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戰役紀念館

概況

平津戰役紀念館位於天津市子牙河橋西側的植物園預留地內,占地4.7萬平方米,於1997年建成。該館是反映中國解放戰爭平津戰役的專題紀念館。2001年6月,該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紀念館主要由序廳、戰役決策廳、戰役實施廳、人民支前廳、偉大勝利廳、英烈業績廳、多維演示館、紀念廣場、勝利花園等組成。

序廳正中央有銅鑄雕像《走向勝利》,展現了中共中央毛澤東和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五位書記的領袖風采;牆屏上毛澤東關於平津戰役作戰方針的浮雕手跡熠熠生輝;巨幅壁畫《勝利交響詩》反映了東北、華北兩大區軍民英勇奮戰、奪取戰役勝利的宏大場麵。

戰役決策廳內設置了毛澤東西柏坡辦公室舊址複原蠟像以及大量曆史文物、照片、多媒體演示,將毛澤東駕馭戰爭的偉大氣魄,運籌帷幄的高超指揮藝術,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戰役實施廳通過大量照片、文獻、實物等史實材料與圖表、繪畫等輔助展品有機結合、全麵、真實地展現了平津戰役從發起到勝利結束的光輝曆程。展廳設置的巨幅塑型電動圖、大屏幕電視、戰場景觀、電動沙盤等,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和形式,逼真地再現了戰爭場麵。

人民支前廳運用大量史料,翔實地展現了東北、華北各級中國共產黨組織、政府和解放區廣大人民群眾踴躍支援前線的曆史場景,深刻地揭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這一革命戰爭規律。

偉大勝利廳陳列了平津戰役取得的輝煌戰績和北平、天津以及全國各地歡慶勝利的場麵等內容,並設置了繳獲武器陳列台。同時對平津戰役勝利後、新中國成立前發生的一些重大曆史事件做了概括介紹。

英烈業績廳陳列了中國共產黨的三代領導核心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其他領導同誌的題詞,介紹了平津戰役中犧牲的32位著名烈士和團以上幹部、26位戰鬥英雄和109個英模群體的事跡;展出了英模群體的錦旗,大量獎章、證書和英烈所用物品。英烈名錄牆將戰役中犧牲的6639名烈士姓名鐫刻在上,寄托了對烈士的深切懷念和敬仰。

多維演示館是目前亞洲最大的球體建築之一,高43米,直徑50米。運用現代聲、光、電高科技與多元化視聽的技術手段,把全景式超大屏幕環球電影、背景畫、戰場微縮景觀結合起來表現戰爭時空氛圍的音響合成,創造出新穎、獨特的視聽藝術形式,氣勢恢宏地演示了平津戰役多維空間曆史畫麵。

館外“紀念廣場”總體環境藝術以勝利為主旋律。兩根高大花崗岩圓柱構成勝利門,柱頂分別佇立著人民解放軍東

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戰士雕像。反映軍民團結奮戰、歡慶勝利的花崗岩浮雕牆分列勝利門兩旁。廣場中央豎立著高64米的勝利紀念碑,不鏽鋼三冷刺刀直插雲霄。廣場東西兩側的大型鍛銅群雕,烘托出人民戰爭的磅礴氣勢。

廣場東西兩廂布列著火炮、坦克、裝甲車等重型兵器,渲染出紀念館的濃重軍事色彩。

平津戰役

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第三個戰略性進攻戰役,也是戰略決戰的最後一個大戰役。從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曆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解放軍以傷亡13.4萬餘人的代價,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

1949年11月2日,遼沈戰役勝利結束以後,據守張家口、北平、天津、唐山一線的國民黨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50多萬人。在東北、華北解放軍的聯合打擊下,傅作義集團已成驚弓之鳥。是撤是守,蔣介石、傅作義都有自己的打算。雖然他們主張不同,但都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最終,傅作義集團采取了暫時固守平津,以觀戰局變化的方針。

為了防止傅作義集團南撤西退,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決定以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主力聯合舉行平津戰役,把傅作義集團就地殲滅,並采取了這樣幾條措施:東北野戰軍休整立即結束,取捷徑以最快速度隱蔽入關,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和天津的敵軍,斬斷敵人海上退路;徐向前兵團停止攻打太原,楊成武兵團撤圍歸綏(現呼和浩特),以免傅作義作戰失利後向西北逃跑;通過與傅作義談判,將他穩住等。

