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盤山烈士陵園

概況

天津盤山烈士陵園位於天津市薊縣盤山,占地20公頃,1959年建成,是冀東著名的烈士陵園之一。1997年7月,該陵園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盤山烈士陵園是在原靜寄山莊的小石城和樂山書室的基址上修築的。這裏是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白草窪戰鬥的戰鬥遺址。陵園附近還展示有當年在岩石上刻寫的標語口號戰場、會場和報社等遺跡。

走進盤山烈士陵園大門,就可看到一排民族形式的建築,這是盤山抗日鬥爭事跡陳列館。陳列館正中的穿堂兩邊,各有一個展室。館內展出了抗日戰爭時期的珍貴革命文物200餘件,還有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圖片,生動形象地介紹了盤山抗日根據地軍民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

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陵園的中心位置,占地麵積200平方米。館內正中是毛澤東的親筆題詞。題詞兩側分別介紹了抗日戰爭時期,曾經在薊縣和冀東從事抗日工作的53位烈士。其中包括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包森、冀東西部地委書記田野、冀熱遼第一專署專員楊大章、抗日支隊副司令員白乙化和薊縣黨的主要創始人李子光等。

烈士紀念碑巍然矗立在陵園北部最高的地方。碑基1177平方米,碑身用漢白玉石塊砌成,上麵鐫刻著齒輪麥穗圖案,象征著工農聯盟。碑高27.5米,碑身正麵鐫刻聶榮臻元帥的親筆題詞:“光榮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左側鐫刻謝覺哉題詞:“永遠活在人民心中”;右側鐫刻宋劭文題詞:“抗日英雄浩氣長存”;後麵鐫刻李運昌題詞:“為人民革命事業而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題詞表達了黨和人民對革命先烈的無限敬仰和深切懷念。

烈士墓區位於碑前甬路兩側,安葬著205名陣亡先烈。主墓為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包森和冀東西部地分委書記田野,陪墓有32座,群墓有171座。

盤山抗日烽火

盤山地處京津唐三角地帶,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盤山抗日根據地建立以後,這裏很快成了河北抗戰的中心。七七事變後,黨中央提出在河北東部(冀東)敵占區建立根據地的任務。

1938年

6月,八路軍第四縱隊共5000多人在司令員宋時輪、政委鄧華的率領下,兵分兩路挺進冀東,支援當地黨組織領導的抗日鬥爭。

7月,冀東舉行了有10萬人參加的抗日武裝大暴動,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和漢奸。

盤山全縣上萬人參加抗日聯軍。從1940年年底到1943年年初,盤山抗日根據地不斷壯大,嚴重打亂了日本侵略軍的安排部署。日偽軍削弱盤山抗日力量對根據地進行過多次大規模入侵,製造了多起駭人聽聞的慘案。

當地百姓描述當時的情景是“抬頭見崗樓,邁步封鎖溝,無村不戴孝,四處是狼煙”。麵對殘酷的現實,盤山的民兵組織發動群眾,運用地雷戰、地道戰等靈活多變的鬥爭形式,經受住了最嚴峻的考驗。

從1940年5月起,日軍對盤山根據地展開圍剿。八路軍冀東軍分區包森副司令員,多次率兵痛擊日軍。1941年6月,他率部轉入外線作戰,將抗日根據地擴展到密雲、平穀、三河、興隆、遵化、玉田、寶坻等縣。

1941年春,八路軍十三團一營,利用陵園裏石海洞穴這一天然屏障,抗擊數倍於己的日軍兩天兩夜,取得了突圍戰的勝利。

1943年1月,八路軍主力部隊返回冀東。通過數次戰役,終於收複了盤山根據地的大部分地區。1945年5月,盤山民兵被冀熱遼軍區第十四分區授予“民兵英雄”稱號。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在付出犧牲總數達2萬人生命的巨大代價後,盤山根據地終於堅持到了最後,迎來了抗戰的勝利。

震動日本朝野的包森

包森原名趙寶森,又名趙寒,1911年7月2l日出生於陝西蒲城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7年,包森進入蒲城縣第一高小上學。當時正值蔣介石叛變革命,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在學校共產黨員和進步教師的啟發下,他開始閱讀進步書刊,和同學們探討中國貧窮落後的原因,逐步懂得了隻有將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推翻,才能拯救中國的道理。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並占領東北地區,蔣介石采取了不抵抗的反動政策。在省立第三中學就讀的包森聯合學校愛國同學

組成宣傳隊,在三原、涇陽等地舉行示威遊行,反對國民黨賣國投降政策。最後,包森被學校開除了學籍。

包森被學校開除後回到家鄉並組建了家庭,但他並沒有沉浸在新婚生活中。他四處奔走,尋找革命同誌,聯絡愛國同學,到處宣傳抗日救國。1932年2月,包森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3月赴延安,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戰爆發後,他被派往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獨立一師工作,任33大隊總支部書記。1938年6月,他率領40多人到冀東,在河北興隆一帶開辟抗日遊擊區。1939年4月下旬,包森指揮部下巧妙活捉前來捉拿自己的日本天皇表弟、憲兵大佐赤本,日本朝野,一時為之震動。1939年秋,包森被任命為冀東軍區副司令員。

1940年2月,包森率部到達盤山,全力開辟盤山抗日根據地。6月下旬,倉森指揮部隊在白草窪設下埋伏,與日軍激戰14個小時。此役取得了冀東地區首個全殲日本整個騎兵中隊的巨大勝利。

1941年春,包森率部參加反“治安強化”戰鬥。他上百次地出沒在與日偽軍短兵相接的廝殺中,身上掛彩多次。但他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每次都堅守在戰鬥指揮的最前沿。在他的指揮下,部隊打了一個又一個漂亮仗。其中1942年1月燕山口內果河沿一役,包森以七個連的兵力,斃俘敵偽中佐以下官兵近千人,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奇跡。

1942年2月17日,包森率部在遵化野戶山同敵人展開戰鬥。在戰鬥中,當他上北山用望遠鏡觀察敵情時,胸部被敵人狙擊手的冷槍射中。他知道自己的傷很嚴重,為了穩定軍心,他強忍疼痛說:“我負傷了,由一營長指揮隊伍。”當警衛員背著他走到戰場東側小山時,這位威震敵膽的抗日民族英雄,已經停止呼吸。

包森犧牲的消息傳出後,整個冀東黨政軍民都沉浸在巨大悲痛之中。敵人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也一反常態,將之前所有宣傳報道上的汙蔑攻擊之詞都去掉了,改做了“包森司令長官戰死”的鄭重報導。這位抗日民族英雄在敵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1945年3月,薊縣人民為紀念這位抗戰英雄,曾一度將縣名改為“包森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