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海闊天空憑欄躍 896.第896章 募兵製的困擾(一)

一個國家的管理離不開官吏隊伍,一個國家的發展可能是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技等多方麵的結果,但是國家的發展最後還是要依靠一個吏治清明的官吏隊伍。可以想想一下,一個官吏腐敗的國家,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技怎麽能發展的起來,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領頭的動力都壞了,還能指望其他的事情能正常發展嗎?

就算出現了短暫的繁榮,那也是曇花一現不可能長久的,所以遼東半島的發展,最終還是要依靠一個政治清明的官吏隊伍。

李燁從來沒有指望過,能依靠自己的一個人意誌,就能把遼東半島建設的繁榮富強,就算李燁有能力做到一時,可是一世呢?自己的子孫呢?這顯然就是一個悖論,所以李燁在發展遼東半島經濟的時候,有一隻眼睛死死的盯在官吏的隊伍上。

在封建王朝中,官員的腐敗不是什麽大問題,就好像乾隆難道不知道和珅貪汙受賄嗎?當然知道,但是因為和珅可以逢迎上意取悅乾隆,並且和珅根本就不會謀反,所以和珅貪汙受賄再多,在乾隆看來都是小事一樁。

其實這種事情在每一個封建王朝中都大量的存在,究其原因還是皇權之上造成的,儒家一直提倡的武將不惜死、文管不好財的盛世社會,從根本上就不可能出現。

沒有一個吏治清明的製度社會,就無法阻止官吏貪財行賄的事情,也談不上社會的發展,更加走不出王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宿命。

李燁並不是一個政治家,也不是一個思想家,隻是有了千年的經驗,不想再營造一個相同的王朝,然後等上幾十年、幾百年義無反顧的走向沒落的深淵。也許李燁建立不了一個這樣的社會,但是畢竟李燁實踐過、努力過,給後人留下一個可以參考的樣板,這也足夠讓李燁心滿意足了。

說完官吏的事情,敬翔拿出一本奏章放在李燁的麵前道:“郡王殿下,這些整理好兵役條例,已經跟幕僚商議過了,隻要郡王殿下覺得沒有問題就可以下發實行了”。

隨著遼東半島的戰事組建的增多,有些官吏提出恢複南北朝以來的府兵製,廢除遼東半島一直實行的募兵製,理由很簡單,大量的軍事開支讓遼東半島的經濟很難支持。

就遼東半島現在擁有的八萬五千名士兵來看,每名士兵每月可以領到一緡的薪金,這還不包括他們退伍費、武器費、生活費等等,一月薪金就要支付這些士兵八萬五千緡,而遼東半島去年一年的稅收才三十六萬緡,要是按照李燁的軍事預算百分之十五撥款的話,也隻有五萬四千緡,還不夠遼東半島全部的士兵一個月的薪金,這樣高昂的軍費開支的確讓官吏們有些受不了。

可是現在遼東半島擁有的兵力並不算多,渤海國軍隊三十五萬,契丹也有四十萬軍隊,就連新羅國這樣的小國都有五十萬軍隊(這裏麵主要是州縣的私兵),當然這些軍隊的素質跟李燁的遼東半島軍沒有辦法相比,可是遼東半島軍隊在數量上的確吃很大的虧。

按照敬翔和速拉丁的規劃,遼東半島軍隊要想對抗渤海國和契丹,至少需要十萬以上的軍隊才行,否則隻能是被動挨打。

遼東半島軍隊在精不在多,裝備和訓練上的優勢彌補了數量上的不足,但是質量再精,也不可能完全抵消數量上的劣勢,所以軍隊上的呼聲是要增加遼東半島軍隊的數量,隻有這樣才能在遼東半島站穩腳跟。

要是按照十萬軍隊規模進行擴建的話,遼東半島的經濟真的要被軍隊拖垮了,可是就是現在這樣也沒用辦法長期的維持下去。軍費巨大的缺口,都是有華夏銀行來勉強維持的,長期以往也會拖垮華夏銀行的經營,所以現在必須要找出一個辦法來解決軍費的問題。

所以有些官吏就提出來恢複府兵製,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這種辦法最大的好處就是節約軍費開支。

唐代府兵製在太宗和高宗統治前期曾經有效地實行,但自高宗後期以至武後時就逐漸被破壞,到玄宗統治時終於被廢除。破壞的原因:戰事頻繁、防禦線延長、兵役繁重。原來防戍有一定的番休期限,後來常被強留以至久戍不歸,導致人民避役,兵士逃亡(兵募也是這樣)。府兵地位的低落。唐初承前代遺風,對於衛士比較尊重,但到武後時,番上衛士往往被貴族官僚借為私家役使,導致社會上以充當府兵為恥辱。

