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決戰中的傳奇故事

“空城計”嚇退傅作義

1948年10月,遼沈大地上捷報頻傳。東北野戰軍在林彪、羅榮桓和劉亞樓的率領下,**,在關外大地上縱橫馳騁,所向披靡。

與白山黑水之地彌漫的硝煙不同,中共中央的駐地西柏坡卻風平浪靜。金秋的太陽高高的懸在窯洞頂,照耀著打穀場上堆積如山的糧食。

一個普通的農家院落裏,毛澤東正和周恩來等幾位領導同誌坐在磨盤前,邊抽煙邊商議著淮海戰役的細節。

忽然,隔壁院落機要處的一名參謀慌慌張張地跑了進來,匆忙之下踢倒了大門口的木桶,“咣當”一聲驚動了全神貫注的毛澤東等人。

幾位領導人知道,機要處的每名工作人員都是周恩來精挑細選的,訓練要求十分嚴格。雖不敢說天塌不驚,但也絕不會無緣無故舉止失措。距離較近的任弼時走過來扶正了木桶,順手接過了機要參謀手中的電文。

隨意掃了一眼之後,任弼時臉色大變,趕緊走過去將電文傳給毛澤東等人。原來,這是一份秘密情報,內容是蔣介石、傅作義要聯手偷襲石家莊和中共中央駐地西柏坡。

這份情報的消息來源是可靠的。當時這份情報被共產黨打入華北“剿總”文印室的劉光國看到。劉光國將此情報告訴了北平地下黨組織――社會部甘陵情報小組。但恰在此時,該情報小組的電台發生了故障,不能夠及時地把情報發出去。甘陵當即於23日中午,派秘密交通員劉之驥攜帶情報徒步趕到了定縣,在該縣地下交通聯絡站,用電話向聶榮臻司令做了匯報。其實,這份情報當時被3個渠道同時上報了中央。第二個渠道是當時《益世報》采訪部主任劉時平,他是中共地下黨員。他從同鄉華北“剿總”騎兵12旅旅長鄂友三以及國防部保密局華北特別站站長杜長城處獲得信息後,將這份重要的軍事情報傳到了中共中央軍委。同時,石家莊的地下黨組織,也獲得了這份情報。

原來,偷襲石家莊的計劃並不是國民黨集團一時興起,而是早有籌備。早在1948年9月初,當蔣介石向傅作義征求對太原作戰計劃的意見時,便提出通過攻打石家莊來解太原之圍。這招“圍魏救趙”不僅可以調開圍困太原的華北解放軍主力,最為重要的是可以改善華北戰局的不利局勢。

傅作義在提交給國民政府國防部作戰廳廳長郭汝瑰的報告中提出:“希望增兵三四個軍,最近即攻石家莊。華北唯有實行攻勢方可支持,一守即不可收拾。”

蔣介石在看到郭汝瑰轉交的報告後,同意了傅作義關於進攻石家莊的主張,但是對於增兵的要求,則選擇性遺忘症發作,視而不見。

傅作義見蔣介石絕口不提增兵的事,當然不會傻到用自己的嫡係部隊去冒險,反正太原陷落絲毫不會影響他“華北王”的地位。

計劃就這樣被擱淺了。直至10月中下旬,錦州範漢傑兵團的被殲觸怒了蔣介石,而廖耀湘兵團的被圍困又讓他心急如焚。為解救廖耀湘,蔣介石親自飛往北平,坐鎮督促傅作義出兵東北。

傅作義早已看出東北戰場就是一片泥沼,投入多少兵力也難以避免被陷落的命運。於是老調重彈,再次提出偷襲石家莊的計劃。這次,仍是用解太原之圍的老瓶子,不過裝的卻是直取西柏坡的新酒。

在華北“剿總”看來,這次的偷襲行動必然是十拿九穩的。根據他們的情報,徐向前的第1兵團在山西,楊成武的第3兵團正趕赴綏遠,石家莊周圍的解放軍力量正處於有史以來最薄弱的時候。蔣介石甚至已經開始了幻想:如果偷襲得手的話,不僅可以衝淡連續失敗所帶來的沮喪情緒,說不定還能絕地反擊,徹底扭轉局勢。

10月23日,傅作義正式下達了偷襲任務和部隊的調動命令。任命94軍軍長鄭挺鋒為此次行動總指揮,騎兵4師師長劉春方、新2軍暫編32師師長劉化南為副總指揮。

10月24日,參與偷襲任務的國民黨軍隊在河北涿縣秘密集結,以保定第94軍為主力,集中北平附近的騎4師、整編騎12旅、暫32師等,共計6萬餘人組成快速突擊兵團。另有空軍十多架飛機擔任空中掩護,地麵第35、第16兩個軍作策應,號稱12萬大軍。“兵貴神速”,先頭部隊分乘汽車400輛,攜炸藥百餘噸,兵分兩路向石家莊西柏坡發起“閃電式”進攻。

為保持進攻的突然性,各參戰部隊都進行了嚴格保密,對外放出風聲說舉行軍事演練,所有人員裝備調動都在夜間進行。一時間華北大地鐵流滾滾,戰馬嘶鳴,夜幕掩護下一隊隊汽車風馳電掣駛出北平,一列列軍車向南開進,大炮脫下炮衣,坦克昂起炮口,大軍晝夜潛行殺機四伏。但是大多數國民黨官兵直到進入突擊陣地之前還蒙在鼓裏,對任務一無所知。說明傅作義這次的保密工作卓有成效。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中共地下工作者在得知這份偷襲計劃後,便立即給中央拍發了絕密電文。

當時解放軍的軍隊主力,都在距西柏坡數百裏之外,中央駐地隻有極少數的警衛部隊。正是這份情報為粉碎敵人的偷襲,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正是那些潛伏在敵人內部和敵人占領區裏的共產黨員,冒著生命危險用他們的智慧和勇氣為解放軍的主戰場提供了大量的情報信息,為贏得最終的勝利立下了千秋功績。

西柏坡的小院內,毛澤東等人皺著眉頭看著這份情報。華北地區的敵我雙方兵力部署早已深深印在幾個人的腦子裏,根本無需翻動地圖,一兵一卒無不了如指掌。

無奈,解放軍縱有雄兵百萬,卻遠水解不了近渴,任何一支部隊也不能保證在傅作義的機械化部隊之前援救石家莊。但是,幾位領導人無一不是經曆大風大浪,在千軍萬馬的陣勢中談笑風生的人物,一番思索後便已想出了解決的辦法。

不知不覺一夜過去了,毛澤東等人決定演一出“空城計”來嚇一嚇傅作義。毛澤東興致勃勃地說:“三國時候孔明唱了一出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十萬大軍。今天共產黨也要來唱一唱空城計,可惜不能在城頭上唱,要改在報紙和電台上,唱給傅作義和蔣介石聽聽。”風趣幽默的話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10月25日,新華社播發了一則毛澤東親自撰寫的電訊:

蔣傅軍妄圖突擊石家莊

{新華社華北25日電}確悉:當我解放軍在華北和全國戰場上連獲巨大勝利之際,在北平的蔣介石和傅作義,妄想以突擊石家莊,破壞人民的生命財產。據前線消息:蔣傅決定集中94軍3個師及新2軍兩個師經保定向石家莊進襲,其中94軍已在涿縣定興間地區開始活動。消息又稱:該部配有汽車,並帶炸藥,準備進行破壞。但是蔣、傅此種窮極無聊的舉動是注定要失敗的。華北黨政軍各首長正在號召人民動員起來,配合解放軍,堅決、徹底、幹淨、全部地殲滅敢於冒險的敵軍。

這則電訊帶有毛澤東強烈的個人風格。他幾乎以一種藐視的口吻逐一點出了來犯之敵的“死穴”:進攻兵力如何部署、武器如何配置、各路敵軍的番號、編製、人數,進攻的時間、路線、地點等等。字裏行間清楚無誤的向蔣介石和傅作義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我們已經知道你們那點小伎倆,想偷襲石家莊恐怕是打錯了算盤,小心偷雞不成蝕把米!