在平津戰役中,解放軍參戰總兵力100多萬人。中央決定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三人組成黨的總前委,林彪為書記,統一指揮作戰,接管平、津、張、唐等地的一切事宜。

平津戰役開始以後,解放軍首先對傅作義集團進行分割包圍,截斷其西退、南撤的通路,將這隻驚弓之鳥變成籠中之鳥。然後按照毛澤東確立的先取兩頭後打中間的攻擊次序,逐一殲滅被圍困在新保安、張家口、天津等地的敵人,解放了天津和塘沽。

天津解放後,北平守敵25萬人陷於絕境。為了保護北平這座文化古城,中央軍委決定同傅作義談判,爭取和平解放北平。通過談判,傅作義接受毛澤東提出的“八項和平條件”,率部接受和平改編。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戰役勝利結束,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城,北平宣告完全解放。3月15日,中共中央由西柏坡遷到北平,人民解放軍總部也隨之遷北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

都北平,並改北平為北京。

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三大戰役中最後一個戰役,此役共殲滅、改編國民黨軍52.1萬人,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餘人。這一偉大勝利,是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相結合的結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業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從此寫就新的曆史篇章。

董來扶與“功臣號”

董來扶,是第四野戰軍特種兵縱隊戰車團1連“102”號坦克駕駛員,也是裝甲兵部隊第一位“全國戰鬥英雄”。

1929年9月,董來扶出生在山東諸城一個貧苦農家。13歲時,他隻身來到沈陽謀生,在一家日本人開的鋼材株式會社當整理工。抗日戰爭勝利後,董來扶參軍入伍,成為第四野戰軍特種兵戰車團1連“102”號坦克駕駛員。

1948年,董來扶駕駛坦克奔赴遼沈戰場,參加了錦州戰役。在激烈的巷戰中,他開著“102”號坦克衝在隊伍最前麵,接連攻下敵人的碉堡,並在冷卻器被毀,坦克無法行進的情況下,準確擊中守敵指揮所。在這次戰鬥後,“102”號坦克被第四野戰軍授予“功臣號”榮譽稱號,董來扶榮立大功一次並光榮入黨。

1949年1月14日黃昏,坦克大隊參加了解放天津的戰鬥。他們按命令分兩路進攻。董來扶所在的坦克一連從西線進攻,先打外圍。他駕駛的“功臣號”坦克,一直衝在前麵。在炮兵和工兵幫助下,“功臣號”首先通過雷區,跨過壕溝,掩護步兵,向敵軍發起猛烈地攻擊,順利突破敵軍外圍防線,占領大營門。接著,“功臣號”參加了攻打自來水公司的戰鬥。為了保護水廠設施,上級命令盡量少開炮,“功臣號”的機槍手就用機槍為步兵開路。經過激戰,部隊終於將自來水公司拿下了。其他各路大軍也連連獲勝。解放軍乘勝前進,各路大軍對敵形成包圍圈,準備在金湯橋會師。

在攻打金湯橋的戰鬥中,董來扶駕駛著“功臣號”又衝在前頭。在距敵人陣地200米左右的地方,攻擊部隊被困住了。敵人的兩個地堡射出的槍彈打在坦克甲板上冒出串串火星,霎時步兵被壓得寸步難行。董來扶沉著冷靜,連續開炮,幾發炮彈就炸毀了這兩個火力點。頓時,敵人亂了陣腳,紛紛向後逃竄。解放軍猛追不舍。此時又發現了敵人的兩個地堡。“功臣號”再次將其摧毀後,掩護部隊與其他部隊勝利會師。這次戰鬥,“功臣號”的全體人員榮立一等功,董來扶立大功。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閱兵,董來扶駕駛著“功臣號”坦克走在坦克裝甲車方隊最前麵,光榮地接受了黨和人民的檢閱。

1950年9月,董來扶參加全國戰鬥英雄代表大會,被授予“全國戰鬥英雄”稱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