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易經――生之大原則(公告欄) 48財富論二 什麽是財富
48財富論二:什麽是財富
財富,或者是自然的,或者是創造的,而亞當斯密所指的財富則是專指創造的。但這創造的財富對我們來講也是有分別的,而並不是所有被創造出來的東西都可以稱之為財富。而且,我們上一章中的財富是財富之本意,而本章之財富更多的是引申義,即在人的眼中什麽是財富。一塊石頭,如果吃則不是財富,用來建築則是財富。人看見漂亮女孩就想親近,但牛馬卻隻對同類感興趣。就是說一件東西能不能被看成財富與人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他有關。這是人為的、動態的財富觀,也是本章所要闡明的財富的引申義。
比如對一個小孩子,美麗的玻璃球、好看的動畫片才是他所認為的最大的財富,而成年人則喜歡帥哥美女和金錢。所以財富之所以為財富與滿足人的三種需求有關,一是的需求,二是精神的需求,三是靈魂的需求。
先說*。人都是肉身,但是我們各位最不認識的可能就是自己了。我們有時照鏡子會十分詫異的發現:這家夥是誰?怎麽這麽陌生?那家夥就是你的,“你”這個東西主要指的是躲在大腦裏的那個“人人”,與鏡子裏看到的這具身軀幾乎沒有太大的關係。但你必須首先滿足他的需求他才會好好地給你幹活,聽你指揮。餓了要飯吃,冷了要衣穿,困了要覺睡,隔三岔五還要到老婆床上鬧上一番。所以能滿足的是第一種財富,也是最基本的低等的財富。但我們要做的隻是滿足之欲而不要被之欲所控製。*基本上就是條狗(有狼性,更有奴性),你太滿足他了,他會變得強大,不太願意聽你的,甚至反過來攻擊你,控製你,讓你進一步滿足他。所以,一句古話是怎麽說的“隻有饑餓的奴隸才不會向你要求自由和*”(小景當然會反對這話,但*是條狗啊),說白了,這東西就是要讓他保持在一種幾乎饑餓的狀態,而不應該給予最大的滿足。而且,所滿足的都是些什麽事呢?吃喝玩樂,飲食男女,普普通通的肉之欲,中性的很,沒有任何值得推崇和貶低的地方。肉之欲是人之為人的第一需求,但我們絕對不是生活在*之中。記住,我們是大腦裏的那個“人人”,而不是脊椎骨內的那些對衝動的反射。
既然我們主要的是生活在大腦中的那個“人人”,所以我們人之為人的生活主要的就是滿足自己精神的需求。滿足靠的是物質,滿足精神靠的是精神。而精神滿足其實是滿足的進一步升級和延續。比如吃飯,一個饅頭兩碗稀飯是一種滿足,與三兩個親密的好友全之聚之德之一坐也是一種滿足,而一邊欣賞著日本藝伎的表演一邊與心儀的女人默默地品嚐著浴後的甜點那又是另一種滿足。所以同樣是上的滿足,用什麽來滿足,在什麽地方與誰一起滿足在此時變得重要起來。這種精神的滿足我們稱之為*的延伸,但*的延伸隻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精神滿足中的另一大部分卻是自由的精神世界的活動。就像世界一樣,當滿足了他的需要之後,他就會開始活動活動。精神也一樣,當精神滿足了最基本的需求之後(?),他也要開始活動活動。精神的活動同樣會象一樣可以發現和創造許多東西。發現主要是發現自然,這是精神世界最為主要的財富。而創造則基本上是圍繞他所發現的自然,在人文上進行自我的描述。就是說,精神發現和思索的那個自然是怎樣一副圖像呢?精神必須用語言描述出來並給他啟上個名字。這描述、這取名字就屬於創造。所以生之易說,一切的知識都是對自然本身的描述和複製。人是沒有智慧的,人的這種精神活動所表現出的發現與創造隻是人在精神世界裏閑來無事積攢下來的悟性所為。設若沒有自然,人能發現什麽?人的發現就是發現自然。自然即智慧,人發現了大自然這種智慧的結構及契約方式,於是人便複製和模仿這一方式並在人為的社會約定中使用。所以人所擁有的這種巨大的精神財富同樣也是來自自然。