但是,毛澤東作為一名成熟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深知不能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裏的道理。在演出“空城計”的同時,也下令疏散了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以避免萬一情況下的損失。這還不夠,毛澤東同時發電東北野戰軍,急調錦西附近的第11縱隊和幾個獨立師火速入關,向通縣、北平方向移動。此外,還命令東北野戰軍林彪、羅榮桓、劉亞樓派部隊進入玉田、薊縣、三河、寶坻地區,威脅平古、平津、平榆三線,主要威脅北平,迫使南下之敵一部回頭,以配合華北解放軍破敵偷襲陰謀;命令太原前線1兵團徐向前、周士第、陳漫遠,嚴密圍困閻錫山所部,不使東犯,保障石家莊側翼安全。既然傅作義想用“圍魏救趙”,那就同樣回贈他一計。

10月25日,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政委薄一波、副司令員滕代遠、參謀長趙爾陸接到中央軍委指示後,立即電令7縱主力在孫毅、林鐵指揮下,於當晚轉至保定東南地區,以方順橋、定縣兩點為中心,以1個旅和工兵連在唐河南岸構築陣地,準備向西麵進行縱深防禦;21旅於26日阻擊敵人,協同民工破保定至高陽、至望都、至溫仁公路,準備敵人進保定後,在正麵及鐵路兩側遲滯敵人;令冀中8、9、10分區部隊統一歸7縱周彪司令員、漆遠渥副政委指揮,在望都、唐河設置兩道封鎖線,以地雷戰、遊擊戰阻滯敵人;令北嶽軍區副司令員肖思明親自指揮3分區獨立團,協同民兵在徐水地區破路、布雷,5分區部隊、民兵在鐵路西側各縣挖路、布雷;由華北軍區副司令員肖克在石家莊統一指揮緊急備戰:由冀中8分區賈桂榮部和石家莊中央警衛團、警衛1旅、警衛2旅、步兵學校在沙河、滹沱河南岸布陣,作為直接保衛石家莊的兩道防線。石家莊成立備戰指揮部統一指揮各項備戰工作,並由太行、冀南兩區協助。

這已經不是一場簡單的偷襲,而是毛澤東與蔣介石、傅作義之間所進行的勇氣和智謀的較量。

為了增加“空城計”的分量,毛澤東又相繼給新華社寫了兩則題為《華北各首長號召保石路沿線人民準備迎擊蔣傅軍進擾》和《評蔣傅軍夢想偷襲石家莊》的電訊。這一次,毛澤東不僅號召解放區軍民加緊準備迎戰來犯之敵,甚至還“好心”替傅作義指出他們身後留下的防守漏洞和薄弱環節:北平防守空虛,城裏隻有一支青年軍第208師,一旦解放軍趁機攻城他們將無兵可守。接著毛澤東筆鋒一轉縱論天下之勢:蔣介石最近兩個星期已經親手送掉了東北範漢傑、鄭洞國、廖耀湘三支大軍,但他還不死心,還要弄一點花樣去刺激已經離散的軍心和人心,但是整個北方戰線,整個傅作義集團,大概不出幾個月就要被蔣介石斷送掉了。

毛澤東的3則電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偷襲石家莊行動的副總指揮劉化南仰天長歎:“可笑我們還以為這次行動是極其秘密的,沒想到還沒出發人家就知道了。這還叫什麽偷襲?隻怕此次行動是有去無回了。”

傅作義則更顯鬱悶。這次的行動保密工作已經做得極好了,現在卻弄得人盡皆知。這說明他的身邊已經被共產黨滲入了,更可怕的是有可能他的一舉一動都在中共的監視之下。這種想法讓傅作義毛骨悚然,而東野一部已經進入冀中活動的消息更是讓他心驚。傅作義下令將偷襲部隊火速撤回保定,所謂10萬大軍偷襲西柏坡的作戰計劃草草收場了。

就這樣,毛澤東自導自演了一場“空城計”,用3篇電訊就嚇退了傅作義10萬大軍,粉碎了蔣介石和傅作義摧毀中共指揮中樞的陰謀。正如毛澤東在後來說到的那樣:“諸葛丞相胸中自有雄兵百萬,所以三千弱兵也能嚇退司馬懿十萬大軍。”

戰場上的招降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政治工作中遵循三項基本原則: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這是人民解放軍處理官兵關係、軍隊與人民群眾關係和對敵鬥爭的基本準則。其中,瓦解敵軍的原則是,配合軍事打擊,對敵軍開展政治攻勢,實行寬待俘虜政策,采取各種措施和手段,從政治上、組織上分化敵軍,動搖敵人軍心,爭取敵軍官兵反戰、怠戰、停止抵抗,使之投誠起義,脫離反動營壘,削弱和瓦解敵軍戰鬥力。

毛澤東曾經強調指出:“我們的勝利不但是依靠我軍的作戰,而且依靠敵軍的瓦解。”事實上,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解放軍在瓦解敵軍,爭取敵人整建製改造、改編方麵取得的成績是中國戰爭史上空前絕後的奇觀。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時期接收、收編的國民黨軍達百萬之多。

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後,中共中央對於開展群眾性的戰場政治攻勢十分重視。1948年11月23日,中央軍委電示劉伯承、陳毅、鄧小平,要求把“對於敵軍進行猛烈的有實效的政治攻勢,作為奪取淮海戰役勝利的必要條件”。12月21日,中央軍委發電至東北林彪、羅榮桓、劉亞樓,指示“今後,每攻一城都可采用公開的勸降的辦法”。

在中央軍委的指示下,在三大戰役進行期間,群眾性的政治攻勢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

遼沈戰役中,東北人民解放軍對長春實行了“久困長圍、政治攻勢、經濟鬥爭”的總方針。

圍困長春是一場複雜嚴峻的軍事鬥爭,同時又是一項極為直接的經濟鬥爭。圍城部隊在通往長春的各個路口設立了嚴密的封鎖線,禁止可供守軍所用的糧食、蔬菜、燃料等生活物資進城。鄭洞國為解決10萬軍隊的生存問題,可謂是絞盡腦汁。為了活下去,國民黨守軍經常在長春城外搶奪老百姓的糧食和柴火。方圓幾十裏範圍內的村莊無一幸免。老百姓的糧食被搶走不算,就連留下的糧食種子也被搜刮幹淨。許多房屋被拆得隻剩下光禿禿的牆,就連屋頂的麥草也被盡數拆走充當馬料。

