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易經――生之大原則(公告欄) 49財富論三 財富的獲得
49財富論三:財富的獲得
請原諒我羅哩羅嗦才闡明什麽是財富這麽一個簡單的問題。其實自然是最大的財富,我們人親自創造的隻占其中極少的一部分。而且在圍繞著人的三種需求中也基本上是以自然為基礎來提供對人的三種需求的滿足。肉身首先需要陽光、空氣、水和食物,而這幾乎全部源於大自然。而精神的需求即知識的獲得同樣是對大自然智慧的模仿和複製,一樣是源於自然。而靈魂的需求就更不用說,隻有充分意識到人原本是自然的而不是獨立的,才能夠真正在心靈上而不僅僅是在上與自然融為一體。所以自然本身在財富中占據著近乎全部的意義。
就是說,財富的獲得首先是根據與大自然的第一約定,自然的、無償的獲得的。而這自然的無償的獲得的財富構成了我們真正意義上的幾乎是財富的總和,其中隻有極少極少的一部分是人們通過人為的社會約定的內容由勞動創造或者是相互交換而獲得。而我們今天所討論的不是我們自然地無償地獲得的那種財富,盡管幾乎是我們全部財富的總和並當然地起著決定作用,但我們去不討論他。因為,這種財富固然是自然的有決定意義的,但同時也是普適的每個人都有的,所以是不需要討論的。我們要討論的是人為的社會約定下的通過創造或相互交換而獲得的財富。
這種第二要義上的財富原本就是微不足道的,不起任何決定意義上的財富,但在我們每個人看來,這又是不可回避的,十分需要弄明白的問題。所以今天我們就花點力氣來討論一下這根本就微不足道的不起任何決定意義的問題。
先,從方麵大自然給我們提供了陽光、空氣和水,但通常我們卻必須掙自己的麵包。這是生之為生的上的必須。如果你住在城裏,你少不了需要一套房子(嗬嗬,小景是農民)以及四季應時必須的衣服,同時還要撫養和教育(現在主要是拿錢了)孩子,照顧老人。這些上的需求,就夠哥們你忙活得了。
然後,如果你上的需要被滿足的差不多的話,你一定會進一步考慮滿足一下精神。當然,的滿足有時原本就伴著精神的滿足。有個好朋友陪你吃飯,暢快地交談,真是即滿足了又滿足了精神啊。所以愈是在先進文明的社會,單純的滿足就愈是伴隨著精神需求而出現。當然此類精神財富的獲得就絕不僅僅靠金錢意義上的交換就能夠得到的。就好比,你買得起任何一頓昂貴的午餐,卻買不起朋友之間的那場暢快的交談。精神財富的獲得必須同樣用精神去追求,他恰恰容身在金錢所不能達到的地方。
至於靈魂,就是用信仰來對抗焦慮與憂煩。信仰至始至終都伴隨著你我左右。你可能會說,我根本就不信佛,也不信基督或其他宗教,我們說的不是那,而是你心中最深處的那種焦慮與憂煩。如果你不信任何宗教,你信仰的就是你心中想那個焦慮與憂煩,如果你連那焦慮也不信你信仰的就是自然,總之,你內心的深處一定蹲著一個什麽東西,那個東西就是你的信仰。而我們大多的人心中蹲著的都是焦慮,那種即使擁有了全世界的金錢財富與全世界的精神財富,卻依然感到自己在大自然麵前是如此的無力、無助而又渺小的無奈之感,那種感覺不以你擁有的財富的多少及榮譽的高低而轉移,窮人有,富人亦有,孩子有,老人亦有,笨蛋有,哲人亦有,你我有,佛祖(曾經)亦有。對自我力量能力及地位的焦慮、無力、無助、無奈及渺小感,是萬事萬物自有了能動的自我意識之後就自然而產生了(怎麽說呢?雖然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但空即動,色亦開始動。沒有能動的自我意識,就沒有心的焦慮,有了能動的自我意識,就開始產生焦慮。“初生牛犢不怕虎”何也?正在於此)。因為萬物特別是人有了自我意識,就自認為自己與這原本的大自然不同了,甚至可以駕馭自然做自然的主人。