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美好”的劉氏兄弟

鮮琦 鮮翔

捉襟見肘的時代

劉永好,1951年9月出身於四川新津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劉永好共有兄妹五人,他排行老四,在那個年代,他們的父輩有一個特別美好的祝願,所以為五個孩子分別起名叫永言、永行、永美(改名為陳育新)、永好、永紅(妹妹),名字合起來就是言行美好紅。

雖然父母二人均為公職,但微薄的收入要撫養五個孩子,難免顯得窘迫。

貧窮,成為劉永好童年生活中揮之不去的記憶。四兄弟中排行最小的他,幾乎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劉大鏞在土改時從地主家裏抄來一件英國進口毛料呢子的長大衣,每次在出席重大場合時方舍得穿上,這個時候四個兒子總會用羨慕的眼光注視著氣派的父親。後來,大哥劉永言考上大學,臨走之前,劉大鏞親手將這件呢子大衣送給他,這一穿就是四年。二哥劉永行逐漸長大,過年時向大哥討要呢子大衣作為新年禮物,大哥雖然有些不舍,但仍舊毫不遲疑地送給了二弟。輪到三哥陳育新(劉永美)的時候,這件呢子大衣已經頗為破舊。母親將這件衣服全部翻新,還花了兩角錢買了一包染料將它放在鍋裏煮,結果不曾想到這件被家人視若珍寶的衣服居然縮水了。雖然穿在身上不像以前那樣的氣派了,但陳育新還是同樣喜歡。

1966年,作為年僅15歲的紅衛兵,劉永好為了跟著老師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檢閱,特地挑了陳育新所穿的那件家裏最好的呢子衣服。盡管該衣服在父親和三個哥哥手中輾轉了17年後才到了劉永好的手中,而且早已看不出原來的顏色,樣式也不知道改了多少遍,但是劉永好把它當成了寶貝。

1967年,隨著“文革”的繼續深入,父親劉大鏞因為抗戰時的曆史遺留問題,被打成“叛徒”、“特務”、“走資派”、“牛鬼蛇神”,多次遭到“造反派”的批判,並被遣送上山放牛。

兩年後,17歲的劉永好與幾個兄長一起到新津縣古家村插隊落戶,當了農民。知識改變了命運

1973年,劉永好因在鄉下表現出色,被推薦到四川省德陽機器製造學校重點中專學了3年。

德陽機器製造學校屬於工科學校,那裏的學生有很多時間在工廠裏麵實習,所以這段時間劉永好學會了很多有關機械的基礎知識,比如畫圖、設計等,同時也進行了很多機械實踐活動。劉永好畢業後留校任教,教的是機械和電子,這兩門都是他喜歡的課程。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劉永好擔任的課程是計算機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這是一門嶄新的課程,為了上好這門課,劉永好還買了一台計算機,為學校建了計算機室。

為了幫助劉永好搞好教學,大哥劉永言帶頭,率領四兄弟一起動腦筋設計了中國第一台國產音響,並起名“新意音響”。

繼而,二哥劉永行利用春節期間在路邊擺了一個地攤,幫人修理電視機、收音機之類的電器產品。沒想到,從初一到初七短短7天,劉永行竟掙到了相當於他10個月工資的300多元錢!

幹一星期就能賺到10個月的錢,這種做法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四兄弟的心裏炸開了花。劉氏兄弟一商量:“既然能靠修理無線電掙那麽多錢,能不能辦一家電子工廠呢?”

為此,從小都喜歡折騰點事情的四兄弟達成了共識,對於學計算機的劉永言、會修理家用電器的劉永行和教授計算機課程的劉永好來說,生產電子產品是他們非常在行的事。毅然下海當“專業戶”

雷厲風行,說幹就幹。於是,劉永好拿著音響來到鄉下想和生產隊合作,創辦電子工廠。他們和生產隊初步達成協議:由他們出技術和管理,生產隊出錢,雙方共同合作,風險共擔,五五分成。然而,當此事被匯報到公社後,公社書記竟大發脾氣說:“集體企業不能跟私人合作,不準走資本主義道路。”

1982年8月的一天,劉家四兄弟正式舉行了決定自己命運的方桌會議。

在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後,長達三天三夜的家庭會議終於做出決定:“先業餘兼職,‘摸石頭過河’,後脫公服當專業戶!”

