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

概況

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1997年7月,故宮博物院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故宮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北極星(即紫微垣)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因此故宮又稱紫禁城。

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公元1406年即開始營造宮殿,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製——清王朝,1924年清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逐出宮禁。在此期間的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裏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城內宮殿建築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台,高低錯落,雄偉壯觀。

紫禁城宮殿位於北京城中心,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占地麵積72萬多平方米,周圍環以10米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城牆四麵各設城門一座:南名午門,北稱神武門,左右為東華門、西華門。其中午門和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遊覽出入。城內古建築總麵積約16萬平方米,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其布局與形製均嚴格按照封建禮製和“陰陽五行”學說設計與營造,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紫禁城前半部(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輔以文華、武英二殿,是明、清兩代皇帝辦理政務、舉行朝會及其他重要慶典的場所。三大殿建於高8.13米的3層漢白玉石台基上。其中太和殿麵積2370平方米,高33.33米,重簷廡殿黃色琉璃瓦頂,是現存中國古代建築中最高大的建築,是封建皇權的象征。皇帝登極、萬壽、大婚、冊立皇後等均在這裏舉行。太和殿後麵是中和殿。這是一個亭子形方殿,殿頂把四道垂脊攢在一起,正中安放著一個大圓金寶頂,輪廓非常優美。保和殿頂為重簷歇山式,殿內沿襲宋、元“減柱造”法式,空間開闊,在清代是宴請王公、舉行殿試的地方。

從保和殿出來,下了石級,是一片長方形小廣場,西起隆宗門,東到景運門。它把紫禁城分為

前後兩大部分。廣場以南,主要建築是三大殿和東西兩側的文華殿、武英殿,叫“前朝”。廣場北麵的乾清門以內叫“內廷”,是皇帝和後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築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東六宮和西六宮。

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各種奏章的地方,後來還在這裏接見外國使節。乾清宮後麵是交泰殿,交泰殿後麵是坤寧宮。坤寧宮是皇後宮,也就是皇帝結婚的地方。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稱“後三宮”。其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樣,但莊嚴肅穆的氣氛減少了,彩畫圖案也有明顯的變化。前三殿的圖案以龍為主,後三宮鳳凰逐漸增加,出現了雙鳳朝陽、龍鳳呈祥的彩畫,還有飛鳳、舞鳳、鳳凰牡丹等圖案。

後三宮往北是禦花園。禦花園有大小建築二十多座。從禦花園出順貞門,就到了紫禁城的北門神武門。神武門對麵就是景山。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時,用護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來的,現在成了風景優美的景山公園。站在景山的高處眺望故宮,重重殿宇,層層樓閣,道道宮牆,錯綜相連,而井然有序。

整個紫禁城宮殿建築,是中國曆代宮殿建築的繼承與發展,是中國現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偉的古代宮殿建築群。

文物薈萃的殿堂

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有1052653件,占中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獨一無二的無價之寶。

為了使館藏瑰寶和廣大觀眾見麵,故宮博物院在陳列展覽方麵,除了保存和複原三大殿、後三宮和西六宮等處的原狀陳列之外,還不定期開辟了青銅、陶瓷、工藝、書畫、珍寶、鍾表等專館,供參觀者欣賞。

故宮博物院的陳列展覽分兩大類。

一類為宮廷史跡原狀陳列,目前保存和恢複的有前三殿、後三宮、西六宮、養心殿等多處。與宮廷曆史有關的文物專門陳列有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的宮廷收藏珍寶陳列(珍寶館)、奉先殿的宮廷藏鍾表陳列(明張宏《擊缶圖》鍾表館)、乾清宮東廡的《清代典章文物展覽》、坤寧門東板房的《清代玩具展覽》、閱是樓(養性殿東側)的《清代戲劇文物陳列》。

另一類為曆代藝術陳列,開辟有專館長期或定期展出藏品。現有保和殿及其東西兩廡的《曆代藝

術館》,齋宮、誠肅殿、景仁宮的《青銅器館》,承乾宮、永和宮的《陶瓷館》,鍾粹宮的《明清工藝美術館》,景陽宮的《文房四寶館》,皇極殿東廡的《銘刻館》,皇極殿及其西廡的《繪畫館》。《繪畫館》為不定期展覽場所,經常輪換展出院藏曆代法書名畫。

故宮博物院還舉辦各種臨時特別展覽,較大規模的展出有《敦煌藝術展覽》、《五省市出土文物展覽》、《三門峽出土文物展覽》、《全國流散文物展覽》、《漢中山靖王墓出土文物展覽》、《全國出土珍品文物展覽》、《故宮博物院建院60周年展覽》等。

文物南遷和一分為二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之後又步步進逼華北,形勢危急。1933年,為了保護文物的安全,不至遭到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衡決定采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擇其精要裝箱南遷,並在南京建立文物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1933年2月至5月間,故宮博物院先後檢選出文物、圖書、檔案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運到南京。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南遷文物又曆盡艱險,分三路輾轉遷徙至四川,分別儲藏於巴縣、樂山、峨眉山等地。日偽占領北平時期,日本侵略者從故宮掠走銅缸、銅炮、銅燈等計149件,溶毀製造武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北平收複。國民黨政府再度接收故宮博物院,馬衡繼任院長,三處南遷文物又集中於重慶,於1947年運回南京。1947年9月,古物陳列所合並至故宮博物院。

1949年2月,北平解放,故宮博物院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軍事管製委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接管。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故宮博物院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即將渡江之際,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往台灣,後於台北市士林外雙溪建立新館,公開對外展出。餘下的大批文物,約1萬餘箱在1949年以後陸續運回故宮博物院。

因為戰爭,故宮的文物分處異地,博物館也正式分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這份祖國傳統文化珍藏應是一個整體,尤其不應該與紫禁城建築分離。相信,總有一天,其終將得以完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