高宗以後,土地兼並日益嚴重。府兵征發對象主要是均田農民,隨著均田製的破壞,府兵征點製失去了賴以實行的經濟條件。這樣,玄宗統治初期,府兵逃散的情況日漸增多,以致番上衛士缺員,征防更難調發。

府兵製的前提是土地,需要拿出大量的土地進行分配,同時戰爭的規模不宜過大和過於頻繁,所以唐中期時因為土地不足,戰事頻繁和兵源素質的下降,最終才不得不取消了府兵製。

在某些官吏看來,遼東半島有實行府兵製的前提,首先遼東半島還有大量的荒地沒有開發,這些荒地足夠分給作戰的士兵耕種,同時遼東半島大量的人口都是青壯年男子,根本不存在兵源的問題,不需要用高昂的薪金養活士兵,至於其他的理由還有很多,都是一些上不了台麵的理由,隻能私下閑聊談談。

還好,敬翔並沒有采納這些官吏的建議,而是把李燁的募兵製和官員的府兵製修改了一下,再次拿給李燁看,希望這種新兵役條例能通過李燁的審核。

李燁把敬翔的計劃仔細的看了一遍,心中不由得苦笑,敬翔新的兵役製度有點像後世明代的衛所製,以軍隊的駐紮點給軍隊分配一定數量的田地,在平時士兵耕種土地,土地中產出的糧食作物全部歸軍隊所有,不足的部分再從軍費中劃撥,這樣極大的減少了軍隊的糧食供應,易兵易農戰時和農忙都可以兼顧到,在敬翔看來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雖然敬翔提出了所謂的衛所製,但是也沒有排斥李燁的募兵製,兩者相互補充、相互完善,並不是說現在什麽辦法就是最好,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敬翔也知道李燁的辦法是最好的,但是募兵製的費用實在是太高了,以遼東半島的經濟實力來說,根本就沒有辦法再擴充兵力。

敬翔不管是采用什麽辦法,最終的目的和速拉丁一樣,就是要擴充遼東半島的兵源,從這一點來說,不管采用什麽辦法都是對的。

李燁是知道衛所製最後的弊端的,衛所製是明朝的最主要軍事製度,為明太祖所創立,其構想正是來自於隋唐時代的府兵製。這些製度一開始都沒有多大的問題,可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存在的弊端也隨之爆發出來,最後和唐代的府兵製一樣走向了沒落。

如果是短時間實行府兵製增加兵源,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這樣一來,遼東半島官吏就會把眼睛死盯著府兵製,可能這種府兵製在李燁手中不會出現問題,可是以後呢,不要多長的時間,三十年、五十年以後,這種不適應戰爭需要的製度必將拖累遼東半島,從而很快的瓦解遼東半島軍隊的戰鬥力,李燁不可能讓這種事情在自己的手上發生。

古代喜歡一天到晚講究祖製,什麽製度一旦形成之後,再想廢除就會變得千難萬難,子孫會背負著祖製的枷鎖艱難的前行,李燁又何必把問題留給子孫去處理呢?

“敬兄,我們來算一筆帳,衛所製度要是能夠推行的話,先不要討論以後的事情,就看當下的情況。一個士兵最少需要四五畝土地,整個遼東半島軍隊就需要近四十萬畝,雖然現在遼東半島不缺土地,但是加上士兵的家屬呢?這個數字就可能會翻上四五倍,到那時遼東半島是不是還有怎麽多的土地嗎”

敬翔傻眼了,這個問題自己還真的沒有考慮過,“是的,一旦這些士兵成家立業後,土地的問題必然就爆發出來”。敬翔發生自己走進死胡同了,如果衛所製像李燁說的情況,衛所製的弊端和府兵製的弊端相同,最大的困難就是土地的問題,可以說府兵製最後的解體,就是因為無地可分,無法滿足士兵對土地的要求,現在發現自己遇到了和府兵製相同的難題。

“郡王殿下,如果衛所製不能推行,募兵製的軍費又沒要著落,這件事情難道就一直拖下去不成嗎”

募兵製高額的軍費開支一直困擾著敬翔,敬翔不是不知道募兵製的好處,唐中期之所以能夠推行募兵製,也是因為國庫充裕,能夠負擔的起巨大的軍費開支,所以推行起來沒有受到什麽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