然而,由於當時他們都太窮,根本沒有創業的資本,便隻好各自變賣了手表、自行車等值錢的物件。在湊足了1000元的資本,分別購買了一些設備和2000隻小雞後,他們就在陳育新的住房和幾畝自留地裏

,建起了育雛室和種植場。很快,他們地裏所種的西紅柿、花菜、白菜等蔬菜在市場上很受歡迎,供不應求。因為土地少,在種植上擴大不了規模,他們就往養殖業上發展。

就這樣,以陳育新名字命名的“育新良種場”呱呱墜地,陳育新也就自然當起了場長。從此,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家族創業史,就在這簡陋的環境中拉開序幕。

當“育新良種場”的養殖和孵化走上正軌後,他們生產的鵪鶉、鵪鶉蛋和鵪鶉飼料也開始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1984年,因為實在忙不過來,陳育新便率先提出“停薪留職”,以把整個精力投放在他們的養殖和孵化事業上。

在當時,陳育新作為四川省第一個提出“停薪留職”的人,此舉自然在社會上引起很多非議。1985年,劉永行向新津縣教育局遞交了請求“備案除名”的辭職報告;1986年,劉永言正式辭職全身心投入;1987年,劉永好正式遞交了辭職報告。

1986年,育新良種場年產鵪鶉達15萬隻,其鵪鶉蛋不僅販賣到國內各個城市,而且衝出亞洲走向了世界。劉永好則在這個過程當中實實在在地顯露了他的銷售才能。

此期間,他們在成都青石橋開了一個鵪鶉蛋批發門市部,後來又在東風農貿市場開了一家更大的店。東風農貿市場的店是他們嶄露頭角的開始。那時候,店裏每天的存貨都有鵪鶉蛋數十萬隻。養殖場也是劉永好出生地所在的四川。

誰能想到,被稱為城市“牛皮癬”的“小廣告”,開山鼻祖竟然是劉永好。從賣鵪鶉蛋開始,劉永好就積累了一整套在城市鄉村、大街小巷、四麵八方散發張貼小廣告的經驗。

當鵪鶉養殖的瓶頸到來時,劉家四兄弟毅然決然決定放棄這個行業,轉戰豬飼料市場。

當時,有一家名為“正大”的外資飼料公司(就是著名的“正大綜藝”節目的讚助方),已經占據了中國豬飼料市場的半壁江山。為此,有些農民問劉氏兄弟:“你們為什麽不生產和正大一樣的豬飼料呢?”

受此影響,他們將養殖場的10萬隻鵪鶉全部宰殺、出售,投資400萬元在新津縣古家村購買土地10畝,建立了科學技術研究所和工廠。

在實踐工作中,他們摸索出一條經濟實用的生態循環飼養法:用鵪鶉糞養豬、豬糞養魚、魚糞養鵪鶉,使得鵪鶉蛋的成本降低到和雞蛋差不多。

轉做飼料之後,他們的養殖場、科學技術研究所和工廠的名字,均改為“希望”。

1989年,他們研製、產生的“希望”牌1號乳豬飼料推向市場。

為了開發市場,腦瓜靈活的劉永好想到了鄰近的重慶市場:“我租了一台刻印機,請一個寫字好的朋友寫好廣告語。創意是我做的,稿子是我寫的,刻是我找人刻的,貼是我自己貼的,每家每戶豬圈都貼上了我們的廣告。後來我們又做牆頭廣告。我們喊的口號,最開始是‘養豬希望富,希望來幫助’,後來是‘吃一斤長一斤,希望牌奶豬飼料就是精’。那個時候,這種廣告方式成本低,效果特別好。”

三個月後,“希望”牌飼料的銷量就追上了當時國內飼料霸主——“正大”。

價格戰一觸即發,兩家短兵相接。“希望”飼料的質量不比“正大”差,每噸的價格卻便宜了60塊錢。

麵對“希望”的不斷蠶食,“正大”急了。“正大”每噸降價20元,“希望”也降了20元;“正大”咬了咬牙,再降100元!“希望”幹脆降價120元!一時間,“希望”牌飼料的銷量狂漲了三倍!最後,“正大”和“希望”達成協議——“希望”以成都市場為主,“正大”以成都之外的市場為主。從此,江湖格局就此改變,“希望”盟主地位離希望越來越近。

