日法國軍隊暫時撤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園林已是滿目瘡夷。

正當清政府屈膝退讓,並答應接受英法議和條件之際,英國侵華頭目額爾金、格蘭特為迫使清廷長期屈服,又借口其被俘虜人員在圓明園遭到虐待而悍然下令火燒圓明園。10月18日、19日,英軍3000餘名騎兵,連續兩天在圓明園到處縱火。大火三晝夜不熄,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就這樣被付之一炬。

圓明園被焚後,圓明三園內還殘存有一些建築,仍是皇家禁園,並繼續保留總管等官員。同治年間,清政府曾試圖部分重修圓明園,但因財力不足而中途作罷。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後攜光緒帝倉惶西逃。侵略軍在京城內燒殺擄掠,京城內外秩序大亂。土匪、兵痞、管園太監等趁火打劫,推倒殘存建築、拆運木料磚瓦。數月後,圓明園原幸存即經同治、光緒兩朝修繕、拆蓋的百餘座數百間園林建築,均遭徹底毀滅,古樹名木被砍伐殆盡。至此,圓明三園除殘垣斷壁、荒草淒淒之外,幸存者僅有綺春園宮門、福緣門門樓及正覺寺幾座屋宇。

清末,作為禁園的圓明園,園內的稻田、葦塘租給園戶們植種,每年皇室收取租金。清遜帝退位後,圓明園雖仍屬皇室私產,但園內的磚石遺物等遭到巧取豪奪或有組織地損毀。1928年下半年,北平特別市接管圓明園遺址後,園內殘存磚石被多次變賣或經批準挪作他用。就這樣,經過入侵者的“搶劫”、“火劫”,以及其後的“木劫”、“石劫”、“土劫”,一代名園最終淪為了一片廢墟。

圓明園的重生

新中國成立後,周總理曾經多次力保圓明園遺址。特別是在1951年時,他叮囑都市計劃委員會主任梁思成:“圓明園要保留,地不要撥用了。帝國主義把它燒毀,以後有條件,我們還可以恢複嘛。”

1953年,周總理又及時製止了中央黨校擬在圓明園選址建房方案,並對主持黨校日常工作的副校長楊獻珍說:“圓明園這地方,總有一天會整理出來供國人參觀的。國恥勿忘,圓明園遺址是侵略者給我們留下的課堂。”

正是由於周恩來總理的高瞻遠矚,以及當時的彭真市長對保護圓明園遺址和遺物的多次關照,圓明園遺址總算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並在遺址內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綠化。共有10餘萬株樹木存活並蔚然成林,昔日滿目蒿萊的荒涼景象得到了初步改變。這也是後來能夠開辟圓明園遺址公園的根本基礎。

為了促進遺址保護工作,圓明園管理處於1977年4月在侯仁之教授、趙光華先生的推動下,邀集各方麵專家首次就“遺址保護”進行筆談和參觀座談。管理處著力通過報紙呼籲加強遺址保護,還專門抽調人員搜集史料、調查遺址現狀。

1979年11月,圓明園管理處在西洋樓舊址正式推出“圓明園園史展覽”。在1980年,即圓明園罹劫120周年之際,“中國圓明園學會籌委會”成立,並發起“保護、整修及利用圓明園遺址倡議書”簽名活動,得到了宋慶齡、習仲勳、沈雁冰、許德珩、張愛萍等知名人士及專家學者社會各界1583人的積極支持。

1983年,北京市政府召開了圓明園遺址保護整修專題會議。“以木為本、以水為綱,以遺址為特色”,成為建園的基本指導思想。

1988年1月5日,圓明園遺址公園試開放。經過各級政府多年不懈的努力,遺址的保護整治工作取得成效,目前已初步形成福海、長春園和綺春園三大景區。春季的“踏青節”、夏季的“荷花節”、秋季的“菊花節”、冬季的遊園會四季係列形成特色旅遊文化活動。

2001年~2003年間,圓明園先後完成了含經堂遺址的全麵考古發掘和遺址保護工程、圓明園唯一殘存古建築——正覺寺修繕一期工程。環境整治一期工程取得階段性勝利,初步完成了西部九洲清晏景區的試點保護,綺春園宮門區環境整治,長春園新改造的荷花區,栽植了精品荷20餘種,開辦了體現圓明園荷花文化的係列琴、棋、書、畫節目以及“歡樂荷花宴”精品荷花美食。圓明園再度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如今的圓明園遺址公園,以遺址為主題,形成了凝固的曆史與充滿蓬勃生機的園林氣氛相結合的獨特的旅遊景觀,既具有重大的政治曆史價值,又是一處難得的旅遊勝地。圓明園被毀的悲劇,曾是中華民族屈辱的象征。圓明園的重生,已經成為並將繼續成為中華民族奮發圖強、日益繁榮昌盛的見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