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概況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位於天津風景秀麗的水上公園北側,占地麵積6萬平方米,建築麵積7150平方米,是一座園林式的偉人紀念館。2001年6月,該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紀念館高21.3米,主體為三層,布局呈“工”字形,屋頂采取傳統重簷形式並結合現代工藝,石材屋麵,外簷鑲嵌花崗石,色彩樸素淡雅。館內藏品豐富、文物價值彌足珍貴,有文物、文獻、照片等資料8000餘件。

紀念廣場、巨型花崗岩雕像《高山仰止》、不染亭、紀念林、草坪花卉與紀念館相互襯托,環境幽雅,氣氛莊重。

紀念館展廳包括瞻仰廳、生平廳、情懷廳以及竹刻楹聯廳和書畫藝術廳。

瞻仰廳正麵聳立著周恩來和鄧穎超的漢白玉雕像《情滿江山》。大型壁毯《海闊雲舒》作為背景,兩側浮雕牆鐫刻出五四運動、南昌起義、紅軍長征、西安事變和開國大典、祖國建設等曆史性畫麵。

生平廳分為9個部分,采用複原場景、微縮景觀、燈箱圖表、超寬銀幕、背投式大屏幕、觸摸式顯示屏等現代科技手段和大量翔實的曆史資料、珍貴的文獻文物,全麵展示兩位楷模在各個曆史時期的風采。

情懷廳分三部分。“伉儷情深”再現兩位偉人在革命中產生愛情、愛情激勵他們獻身革命的崇高情誼。“愛滿人間”讚頌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真摯情懷。“舉世敬仰”展現全國各族人民和世界人民無限敬愛兩位偉人的真摯情感。

楹聯廳和書畫廳匯集並展示了來自全國的知名人士和著名藝術家謳歌周恩來、鄧穎超的竹雕藝術品和書畫作品。

伉儷情深

周恩來和鄧穎超相識於1919年反帝反

封建的“五四”運動。那時,鄧穎超在北洋直隸第一女子師範讀書,是“女界愛國同誌會”的講演隊長。周恩來剛從日本留學回國,是《天津學生聯合會報》的主編。為了加強鬥爭力量,周恩來、鄧穎超、馬駿、郭隆真等二十名青年男女,成立了覺悟社,並出版不定期刊物——《覺悟》。在天津愛國學生運動中,周恩來與鄧穎超都是衝鋒在前的勇士,又是誌趣相投的戰友。

1920年11月7日,周恩來等197名學生奔赴法國巴黎,去進一步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鄧穎超則到北京師大附小當了教員。他們雖然相隔萬裏,但彼此間的聯係從未間斷。憑著鴻雁傳書,他們交流著思想。正是在這種純真的、誌同道合的通信中,他們的感情慢慢成長,最終定情。

不論是戰爭歲月,還是和平年代,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周恩來與鄧穎超都心心相印,相互關懷,相互思念。

“八一”南昌起義失敗後,在撤退途中,周恩來發高燒到40度。盡管如此,他依然盡心安排善後工作。因勞累過度、神誌昏迷,由聶榮臻等護送到香港治療。

當周恩來第一次從昏迷中醒來,就迫不及待地問身邊工作的同誌:“不知道鄧穎超有沒有消息?”這位同誌答道:“已經到了上海。”他又問:“你是怎麽知道的?”這位同誌告訴他消息確實,他才放心。

1947年3月,國民黨轉變戰爭策略,由全麵進攻解放區改為重點進攻陝北、山東兩翼。中共中央主動撤出延安。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領導人留在陝北指揮西北和全國的解放戰爭。

周恩來轉戰陝北戰場,在百忙之中,仍在中秋之夜抽出時間給鄧穎超寫了封信。這封信幾經輾轉,終於送到鄧穎超手中。當時,她正在晉察冀邊區搞土地改革,和秘書楚平住在一個老鄉家裏。楚平開玩笑說:“

大姐的情書來啦!”鄧穎超愉快地看完信,詼諧地說:“不是情書,是形勢報告。不信你看!”她大方地把信遞給楚平。楚平指著信中“今日中秋,對月懷人”等處說:“這不是情書嗎?落款處還特地寫明了是舊曆中秋寫的哩!”

1954年,周恩來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了在瑞士舉行的日內瓦會議。這時,國內家中的庭院裏,海棠花正開得嬌豔。周恩來最喜歡的花就是海棠花。鄧穎超趕緊壓了一枝,連同原來壓好的一片紅葉,一起裝在信封裏寄去。信裏還寫道:“紅葉一片,寄上想念”,表達了真摯的思念之情。周恩來則托人帶回了壓製好的日內瓦出名的芍藥花與玫瑰花,作為回敬的禮物。

周恩來工作不分時間、不分地點,隨時批閱文件。有時沒有桌子,他就順手拿本書墊一墊,但是不方便書寫。後來他發現用一塊小三合板來襯墊就方便多了。從此他的臥室和沒有桌子的地方都放上一塊小三合板,以便隨時取用。

周恩來盤膝坐在床上,墊著三合板批改文件非常辛苦,尤其在他高齡、重病之後,更是經常感到勞累。為此,鄧穎超親自設計了一個一邊高、一邊低,適合周恩來靠坐在床上伏案工作的小床桌。在桌麵四周還加了邊框,使文件不致散落在床上,減少他用左手去扶持文件的力量。

1972年,周恩來被診斷出身患癌症,一直拖到1974年夏才住進醫院。在周恩來住院期間,鄧穎超不論陰晴風雨,每天都要去看望周恩來,有時還參加醫療組織會議,討論治療方案。在需要做手術時,鄧穎超總是在手術室外邊守候,直到深夜……

1976年1月,周恩來逝世了。同半個多世紀生死與共的愛人訣別,鄧穎超的心都碎了。她用周恩來生前對她的愛稱,獻上了用鮮花紮成的花圈,花圈上寫著“戰友——小超哀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