據此,東野圍城部隊開展了各種各樣的群眾性戰場政治攻勢,瓦解守城士兵軍心。每當入夜的時候,東野的陣地上喊話聲不絕。往往讓城頭上的國民黨士兵傷心落淚。解放軍根據城內守軍之間的矛盾,利用各種方式發放了很多宣傳單,像《告東北國民黨軍書》、《告滇軍六十軍官兵書》、《告困守蔣軍官兵書》等等。同時,解放軍還在送宣傳資料的時候夾帶一些饅頭、烙餅以及生活用品,用一些隱秘的方式通知城內的國民黨士兵避開軍官去取。

長春城內的60軍是滇係軍隊。針對這個情況,解放軍在中秋節的時候趕做了大量月餅,在夾帶的傳單上寫著“中秋佳節月兒圓,拋下雙親在雲南,投降起義歸故裏,棄暗投明好兒男”等類似的小詩。據不完全統計,從1948年6月至9月,圍城部隊共接收國民黨投誠官兵1.35萬人,為長春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礎。

淮海戰役中,華東、中原野戰軍各部隊都把戰場瓦解國民黨軍作為戰時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務之一。為了鼓勵更多的國民黨軍投降,華東野戰軍公布了《華東人民解放軍對自動攜械來歸者獎勵標準》,而解放軍的戰士們也在陣地前想出了各種招數勸降國民黨士兵。

黃維兵團被包圍在雙堆集後,運輸線被切斷,糧食補給完全斷絕,隻能依靠飛機空投來苟延殘喘地度日。國民黨的飛機害怕解放軍的高射機槍,往往是在高中盤旋一陣之後,便急匆匆地拋下糧食飛走了。這樣一來,大包大包的糧食被扔到解放軍的陣地上。興高采烈地戰士們一邊扛著糧食一邊對著天上的飛機大喊:“感謝蔣委員長!”引得包圍圈內的敵人一陣陣眼紅。

戰士們吃飽肚子之餘,想出了一個勸降的辦法,那就是利用雪白的饅頭當誘餌,將國民黨士兵“釣”過來。大家興致勃勃的忙碌起來,用刺刀串上幾個饅頭,高高舉出戰壕,高聲喊道:“蔣軍弟兄們,不要餓著肚子賣命了,這邊有熱乎饅頭……”

這招還真奏效,不一會,就有幾名士兵探出了身子,一個接一個地爬了過來。這些國民黨士兵一下子扔下槍,轉身就撲向了饅頭,狼吞虎咽的樣子,既可笑又讓人心酸。

這些饅頭“炮彈”的確威力非凡,那些不甘心就此斃命的國民黨士兵成群結隊地跑了過來,整個雙堆集內一片人心惶惶。

無獨有偶,華東野戰軍把杜聿明3個兵團鐵桶似地圍在了以青龍集、陳官莊、李石林為中心的狹小區域內。

當時杜聿明集團從徐州逃跑時,規定每人帶7天幹糧,卻在陳官莊地區被華東野戰軍圍困了近40天,斷糧斷炊。於是便搶老百姓的小麥、雜豆、山芋。到後來,把拖大炮的騾馬都殺掉煮了吃。最後,隻得到田野裏挖麥苗、毛草根,扒凍壞的紅薯,撿拾幹紅芋葉充饑。

蔣介石雖然每天派飛機空投食品,但對於幾十萬大軍來說卻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為了搶食空投的大米、饅頭、餅幹,國民黨軍打架,甚至動刀動槍自相殘殺的事不斷發生。每個連隊每天隻配發了十幾個饅頭,經過軍官的層層克扣後,到了當兵的手中,每人隻有大拇指那麽一丁點兒。

罔顧士兵死活的國民黨軍官們,甚至把搶來的空投物資明碼標價的出售,在包圍圈內發起了“難財”。據後來投誠的士兵描述,軍官把饅頭、香煙之類的高價出售,一張餅要價5個銀元,香煙一根要1個銀元。軍官們整日醉生夢死,而普通的士兵卻隻有等死這條路。

解放軍在加強軍事進攻的同時,配合以政治攻勢,采用喊話、勸降、釋放俘虜、宣傳彈、宣傳牌等方式瓦解敵人鬥誌。許多勸降書、勸降信被解放軍采取多種形式散發到敵軍陣地。在一些投誠士兵的回憶中提到,那時國民黨軍隊的工事裏,經常能聽到解放軍陣地上大喇叭播出的勸降廣播;有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聯合向包圍圈內的敵方全體官兵發出的勸降信;有毛澤東主席寫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奉勸杜聿明、邱清泉等“體惜部下和家屬的心情,愛惜他們的生命,別再叫他們作無謂的犧牲了”。

解放軍戰士的戰壕靠近敵軍的陣地,甚至能聽到雙方說話的聲音。戰士們就利用這個優勢向敵方陣地喊話:“蔣軍弟兄們,解放軍已經把你們包圍得像鐵桶一樣,你們再也逃不脫了”“希望你們再不要替蔣介石賣命了,立即停止抵抗,放下武器”“願意當解放軍的,我們歡迎

,想回家的,發給路費……”

每當開飯的時候,戰士們便敲著瓷碗和搪瓷盆向敵軍陣地上高喊:“蔣軍弟兄們,開飯了,這兒有做好的豬肉粉條,雪白的饅頭,歡迎你們來吃飯。”解放軍的炊事人員少,忙不過來,就發動後方的民眾幫助蒸饃,做菜。餓極了的國民黨士兵不顧生命危險前來搶食飯菜,有的甚至一鼓作氣跑到解放軍陣地,加入到解放軍的行列。

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政治攻勢下,杜聿明集團成班、成排甚至成連的官兵想方設法爬過火線投降。從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的20天中,至少有1.4萬餘名投降士兵,相當於兩個師的兵力。國民黨軍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感歎說:“解放軍的政治攻勢,在作戰上的利益,等於無形中增加了十萬兵力。”

1949年1月14日,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向各軍區、各野戰軍推廣了華東、中原野戰軍開展戰場政治攻勢的經驗。

平津戰役開始後,解放軍更是將開展戰場政治攻勢發揮到極致。1949年1月12日,華北第3兵團發布了《關於對北平敵軍開展政治攻勢的指示》,決定在兵團政治部下設“對北平政治攻勢委員會”,在縱隊組成政治攻勢工作隊,下設宣傳、調查及投誠人員招待所等部門,將政治攻勢的工作有組織化、標準化。

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是一個有著特殊經曆且思想複雜的人物。他既是聞名全國的抗日將領,又是擁護蔣介石挑起內戰的戰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認為,在抑留傅作義集團於華北就地殲滅的總方針下,力爭通過談判的方式,和平解決北平問題。

在多方的努力下,北平的和平進程也是一波三折。1949年1月21日,傅作義終於在強大的壓力下簽訂了《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古老的北平最終免於戰火。