兄弟聯手分工合作

1992年,中國第一個經國家工商局批準的私營企業集團——希望集團,在成都希望飼料公司的基礎上成立。

希望集團成立不久,按照兄弟四人的價值取向和各自特長,劉氏產業被劃為三個領域:老大劉永言向高科技領域進軍;老三負責現有產業運轉,開拓房地產;老二劉永行和老四劉永好一起到各地發展分公司,複製“新津模式”;劃分資產,兄弟四人各占整個產業25%的股份。

1993年3月,劉永好作為非公有製經濟界推選出的政協委員,出席了全國政協八屆一次會議。10月,作為來自企業界的

唯一代表,劉永好當選為全國工商聯副主席。11月,劉永好作為大陸首次派往國際盛會的代表,赴港參加第二屆世界華商大會。

這一年,希望集團共建立起10家飼料場,個個盈利。

到了1994年底,希望集團在各地的分公司已經發展到27家。

1995年,希望集團被中國飼料工業協會評定為中國100家最大的飼料生產企業的第1名,同時被國家工商局評選為全國500家最大私營企業第1名。

1995年5月15日,劉永好和劉永行在董事會文件上正式簽字。文件正式規定:兩個片區禁止跨區域開拓,幹部的互相流動必須得到雙方的認可,董事會成員今後的開支不得在集團報銷。

從此,創業期間產權極端模糊的劉氏兄弟在一夜之間劃分得清清楚楚:老大劉永言創立大陸希望公司,老二劉永行成立東方希望公司,老三劉永美(陳育新)建立華西希望公司,而老四劉永好成立南方希望公司。他們沒有忘記自己的妹妹劉永紅,也給了她一部分股份。擴張不忘主業

1996年3月,劉永好成立新希望集團後,收購了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附近的一個台灣人興辦的飼料廠股權。

1998年,新希望集團控股的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

同年,新希望進入房地產,並成功開發成都當時最大房地產項目——錦官新城。

2002年,新希望收購成都湔江化工廠、四川陽平乳業,由此開始進入化工業、乳業,並從2002年開始,劉永好在海外投資的工廠開始持續盈利。

2005年,劉永好提出了花10年左右的時間,將新希望打造成世界級的農牧業企業。

別出心裁。和傳統的養雞、鴨、豬、乳牛等不同的是,新希望的計劃是通過“三鏈一網”(禽產業鏈、豬產業鏈、奶牛產業鏈,農村電子技術、商務及金融服務網)實現從飼料、禽種到最後的餐桌,甚至金融衍生品等整個產業鏈上下遊的一體化。

2006年,新希望與加拿大的種豬項目、洪雅縣新農村建設項目啟動;收購石羊集團,並攜手2008年奧運會豬肉食品獨家供應商——千喜鶴集團。

2007年,新希望正式發布首份年度社會責任報告,成為中國企業中最早發布年度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75億,比去年淨增長113億;省政府對新希望進行表彰,並對企業領軍人物——劉永好進行100萬元的獎勵。

財富榮譽來自努力

2003年以來,新希望先後被國家九部委評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榮列“2008中國企業500強”,每年都保持著在海外興建7~8家工廠的擴展速度,從菲律賓、越南到柬埔寨、印度尼西亞、斯裏蘭卡、孟加拉國等。

2004年以來,劉永好先後被評為“2004亞太最具創造力華商領袖”、“2004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全國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CCTV年度經濟人物和“三農”人物、胡潤富豪榜中國首富、“中國改革開放30年影響中國經濟30人”、“四川農村改革30年最具影響風雲人物”、“2009十大精英人物”。獲得2007年中國管理100“持續創價值”獎、“推動四川飼料工業發展突出貢獻獎”。

從白手起家到上百億元的以農牧業為主的多元化產業帝國,劉永好創下了無數第一:第一批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的民營企業家,第一批十大扶貧專員之一,民營企業的第一批全國勞動模範……

目前,劉永好擔任的職務是:希望集團總裁、新希望集團董事長、中國民生銀行副董事長、民生人壽保險監事會監事長、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副會長、西部乳業發展協會會長等等。

然而,麵對種種榮譽和籠罩在自己身上的光環,劉永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卻依舊十分平靜地坦誠而言:“如果我的成功能給人以啟示的話,那麽,我認為最大的兩個字就是‘吃苦’。我在20歲以前的經曆,感受最深的就是吃苦教育,正是那些苦難,給了我一種信念,一種力量,一種雄視任何艱難困苦的毅力和勇氣。我覺得,這一段經曆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階段。如果說我今天取得了一點成績的話,那麽這和我從小便養成了吃苦、拚搏的精神息息相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