但隨著自我意識的進一步加強,精神世界的進一步拓展,人終於發覺了自己的渺小,最終重又認識到人本就是自然,這世界原本從根本上來說就沒有那所謂的“我”,有的隻是自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原本無空亦無色,有的隻是自然)!這樣的思維方式和認知行為不是說你在精神世界裏滿足了就可以自然產生。這是一種悟之在前覺之在後的清醒。這種清醒帶給人的是自然之安逸、平和、寧靜,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財富,是大自然“物我一體”的寫照,是冥思者追求的菩提,是人之為人的靈魂的財富。具體到每個人,有多有少,他是你悟之在前覺之在後的清醒,並不會因為你前兩種財富的多少而受到絲毫的影響。
第一種財富,靠勤勞,靠手段,靠精明,就可以獲得,那都是些眾所周知的顯而易見的方式。
第二種財富,靠勤奮,靠友善,靠堅持不懈的追求和努力再加上小小地機遇,心有靈犀之時,就可以獲得。但精神財富的獲得最主要的還是來自內心對大自然之真實的強烈渴求以及長久以來的堅持不懈的努力,誌同道合者的交流也可以相互啟發,但這種財富的獲得是來不了半點手段的,精明在這裏也沒有用武之地。精明和手段必須落到實處才有用,而精神的世界,來來往往的都是虛的,所以沒有用。
第三種財富,是生而有之的。人可以終其一生生活在混沌之中而不知道其生活在混沌之中,於是他一樣過得快樂、開心,我們稱之為混沌的開心與混沌的快樂。這種混沌的開心與混沌的快樂已經隨著文字的發明文明的進展早就被滌蕩一空了。所以當今的人追求的隻能是悟之在前覺之在後的清醒,這就需要人們相信和接受自己原本就是自然之一部分,相信我們所有的芸芸眾生都是自然之一部分。從這種意義上,“我”是不存在的,“我”其實就是自然本身,自然本身就是“我”。“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和你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你和我。將小我拓展到大我,小我就消失了,將大我拓展到自然,我就消失了。而無我就意味著與自然真正一體,此時你還會有焦慮、無力、無助、無奈及渺小之感嗎?但人可能破不了分別之心,我的東西怎麽能是你的?其實根據第一約定,我們的一切都是自然的,而自然的一切又都是我們的。就是說不單單你的是我的,同時我的也是你的,並且歸根結底我的你的都是自然的,而自然的又都是我的你的,這是一個巨大的共享。你若要想共享大自然,就必須首先共享出自己,這是第一約定簽署過的協議,你看不破也沒有辦法。人還可能看不破的就是自己的成就感。我們奮鬥了一生取得了這麽多的財富,這麽多的榮譽,這難道不是一種應當的榮耀麽?是的,是的,但這就充分證明你還沒有意識到自我的渺小與無知,唯有知道自己無知的人才可以繼續求知進而充實自己的內心,進一步就跨入了第三個層次。第三個層次是說你和我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無知、無力、無助、無奈及渺小,難道我們就終日生活在這種焦慮和煎熬中嗎?由此悟之在前覺之在後所產生的清醒終於讓我們最終意識到,原來大自然本就是自然一體的呀。我們追求自然,其實自然原本就不必追求,放下了追求,我們反而更自然了。因為“我”有“我心”,所以“我心”才會生出諸多空念,諸多追求,諸多焦慮、無力、無助、無奈及渺小之感。而我本就是自然,我有的隻是一顆自然之心,則自然之心又哪來的這諸多空念?諸多追求?諸多焦慮、、無力、無助、無奈及渺小之感?所以第三財富雖然人人生而有之,但隻有真正開悟覺醒之人能真正獲得清醒。如我之輩是不行的,小景在金錢的世界裏尚不能獲得十足的快樂,更別提什麽靈魂的財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