北平問題的解決,是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雙贏的典範,毛澤東稱之為“北平方式”。他還專門指出:“北平的解放是偉大的中國人民革命運動中最重要的軍事發展和政治發展之一。”

如何將起義的、投誠的和接受和平改編的國民黨軍改造為人民解放軍,同樣是人民解放軍麵臨的重要任務。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確定的基本政策是:團結、教育、爭取、改造。根據性質不同,改編方式也不盡相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百萬國民黨起義部隊中,成建製改編並長期保留下來的野戰軍,隻有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50軍。這是長春起義的曾澤生第60軍改編而來的。

這支軍隊在建國後是首批開赴朝鮮戰場的誌願軍,一度創造了兩個步兵營用爆破筒、炸藥包、手榴彈,全殲英軍一個坦克營的戰場奇跡。其所屬某團1營更是率先攻占漢城,隨後戰士們用簡陋的武器裝備,在彈藥補給極為困難的惡劣條件下,在漢江兩岸死守50晝夜,勝利完成了掩護誌願軍主力在中線集結並實施反擊的戰役任務,獲得了毛澤東主席和彭德懷司令員的交口讚譽。彭老總曾說:“有我彭德懷在,50軍不但不會編散,而且優先換新裝備!”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團以上單位被誌願軍總部批準授予稱號的,隻有“白雲山團”,即中國人民誌願軍第50軍149師447團。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爭取和改編敵軍的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績,堪稱數千年戰爭史上的奇觀。

平津戰場上的支前故事

1948年冬季,剛剛結束遼沈戰役的東北野戰軍帶著勝利的榮耀昂然踏入關內。百萬雄師匯聚成的鋼鐵洪流以勢不可擋的姿態來到了平津戰場。這麽多參戰解放軍部隊的集結,所需的物資供應也是天文數字。平津戰役參戰部隊、隨軍民工及馬匹每日需用掉糧食、飼料300餘萬斤,柴草400多萬斤。當然,還有大量的副食品及武器彈藥。為了贏得最後的勝利,在解放戰爭中付出巨大的東北和華北解放區的人民,再一次投入到平津戰役的支前大潮中。

中央軍委為了最後的勝利,下令東北、華北兩區人民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組織領導下,不惜犧牲個人和局部的利益,全力以赴支援平津戰役。

戰役發起後,在兩三個月內,華北地區至少要容納100多萬的解放軍和民工。這些地區都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承受了長期戰爭壓力的老區,人民生活十分艱苦,人力物力都是有限的,有不少鄰近城市的地方戰前又受到國民黨軍隊的搶掠破壞,物資缺少。而靠近北麵的察哈爾、熱河、綏遠、晉北地區,由於地理和氣候條件的惡劣,農業產出原本就不富裕,這回卻要為前線輸送大批物資,困難可想而知。為了平津戰役的勝利,華北、東北黨政軍民緊急地動員起來,全力以赴地展開了後勤支前工作。華北平原,長城內外,到處是熱火朝天的支前場麵。

平津戰役是一場涉及地域廣闊、參加人數眾多的龐大戰役。東北野戰軍近百萬人參戰,華北軍區部隊主力和地方武裝則有20多萬人。糧食和過冬所需的柴草就是保障部隊士氣的頭等大事。為了給部隊提供最好最足的食物,華北解放區人民幾乎傾其所有,全力支援前線。很多百姓自己吃飯過冬尚且困難,但為了人民軍隊能有力氣打仗、打勝仗而省吃儉用,把家中最好的口糧都捐了出來。堆積如山的大米白麵、新鮮豬肉、白菜蘿卜、新鮮魚蝦在各地集中起來,通過民工的手推車和騾馬車的運送,匯聚到作戰的最前線,送到解放軍戰士的身邊。

為把糧食和物資及時快速地運到前方,華北白洋澱的人民在寒冬時節鑿破冰麵,冒死跳入冰水之中,用肩膀扛用繩索拉,拚盡全力將一艘艘大船拖出冰凍的河港。那船上裝載的不僅是糧食,更有解放區人民的血汗。無數支前民兵護送著運輸隊,踩著腳下咯吱作響的積雪向前線行進,為子弟兵送去大量的米麵、鮮肉和鴨蛋。在數九寒冬的時候,大批支前民工穿著破舊的衣服,吃著粗糙的食物義無返顧地流血流汗。但他們沒有什麽怨言,沒有什麽顧慮,也沒有什麽保留,隻要解放軍能打勝這一仗就是他們最大的期盼。

其實,勤勞質樸的人民從來都沒有過高的要求,在他們的心中,隻要以後能過上有地有糧、自己做主的幸福日子,他們就滿足了。

在遼闊的華北平原上,在蜿蜒曲折的長城內外,無數支前民工推著滿載糧食的小車,趕著裝滿糧草的騾馬車,牽著馱滿物資的驢馬駱駝,穿過飛沙走石的荒漠草原,越過連綿不斷的河川坡嶺,長途跋涉、日夜兼程地向前線開進。解放軍的部隊打到哪裏,支前民工的隊伍就跟到哪裏。

當時,東北局在支援前線的行動上規定,凡人民所具有運輸力的牲畜、車輛、船隻,均有負擔戰爭勤務之義務。於是,獨輪車、騾馬車、毛驢、駱駝、扁擔和人的一雙腳板,就是這些極為原始的工具和運輸方式,把天文數字一般的物資及時地運到了平津戰役的前線。這也成了中國戰爭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當時,僅憑華北地區的人力物力是不能滿足百萬大軍的後勤需要的。東北全境解放,中共東北局向廣大翻身農民發出了支援入關作戰的動員令,先後組織了總數達15萬人的民工隊隨軍行動。大批東北民工徒步千裏,手推肩扛,忍饑寒,冒風雪,圓滿地完成了支前任務。

正是因為無數支前民工不怕艱難困苦,竭盡全力來支援自己的軍隊,平津戰役才會取得前所未有的勝利。在廣大的華北農村,18歲至50歲的男子要麽參加了支前運輸,要麽參加了民兵隊、擔架隊,留在家中的婦女便擔起了後方的勤務重擔。

在繁重的家務之餘,她們也負責其他的工作:縫被服、做軍鞋。在大軍駐紮的地方,婦女們還擔起了烙餅做飯的任務,讓戰士們能吃好休息好,她們也為勝利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天津附近鄉村城鎮的人民,為了給部隊準備攻城用的器材,在數九寒冬,扒掉自家門板,青壯力自告奮勇組織火線搶運擔架隊,後來在塘沽、天津的戰鬥中,不少人還英勇獻身。

作家王林曾在冀中革命根據地擔任文建會副主任、火線劇社社長、冀中文協主任。1949年隨部隊進入天津,他在冀中鄉村工作多年,熟悉地方風土。王林曾經根據平津戰役中的一位支前模範創作過文學作品。

這位支前模範是一名女村長,名字叫蔡英坤。平津戰役打響後,王林親眼目睹這位送軍糧的女村長做民工的思想工作,非常感動。平津戰役勝利後,王林專程到女村長的家裏進行采訪,並把她的事跡寫成長篇小說。

