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館

概況

首都博物館位於北京市長安街西延長線白雲路北口,是北京地區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之一,是記錄北京曆史、收藏北京記憶的藝術殿堂。博物館於1953年開始籌備,1981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當時的館址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孔廟內。為了容納更多的藏品,以及服務更多的參觀遊客,博物館新館建設項目於2001年12月奠基興建,2006年5月18日正式開館。2009年5月,首都博物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博物館新館建設用地麵積24800平方米,分為地下二層,地上五層。建築物(地麵以上)東西長152米、南北寬66米左右,建築高度41米。建築外形主要由矩形圍合結構、橢圓形外立麵和金屬屋頂三部分組成。建築內部分為三棟獨立的建築,即矩形展館,橢圓形專題展館,條形辦公科研樓。三者之間的空間則為中央大廳和室內下沉式竹林庭院。自然光的利用、古樸的中式牌樓、幽靜的翠竹庭院、潺潺的流水,為觀眾營構了一個兼具人文、自然情調的參觀環境。

數十年來,首都博物館廣泛征集各類文物,館藏文物已達二十五萬件。館內設基本陳列、精品陳列和臨時展覽。

基本陳列有《古都北京·曆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其中,《古都北京·曆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是首都博物館展陳的核心,表現了豐富多彩的北京文化,不斷遞升並走向輝煌的都城發展史,成為創建國內一流博物館的品牌陳列。

精品陳列有《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古代書法藝術精品展》、《古代繪畫藝術精品展》、《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古代佛教藝術精品展》、《書房珍玩精品展》。這七個館藏精品展覽和《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是對北京文化展現的補充和深化。

臨時展覽是研究與觀賞北京文化與其他地區文化、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關係的舞台。首都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在國內外舉辦了許多頗受好評的曆史文物陳列展覽,如《北京曆史文物陳列》、《元大都曆史陳列》、《老北京春節民俗展》、《館藏曆代陶瓷、書畫真偽辨識展》、《北京曆史文化展》等。

典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首都博物館建築本身是一座融古典美和現代美於一體的建築藝術品,既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又呈現出鮮明的現代感。

首都博物館的設計源自於“博物館是聯係曆史、現代和未來的場所”的理念,強調“過去與未來、曆史與現代、藝術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將傳統的材料與現代的材料並置,來表達對曆史與未來的描繪。傾斜的青銅體破牆而出,生出文物發掘的意象;懸挑的大屋頂在影射中國傳統的出簷,而懸掛式框架磚牆模糊了古代城牆與現代幕牆的界線;廣場的起坡取材於皇家宮殿高台建築的手法,烘托出了宏偉的巨構。簡潔的矩形平麵與北京的城市格局相互協調,非對稱的形體呼應街道轉角空間。青銅、木材、磚石等傳統的材料代表北京悠久的曆史。

不鏽鋼頂棚、玻璃幕牆和先進的建造技術表現新北京的現代。陽光大廳,四季竹院,將景觀空間引入了博物館,室外下沉竹園延伸至室內,打破了傳統博物館空間的封閉、沉悶感覺,營造了開放型、溫馨、明亮的文化休閑環境。園林與文物展廳之間的時空交錯,表現出特有的東方藝術魅力。

古都風韻

“古都北京·曆史文化篇”的展陳形式采取了“模塊化”展櫃與“嵌入式”場景相結合、“內外圈”展區相結合的理念,內容分為“北京曆史文化”與“世界文明概覽”兩部分,分別位於展線的內圈(展櫃)與外圈(展廳四壁)。

“北京曆史文化”(內圈)與“世界文明概覽”(外圈)位於展線的兩側平行展示,觀眾在觀覽過程中同時領略中外文明的精彩與跌宕,整個外圈已成為一個完整的輔助展品來詮釋內圈——北京的曆史文化。這一展陳形式為“古都北京·曆史文化篇”營造了一個語境:北京從古至今都是一座開放、包容的城市,這一特質決定了北京的曆史,更預示著北京的未來。

“北京曆史文化”部分是本篇的核心,再現了北京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闡釋了京城文化的獨特韻味,揭示了北京作為一座融合多民族與多元文化的城市逐步遞升為中國首都與文化中心的曆史規律。

這部分展覽內容以曆史文化為視角,內容結構上選取了“海陵王遷都”、“元大都積水潭碼頭”、“北京保衛戰”、“盛世京師(康雍乾時期的北京)”、“五四運動”、“開國大典

”六個場景作為串聯北京曆史的節點,展示了從46萬年前的遠古時期至新中國建立這一漫長的歲月中,北京經曆了從原始聚落形成城市,從中國北方的政治中心躍升為大一統封建王朝的都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至發展為建設中的國際大都市這一不斷攀升的曆史進程。

“世界文明概覽”部分是解讀“北京曆史文化”的輔助陳列。它與“北京曆史文化”依時間序列平行展示,以圖片與文字為北京史的展示提供了一個以世界為範圍的廣闊背景,從而加深觀眾對北京曆史文化內涵的理解,激發觀眾的思考。

北京的胡同四合院

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是代表北京的城市“名片”。為了解讀這張“名片”,北京的文博係統與檔案係統首次合作辦展,將文物與檔案整合在一起,相互佐證,相互映襯,使參觀者真切地感受那靈動的北京文化。

參觀此次展覽,人們宛若走進了一條胡同,同時,也走過了一條時間的隧道。

展覽的第一單元,展示了胡同形成的曆史和格局走向。通過各個時期的地圖、實物、圖片、檔案資料等為人們展示了都市演變的軌跡。元代,以胡同命名的街巷正式登上曆史舞台,至明清時,胡同形成的城市肌理發展成熟。曆史的車輪行進到民國後,胡同也經曆了曆史性的變遷。觀眾會發現,展示中的胡同內的商鋪會館、廟宇道觀、茶館戲園、名人居所以及尋常人家使得這個城市變得有血有肉。

展覽“第二單元”展示的四合院是對內開放、對外封閉的生活空間。在北京,大到紫禁城,中到王府宅第,小到平民百姓的院落,放眼望去,整個城內都是規模不等,大小不一的四合院,它們相互圈合,相互依存。四合院的規製、布局、建築工藝,反映出北京人特有的居住審美與實用的統一,記載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家族觀念。通過觀看一個個精美的建築模型和建築構件,人們會體驗到四合院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

展覽的第三單元,通過展示四合院的生活場景——堂屋——書房——臥房以及娛樂的玩意、家務勞作用具等內容,讓觀眾獲得了關於四合院生活空間、生活方式的深度體驗。

展覽中還運用多媒體影片,展現了《中軸線上的合院之城》、《四合院的布局》、《四合院的生活》,使參觀者對北京胡同四合院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