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寶山革命公墓

概況

八寶山革命公墓位於海澱區八寶山南麓,是中國聲名最顯赫、規格建製最高的園林式公墓。

這裏因盛產紅土、耐火土、青灰等八種礦產而得名。1946年,國民黨政府將此處改建為忠烈祠。1949年後,這裏成為中共領袖的長眠地。1950年初步建成,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一直用於安葬中國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民主黨派領導人、愛國民主人士、著名科學家、文學家、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國際友人、革命烈士和縣團級以上領導幹部。1970年,經周總理批準,北京市革命公墓改名為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2009年5月,它被中宣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公墓大致分為墓區與骨灰堂。墓地的方位和墓穴的大小,和幹部的級別相關。位於150畝地公墓北向頂端的一墓區,安葬中共國家領導人及副部級以上幹部、民主黨派領導人士,是公墓中政治規格最高的地方。

墓穴用地根據幹部級別劃分為三級區,安葬者需按各區級別順序及麵積大小使用,不得挑選和擴大。墓蓋、石碑、月台的尺寸,也都針對不同級別幹部有詳細的規定。

骨灰堂也都設有編號。不同級別領導的骨灰應安放何室,置於正麵或側麵,均有明確規定。所以,從遺體或骨灰的安置情況,即可看出逝者的行政級別。

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的不隻是烈士和一定級別的官員,像李克農上將的父親李哲卿老人和掩護過老一輩中央

領導同誌的夏娘娘等早期對革命做過重大貢獻的人物,也獲準在革命公墓安葬。

八寶山革命第一墓

中國共產黨創建幾個月後,就有一位不滿十七歲的青年成為黨員。此後他以鋼鐵般的意誌和刻苦耐勞的精神奮鬥三十年,在四十年代與毛、劉、周、朱並列成為領導全黨的“五大書記”之一,他就是任弼時。

少年時期的任弼時有著駱駝般堅強的性格。他的家鄉湖南思想活躍,生產水平卻相對落後,於是他決定“畢業之後,欲誌於工業”,走工業救國之路。

這一願望固然是好的,然而任弼時成年後發現,若不改變“腐朽”的社會製度,興辦工業強國是不可能的。於是他走出國門,到蘇俄尋求“真理”,最後走上了終生革命的道路。

任弼時在30年代後期和40年代一直堅定地支持毛澤東。1938年赴莫斯科時,他向共產國際強調“毛澤東才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這對當時的共產國際表態支持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起過重要作用。

國共破裂後,任弼時長期負責各地黨的地下組織的恢複工作,這項工作非常危險。1928年底,他作為中央巡視員到安徽接頭時被捕,國民政府卻對他的身份並不清楚。在押解途中,他巧妙地把被捕消息和預定的假口供托人帶給在上海的妻子陳瓊英,以便配合組織營救。審訊時,任弼時受到頭頂窯塊、膝跪鐵鏈和“老虎凳”等酷刑,卻一口咬定編出來的假身份。特務按他所說到上海查對,因組織上已有安排,未露破綻,三個月後獲釋。

1929年末,任弼時在上海主持江蘇省委工作時,再一次被租界當局逮捕。他乘巡捕不注意,吞掉了身上的文件,被搜出來的隻有一張月票。票麵上寫的使用人住處已是火災中燒掉的房子,也無從查對。因此外國警探懷疑有假,竟然使用電刑,在他背上烙出兩個拳頭大的窟窿。任弼時蘇醒後仍不吐露實情,這種頑強態度使捕房“更感到他像共產黨”,於是繼續關押拷打。

周恩來的地下特科通過關係營救,任弼時才得以獲釋。後來,他便落下了病根。此後多年,他經常感到頭暈和身體虛弱,加上日夜勞累、血壓高,看東西時常眼花。長征時,他是紅二方麵軍的領導。年僅三十出頭,可是幹部戰士們從外貌看多以為他已有五十歲。

1946年後,任弼時和毛澤東、周恩來一起轉戰陝北,協助毛澤東指揮國共戰爭,製定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和開展土地改革工作。1949年初,任弼時指導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被推選為團中央名譽主席。

任弼時對事業和工作一直恪守“能堅持走一百步,就不該走九十九步”的準則,長期抱病工作,“過度勞累”使病情突然“加重”,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46歲。

任弼時逝世後被葬在八寶山東部的坡頂上。任弼時墓被稱為八寶山革命第一墓,占地300多平方米,水泥方磚鋪地,漢白玉墓碑,幾十個工人趕工數月才完工。任弼時墓建成後,曾有專門的武裝警衛把守。直到1955年,守衛的部隊才從公墓撤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