蔡英坤出生於冀中平原侍郎村一個貧困家庭,17歲嫁到鄰村牛家疃。婆家也十分貧窮,家裏隻有三畝四分鹽堿地,丈夫牛立本是老實巴交的莊稼漢,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大。蔡英坤是一位有主見的農村婦女,性格倔強,對農村的舊勢力壓榨窮人不服氣。她說:“從小看著爹娘受氣,後來尋了個婆家,丈夫又是頂不起門戶來,我就生氣,有時候氣得兩個肋杈子疼,疼得我就想:豁出來了,跟他們鬧鬧。”結婚後,滹沱河發大水,丈夫逃到天津三不管地帶修皮鞋,蔡英坤留在農村獨自撐起大家庭。由於不服舊勢力的苛捐雜稅,得罪了村裏舊政權,受到了種種迫害。抗日戰爭爆發後,她成為抗日民主政權村婦救會主任,在複雜革命鬥爭中經受了考驗。後來她因為積極參與抗日活動被捕入獄,經受了日寇的嚴刑拷打,鍛煉了堅強意誌。出獄後,蔡英坤被鄉親們推舉為女村長。

平津戰役打響後,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包圍了天津。當時國民黨軍隊炸毀了灤河大橋,使東北的糧食運不出來。為此,支援解放大軍就成為冀中人民的任務,於是牛家疃的運糧大軍一批一批地向平津前線出發。1948年12月底,一場大雪下了半尺深,而天津戰役就要發起總攻了。為奪取戰役的勝利,女村長蔡英坤自告奮勇,牽著家裏曾經3次支前的老黑牛上了前線。

這次運糧的目的地是新鎮,從牛家疃到那裏來回要十幾天,還要帶上幹糧、草料、劈柴和鍋碗瓢勺。冰天雪地,風餐露宿,人和牲口病了許多。到了新鎮以後,後勤司令部的人告訴蔡英坤,由於天津戰役前線的軍糧需要量大,要求再送一程到王慶坨。如果軍糧供應不上,就會影響軍事行動。當時民工人困馬乏,身心已經極度疲憊,思想壓力很大,都不想再幹了。她與村幹部做了許多思想工作,雖然她也有病,但第二天仍然站在運糧隊伍的最前麵。一位小腳女村長以身作則的行為,感動了全村民工,也感動了其他民工。大家熱烈高呼:不把糧食運到前線上,不回家;不把平津解放下來,不過年。由於蔡英坤帶頭克服困難,完成了任務,得到了後勤司令部的表彰。

蔡英坤為天津戰役付出了辛苦,但也獲得了意外的驚喜。當年她的家被日偽勢力逼得夫離子散。丈夫牛立本在天津修皮鞋被抓到東北當了勞工,兒子、姑娘在她被捕時被迫離散。後來姑娘大醜來信,在解放軍的醫院當護士,而丈夫和兒子始終沒有得到音訊。這次運糧到王慶坨卻意外見到了丈夫牛立本和兒子二増,當時丈夫在東北野戰軍當夥夫,而兒子成為一名解放軍的軍官。“在革命的勝利局麵下,他們一家子都有了美好的前程,又能團圓著參加新中國開國大典,真是歡樂到極點”。

蔡英坤隻是千千萬萬支前民工的一個縮影。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前,為保證人民解放軍作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國的解放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大戰役中的“戰爭之神”

毛澤東曾經說過,“沒有炮兵,就沒有勝利”。在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中,尤其是在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略決戰中,被譽為“戰爭之神”的人民解放軍炮兵團隊立下了赫赫戰功。

說起炮兵,就不能不提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奠基人——朱瑞。同時,朱瑞也是三大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犧牲的最高將領。

被譽為“炮兵之父”的朱瑞,早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期間就接觸和學習了炮兵知識和技能。1927年秋朱瑞進入了莫斯科克拉辛炮兵學校學習。在那裏,他與“炮兵”結下了不解之緣,同時也為之後創建人民解放軍炮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29年7月,朱瑞不負眾望,在畢業考試和實際演習中均拔得頭籌,得到了炮兵學校領導給予的特別嘉獎。不久,朱瑞背起行囊,帶著一腔抱負啟程回國。

回國後的朱瑞先後擔任了上海中央軍委參謀、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政委、第五軍團政委、一軍團政治部主任、紅二方麵軍政治部主任等要職。經過了多次戰火洗禮,朱瑞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得到了充分地發揮,同時他也積累了豐富的實際作戰經驗。

中共“七大”召開之時,戰功赫赫的朱瑞被任命為全軍副總參謀長。高官即任,朱瑞卻陷入沉思。他始終認為,隻有加強軍隊的戰鬥力,才能保證國家、軍隊和人民的安全。朱瑞看得很清,也看得很遠,他想到:即使步入和平年代,國家也要有一支強有力部隊作為後盾。而這個後盾就是“軍中之神”——炮兵。

中央軍委建立炮校的通知下發後,已經是全軍副總參謀長的朱瑞坐不住了。建立一支優秀的炮兵隊伍一直是朱瑞的夢想,同時也是他的責任。他找到毛澤東,並提出“辭官”。這不是朱瑞的一時衝動,而是深思熟慮後的決定。他堅定地表示:“放棄全軍副總參謀長的職位,為的是建立一個對國家、對全軍都有利的人民軍隊的炮兵。”朱瑞想法得到了毛澤東的讚揚,並且鼓勵他說:“就任炮兵校長的人選非你莫屬。放手做,做一個橋頭堡!”

很快,炮兵學校在延安建立。第一批學員加上總部炮兵團的同誌,一共編成了10個炮兵學員隊,一個工兵科,一個迫擊炮教導隊。當時的條件極為艱苦,講課時沒有粉筆,朱瑞抓著白土寫字,堅持為學員講課。經過一段時期的教學和訓練,炮兵學校的第一批學員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並成為了人民軍隊中的骨幹力量。

日本投降後,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解放石家莊時搜集到近10萬發炮彈和火炮50多門。這對於一向“小米加步槍”的共產黨軍隊來說絕對是前所未有的收獲了。朱瑞和他的炮兵學校終於有了用武之地。隨後,朱瑞率延安炮校跟隨大軍出關,準備接收日偽軍遺留下來的炮兵裝備。

在東北局的全力支持下,共產黨第一支炮兵部隊在東北成立了。為了早日完備炮兵體係,朱瑞帶領學員在茫茫的東北雪原上先後搜集日偽軍拋棄的榴彈炮、放射炮、迫擊炮和野戰山炮等700多門,炮彈50餘萬發,坦克12輛,汽車23輛。萬事俱備,朱瑞迅速投入到組建炮兵部隊的工作中,最終確定了人民解放軍炮兵部隊的雛形,即6個乙種炮團,4個丙種炮團及部分獨立炮兵分隊,共計80個炮兵連。與此同時,朱瑞還組建了人民解放軍第一個高炮大隊、兩個坦克隊,成立了修械所。在遼沈戰役打響以前,東北軍區炮校共培養了多達2000餘名優秀的炮兵幹部,保障了各個戰役中的炮兵序列。

為了更好地讓學與用相結合,迅速擴大炮兵隊伍,朱瑞提出“變學校為部隊,拿部隊當學校”的口號,分派500多名炮校幹部進至東北各處部隊進行炮兵訓練。這種方法的實施,在部隊卓有成效,培養出了很多炮兵陣地的精兵強將。朱瑞親自上陣指揮,與軍隊各部協同作戰,大大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取得了勝利的戰果。直至1948年8月,朱瑞親手建立起的東北炮兵已成為一個獨立完整的兵種,擁有16個團,火炮4700餘門。為了人民軍隊的炮兵事業,朱瑞可謂鞠躬盡瘁。看著自己一手創建的炮兵越發壯大,威震八方,朱瑞仰天長歎“此生足矣”!

遼沈戰役開始後,在後方主持工作的朱瑞主動提出要帶領炮兵到前線去,他懇切地說:“身為炮兵司令員,我應該帶兵戰鬥在第一線。現在後方的供應困難已經解決,是時候到大規模運動戰和攻堅戰中總結作戰經驗了。”朱瑞意誌堅決,誓要參加解放東北的戰役。遼沈戰役的計劃是以步兵主力進攻為首,而炮兵參戰必然要降低“身份”配合協調於步兵的戰略,對於這一點,朱瑞斬釘截鐵地表示:“隻要能讓我上戰場,什麽級別對我來說都不重要!”

就這樣,朱瑞得到了參與遼沈戰役的機會。遼沈戰役,打開通向勝利的通道最為關鍵。而這個通道就是錦州的門戶要地——義縣。這裏是從長春南下的必經之地,如要攻破錦州,使駐守在東北的敵軍成為“甕中之鱉”,必先拿下義縣。

為搶占先機,朱瑞率隊火速趕往義縣。在臨近義縣處的北大淩河畔,一門門大炮依靠柳條、枕木和鐵軌組成的暗橋被送往對岸。守城的敵人發現了炮兵的行動,企圖開炮阻止。一顆顆炮彈打在大淩河中,濺起了數米高的水柱。為了將大炮安全、準確地運抵對岸,朱瑞不顧炮火的襲擊,赤腳站在河中,親自勘察地形,指揮部署。

渡河之後,朱瑞舉起望遠鏡,清楚地看到敵軍是國民黨的精銳之師第93軍整編20師,其裝備精良,彈藥充足,且士兵受到過良好的軍事訓練。除此之外,敵人除在環城的圍牆築造了大大小小的碉堡,拉起了鐵網,還布下了密集的雷區。朱瑞一邊觀察,一邊在心裏盤算,準備給囂張的敵人來個下馬威。

1948年10月1日,遼沈戰役打響。朱瑞親臨陣地,在檢查好火力部署後,準時下達了開炮指令。萬彈齊發,滾滾濃煙從敵人的陣地升騰。接連不斷的炮火按照原定計劃集中在一處,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激戰,義縣的城牆被炸開了一個大口子。步兵方陣趁勢向敵人發動猛攻,輕鬆穿過被炸毀的城牆,一舉殲滅了守城的敵人,為遼沈戰役打開了勝

利通道。

不幸的是,朱瑞為了在大規模運動戰和攻堅戰中總結作戰經驗,為了檢驗炮彈著落點的實際效果,親自走到城牆下檢驗,卻不幸踩中地雷身亡。一代“炮兵之父”就此離去。

朱瑞是解放戰爭中中共犧牲的最高將領,中共中央發出唁電稱:“朱瑞同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炮兵建設中功勳卓著,今日犧牲,實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之巨大損失。”伍修權曾在《懷念朱瑞》中寫道:

也許再過十幾年,幾十年,有些人特別是年輕的後代們,會對朱瑞這個光輝的名字感到陌生,但是,在我的心上,在他的許多戰友的心上,在日益強大的中國人民炮兵的艱難創業史和光榮戰鬥史上,以至在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史上,都將永遠銘刻著這個閃閃發光的名字——朱瑞。

隨著解放戰爭的進行,解放軍炮兵部隊的實力得到極大發展,在戰爭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遼沈戰場的錦州戰役中,解放軍的炮火之猛烈前所未有。東野攻城部隊僅重炮就投入300多門。據範漢傑後來回憶說,“錦州市內,徹夜火光衝天,爆炸聲不絕於耳”。

1948年,東野獨立炮兵改編為炮兵縱隊,下轄3個炮兵師。東北野戰軍的炮兵縱隊擁有5個重炮團、1個機械化高射炮團、1個重迫擊炮團、一個戰車團。12個野戰縱隊也都有炮兵團,炮兵營。這份實力不論在解放軍的兄弟部隊,就是國民黨軍隊也是無法比擬的。

華北野戰軍也在淮海戰役時擁有兩個炮兵師,更是掌握著射程達13000米的遠程重炮。據淮海戰役的回憶資料記載,華野和中野在進攻被包圍在雙堆集的黃維兵團時,曾調集100多門大炮轟平了國民黨守軍的陣地。在解放天津的戰役中,解放軍更是投入了500多門大炮,創造了29個小時破城的戰爭奇跡。

至1949年1月,平津戰役接近尾聲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役炮兵和預備炮兵共有50個團,擁有各種火炮2萬餘門。真正成就了“戰爭之神”在解放戰爭中的霸主地位。

“塔山之虎”——東野41軍

1948年10月16日,錦西機場。

一架銀灰色的飛機在錦州上空盤旋著,任下方槍炮聲震耳欲聾,卻久久不肯離去。不久,錦州城內的槍炮聲漸漸沉寂下去了,直至喧囂全無。這架飛機這才戀戀不舍地飛到了尚在國民黨東進兵團掌握之中的錦西機場緩緩降落。太陽悄悄從漫天的烏雲中露出了一點光輝,機身上赫然噴著“美齡號”三個字,這竟然是蔣介石的專用座機。

身披將校鬥篷的蔣介石出現在艙口,他的霜發鬢白在陽光下格外耀眼,仿佛錦州的陷落讓他一下子蒼老了20歲。機場上站著侯鏡如、闕漢騫等東進兵團的主要將領。他們無不小心翼翼地看著蔣介石,看著他不吭一聲的陰著臉鑽進了汽車。

東進兵團會議室內,蔣介石一把扯掉鬥篷,指著闕漢騫的鼻子大罵:“你們太沒用了,近10萬人加上海軍和空軍的支援,塔山都炸平了還攻不過去,對麵的解放軍不是人嗎?”

一幹國民黨將領知道蔣介石還在氣頭上,哪敢還嘴,隻有垂著頭,默默挨罵。

“那麽多部隊浪費了幾天時間就是過不去,白白丟了錦州城。同樣是黃埔畢業,你們怎麽和林彪差了那麽多?你不是黃埔生,你是蝗蟲!蝗蟲!”

蔣介石正罵得痛快,侍衛送來了一份加急電報。蔣介石接過來瞄了一眼,雙手便顫抖了起來,一下子癱坐在沙發上,仿佛失去了所有力量。電報是衛立煌發來的,通告了錦州失守和長春的曾澤生率60軍起義的消息。

蔣介石眼眶不覺噙滿淚水,仰天長歎一聲:“豎子誤我,豎子誤國啊!”隨即,他轉過頭,瞪著闕漢騫問道:“守塔山的是林彪的哪支部隊?”

闕漢騫看著蔣介石惡狠狠的眼睛,小聲回答:“中共東野4縱,吳克華指揮的。”

蔣介石一把摔了電文,大喊道:“我和他們拚了。”

……

這裏所提到的部隊,就是因塔山之戰而名揚天下的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的前身。該縱隊是由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膠東地區創建的幾支地方武裝發展起來的。

1937年12月,中共膠東特委決定以堅持昆崳山鬥爭的紅軍遊擊隊為骨幹,在山東文登縣發動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軍。1938年9月,第3軍與掖縣抗日遊擊第5支隊合並,由高錦純任司令員,宋澄任政治委員,吳克華任副司令員,下轄6個團,共7000餘人,後歸入山東縱隊的編製。

1945年9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向東北發展,並爭取控製東北的戰略部署,八路軍山東軍區派遣1萬餘人,分批進入遼寧省安東、營口地區,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第3縱隊,擔負剿匪、擴軍和開辟解放區等任務。1946年2月,第2、第3縱隊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吳克華任司令員。

4縱先後參加了四保臨江、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冬季攻勢、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特別是在塔山戰役中,4縱死守塔山,傷亡過半,斷絕東北的國民黨軍與其它援軍的通道,直接決定了遼沈戰役的結局。

塔山並不是山,隻是錦州與錦西之間一個有著百多戶人家的村莊,稱塔山堡。距錦州30公裏,距錦西10公裏。周圍是平緩的起伏坡地,東臨渤海,西靠虹螺峴山和白台山。村東麵是鐵路,通往錦州的公路從村中間穿過。村南有一條幹枯的灘河,寬約30米,叫飲馬河。塔山這個史書上鮮見的地名,在遼沈戰役中卻載入了史冊。其原因就是:它是錦西至錦州的必經之道,是國民黨軍西進兵團馳援錦州的必經之路,也是東北野戰軍堵住國民黨援軍的必爭之地。所以,遼沈戰役一開始,就注定塔山不會平凡,注定這裏將血沃千裏。這裏既是國民黨在東北勢力趨於崩潰的開端,也是東野4縱名揚天下的開始。

錦西、葫蘆島方向馳援錦州的是國民黨軍第92軍21師、62軍、39軍兩個師、54軍和暫編62師、獨立95師,共11個師。但是除去包圍長春、進攻錦州的部隊外,東北野戰軍隻能抽出8個師的兵力來阻擋塔山之敵。數量上處於劣勢、裝備上差距明顯、地形上易攻難守,東野要以8個師頂住國民黨11個師的進攻,戰鬥之殘酷程度將是難以想象的。

林彪之所以將4縱安排為扼守塔山的主力,是基於對4縱的信任。4縱是在羅榮桓從山東帶來的膠東部隊的基礎上組成的,在東北打了許多勝仗,並且創造了在東北戰場最早殲滅國民黨一個整師的光輝戰績。

即使是這樣,像這樣死守陣地的硬仗、惡仗東野還打得不多。不唯4縱,在遼沈找戰役之前,解放軍所有部隊都極力避免打敵眾我寡的陣地戰。林彪甚至一度動搖過,但是關閉東北大門的念頭讓他最終狠心下達了命令:“不計傷亡,死守塔山”。在東野官兵眼中一向是“謙謙君子”的劉亞樓參謀長,這次也罕見的對擔任阻擊任務的8個師首長下了死命令:“塔山丟了,你們提著腦袋來見我。”

4縱確實沒有辜負東野指揮部的期望,在損失掉近一半兵源的情況下,成功地將國民黨東進兵團阻擋在塔山之外,眼睜睜看著錦州易主卻無能為力。戰鬥最激烈的時候,停泊在葫蘆島的國民黨軍“重慶號”軍艦也配合進行艦炮轟炸。同時,國民黨空軍在塔山上空投下了海量的重磅炸彈。在塔山的整體高度被生生削去了幾米後,英雄的4縱依然奇跡般地堅守在這片焦土上。

塔山阻擊戰曆時6晝夜,國民黨軍隊雖然在數量上占有優勢,但是海陸空三軍卻未能有效地協同作戰,最終未能攻下塔山。作戰中,解放軍傷亡3774人,殲滅國民黨軍6549餘人。塔山阻擊戰的勝利,為東北野戰軍主力攻克錦州贏得了寶貴時間。從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隊伍中,也多了“塔山英雄團”、“白台山英雄團”、“塔山英雄守備團”、“威震敵膽炮團”等英雄團隊。

如果說塔山阻擊戰是4縱立下赫赫戰功的開始,那麽平津戰役中4縱更是踏上了名揚天下的征途。

遼沈戰役結束後,4縱改編為41軍,隨東野入關參加平津戰役。

解放戰爭打響後,人民解放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越來越多的城市回到人民手中。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開始由農村轉到城市,中國人民解放軍也因此麵臨著“先奪取城市,後占領鄉村”、“一麵作戰、一麵建設新區”和“軍隊既是戰鬥隊,又是工作隊”的任務。

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目前形勢和黨在1949年的任務》的指示信,指出:為了保證勝利,要進行普遍深入的政策教育。不久,中共中央將《把軍隊變為工作隊》的指示和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整理成冊,要求全黨全軍“軍隊幹部應當全體學會接收城市和管理城市”,並一再強調:“如果我們的幹部不能迅速學會管理城市,則我們將會發生極大困難。”

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全軍上下掀起了一股政策紀律教育的學習**。各野戰軍將中央關於城市政策的意見印發給基層部隊,加強教育的普及性。遼沈戰役是第一個勝利結束的大戰役,解放了沈陽、長春等大城市。各部隊還組織起幹部戰士到已經解放的大城市中參觀學習。

天津攻堅戰開始後,解放軍在政策紀律的學習方麵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天津攻堅作戰中,政工幹部堅持把宣傳工作做到陣地前沿。各部隊到達作戰地域、明確攻城任務後,立即進行戰前動員和準備工作。動員工作主要是學習毛澤東為新華社寫的元旦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宣傳攻打天津的重大意義,號召指戰員“打好入關第一仗”。同時,對部隊普遍進行了愛護城市的教育,傳達了總前委發布的《關於保護學校、文化古跡、工廠、倉庫、外僑的紀律與政策的若幹規定》,要求嚴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做到秋毫無犯;並具體提出在炮火準備時準確轟擊軍事目標,在巷戰中盡量避免或減少對城市的破壞,加強政治攻勢,能喊話解決的就不動用武力,特別是慎用爆破手段。各連隊都訂立了“愛護城市公約”。

正是在這一場轟轟烈烈地全軍教育中,號稱“塔山之虎”的第41軍再次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在平津戰役中,41軍曾經晝夜行軍,戰士們饑渴交加。部隊在行進中路過一片果林,紅紅的蘋果散發著誘人的清香掛滿枝頭。戰爭年代,附近早已沒有居民,這片果林想必也是無主之物了。可是,自始至終,第41軍數萬人穿過這片果林,沒有一名戰士摘下蘋果充饑解渴。一支部隊的戰鬥力有多強悍不在於它的武器裝備是多麽精良,而在於這支部隊是否擁有鐵的紀律。第41軍恰恰就是這樣一支隊伍。

也許正是因為41軍在戰場上的鐵馬金戈,在戰場下的如鐵軍律,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將北平和平解放後,第一序列進入北平維持警備的殊榮賦予了它——第41軍。

1949年1月22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1月31日,國民黨駐軍全部撤出城外接受改編,人民解放軍奉命入城接管城防。

為了擴大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影響力,平津衛戍區司令聶榮臻建議於2月3日在北平舉行一場聲勢浩大的入城式。參加入城式的部隊就是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41軍。第四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擔任這次入城式的總指揮。

在入城式進行前,第41軍專門就入城問題展開了討論和研究,要求戰士們對北平城的財物、古跡、公共設施等,隻準看管和保護,不準動用和破壞,務必做到秋毫無犯。

2月3日上午九點半,聶榮臻、羅榮桓、葉劍英、彭真、劉亞樓、林彪等人作為部隊檢閱的首長,與北平聯合辦事處的傅作義一方代表郭宗汾、周北峰、焦實齋等人,登上前門箭樓,等待入城式的開始。10點整,葉劍英一聲令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式開始!

隨著四顆紅色的信號彈騰空而起,莊嚴宏大的入城式開始了。

2月份的北京異常寒冷,前門大街兩旁卻依然擠滿了前來觀看的群眾和學生,他們不畏嚴寒,手舉彩旗,焦急地等待著人民解放軍部隊入城。他們一個個踮起腳尖,生怕錯過了這激動人心的一刻。突然,像一顆石子投入了平靜的湖水,人群中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歡呼,小孩子高興地蹦蹦跳跳,老人看得熱淚盈眶,青年學生的臉龐因為激動而變得紅彤彤的。大家不由自主地鼓起掌來,掌聲經久不息,好似隻有不停地鼓掌才能表達出內心的喜悅。

感受著腳下大地的顫動,轟隆隆的聲音由遠及近,一輛掛著鮮豔紅旗的裝甲車最先映入人們的眼簾。緊隨其後的是一輛載著毛澤東和朱德巨幅畫像的卡車。一支龐大的軍樂隊緊跟在卡車的後麵,他們充滿激情地演奏著《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當裝甲車經過前門時,道路兩旁的人群沸騰了。他們揮舞著手中的小旗,扯著嗓子高呼著“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解放軍萬歲”等口號。調皮的孩子們把裝甲車團團圍住,一臉羨慕地這摸摸那看看,還有的孩子從大人手中搶來了許多花花綠綠的標語,按照自己的想法快樂地裝飾著這個威武的“大家夥”。直到他們被自家大人拎著耳朵帶走,裝甲車才擺脫了這些快樂的孩子,繼續前進。

不一會兒,炮兵部隊出現了。一輛輛深綠色大卡車後麵拖著拉著長長的大炮。各種口徑的炮擊炮、加農炮、榴彈炮、高射炮,讓圍觀的群眾看得眼花繚亂。炮兵部隊後麵是坦克部隊,然後是摩托車部隊、騎兵部隊……這些先進的現代化機械裝備,都是被稱為“運輸大隊長”的蔣介石送給人民解放軍的,誰讓他在戰場上輸得個精光呢!最後入城的是英雄的步兵,他們是來自東野的鋼鐵勁旅,他們是來自人民解放軍陣列中的光榮一員。他們扛著一麵麵鮮血染紅的英雄旗幟,雄赳赳氣昂昂地走過前門,接受首長和人民群眾的檢閱。

隨著41軍的進城,圍觀群眾的亢奮情緒達到了頂點。他們不再小心翼翼,而是徹底敞開了心扉,發自內心地歡迎人民自己的軍隊入城。他們大膽地跑上前,興奮地和人民解放軍握手、擁抱、扭秧歌。學生用粉筆在衣服背後寫著醒目的“解放”、“萬歲”等字樣,歡快地高唱著“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在入城部隊中來回穿插舞動。還有膽大的青年爬上大炮,坐上坦克,搖旗呐喊。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盡情發泄著這一勝利時刻的喜悅。

入城部隊進入前門後,特意調整路線,拐入東交民巷。東交民巷是外國使館區,自《辛醜條約》簽訂後就一直被外國侵略者所霸占。之前,北平城的老百姓、警察和軍隊是不允許進入那裏的。不過現在,人民解放軍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正從使館區走過,裝載先進武器的卡車正從使館區駛過。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在這裏揚眉吐氣,自由出入,大大增長了中國人民的誌氣,滅了帝國主義的威風。

這次浩大的入城式之後,國外一家媒體發表評論說:“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規模空前未有,士氣高漲,裝備異常精良,實為一支強大的有戰鬥力的部隊。”

入城式結束後,第41軍正式接管了北平的防務,為了不驚擾百姓,戰士們提前就準備好了炊具和3天的幹糧。

北方的冬天總是寒氣逼人。俗話說的好“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而此時正是一年之中最冷的“三九、四九”。第41軍將士嚴格遵守入城紀律,“不入私宅,不私自借用民物”,在這些勇敢樸實的戰士心中,榮譽永遠高於生命。

有的連隊入城匆忙,來不及找到合適的宿營地,便穿著薄薄的大衣睡在冰冷的大街上。即使凍得渾身發抖,嘴唇泛紫,也沒有一人去敲百姓的門。北平城的居民眼見如此部隊當真敬佩非常,不忍這些可愛的子弟兵如此的忍饑受凍,便主動騰出房子邀請戰士們取暖,卻被婉言謝絕了。

數九隆冬,偌大的城市裏萬家燈火,百姓們圍著火爐吃著熱騰騰的晚餐時,41軍的戰士們卻嚼著凍硬的高粱麵饅頭,喝著帶冰碴子的涼水。駐紮在張自忠路的41軍某連隊,因為人生地不熟,戰士們已經兩天沒有喝到水了。後來在巡邏時在胡同裏發現了甜水井,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都取自這裏。

戰士們向上級請示後,才在井裏打了兩桶水,解決了喝水問題。隨即問題出現了,戰士們聽附近的居民說原來北平城內就連打井水也要交錢買。連部的幹事向附近居民做了詳細的了解後,才知道這口井裏的水是“舊金圓券”30元一桶。連部趕緊從經費裏拿出錢來補上了這兩天的水錢。居民無不感慨莫名,這樣的部隊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這段取水交錢的故事也開始在百姓間流傳,一時傳為佳話。

當東北野戰軍第41軍結束北平的警備任務,準備向江南進軍時,北平市人民政府和北平人民群眾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儀式。至今,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還留有那次歡送儀式的見證之物:一麵北平市民贈與41軍的錦旗。上麵繡著八個大字“秋毫無犯,仁義之師”。這不僅是對東野41軍的高度評價,更是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體官兵的評價。

6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東北野戰軍41軍已經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集團軍。雖然歲月流轉,但這支英雄部隊的光榮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稍顯褪色。1994年,在國家組建駐香港部隊時,“塔山英雄團”一部編入了駐港部隊步兵旅,在新世紀中繼續英雄不老的榮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