第三種是靈魂的需求,而靈魂是不存在的。但人之為人為何又會出現這種需求呢?“保暖思*”這是的必然,而在精神世界裏,當人們認為自己已經認識和發現了足夠多足夠成體係的自然之後,人就會開始尋求這自然背後的規律。人愈是認識自然就愈是發現自己的渺小。怎麽辦呢?人開始探求(主要是臆想)自己是不是不應當在自然界中處於如此渺小而又無助、無奈的位置呢?我們知道人在自然中的地位是幾近於無的,所以人愈是深入地認識到大自然就愈是明了地認識到自己的這種至為渺小的地位。這是人之為人的大悲劇,當我們無知,當我們狂妄,我們以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世界的主宰。不是說“我們隻有一個地球”麽?仿佛地球是一隻小狗,稀少到了竟然隻有一個,所以必須保護。唉,人是何豈的狂妄。要知道,地球就是一塊地,人就是上麵的莊稼,這一層滅了,下一層又會自然而生,誰又是誰的誰呢?可是當我們漸漸長大,當我們開始變得豐富而有內涵,我們才真正發現,原來自己在自然中的位子是如此的不值一提。於是我們人就開始思索和解決人在自我精神世界中的重要性與在自然世界中的不值一提之間的矛盾。當然這種矛盾及對這種矛盾的焦慮是人單方麵的一廂情願,大自然並不承認有這種矛盾存在,自然的一切無不是和諧的,所以大自然也不認可這種並不存在的矛盾也可以釀成一種焦慮及憂煩。而麵對這種天然的不可逾越的人與自然的差別,我們人又該怎麽做呢?人該用什麽以及該用怎樣的方式來安慰和解決自己生之為生的焦慮與憂煩?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靈魂的需求。當我們生之為生時,我們是以本身係統運行的方式參與這世界的存在的;而在我們有生之前,則是以母係統之因素的方式參與這世界的存在的;而在我們有生之後,則是以子係統之複製的方式參與這世界的存在。所以我們芸芸眾生無一時無一刻不參與這世界的存在。就是說我們本身就是這自然之一部分,除非我們自我剝離自我異化才會產生自我的渺小感,不然我們就是同自然本身一樣偉大而永恒的。所以,自然本身不僅為和精神提供最大的需求,同時還為人之所謂的靈魂提供最大的需求。而我們知道,靈魂之需求的最大供應者是信仰,而信仰的目的當然就是解決人之為人的那種矛盾的心情,就是我們上文所提到的焦慮與憂煩。所以對應未生之前,佛家臆造出前世世界,對應有生之今,佛家又有今生世界,對應有生之後,佛家臆造出往生世界。而實際上一切信仰所提及到的這三生世界,刨除掉臆造的成分,都隻是大自然自然而然的世界。
所以,基於以上的三種滿足都可以被人們稱之為擁有了財富。一般地,人們首先會看重的滿足,這是我們一般人所追求的財富,也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滿足感與財富欲。但二般人更看重對精神的滿足,這些人通常都超脫了*的控製,或者說他們本就是對*有了充分滿足的灑脫之人,或者說他們已經不滿足追求*了而並不考慮自己是不是在*上得到了滿足。而且,還有三般的人,可能是擁有了的及精神的滿足或著是根本就還沒有擁有,但他們更注重的是靈魂意義上的滿足。而且在後兩般人中,因為過於注重精神及靈魂意義上的滿足,他們當中有人反對為提供充分的滿足。那麽我們的觀點是什麽呢?一切皆在自然。是應當滿足的,但不要被所控製。我們要成為一條好狗的主人而不是他的奴隸。精神更應當滿足,因為那才是我們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啊。但靈魂的滿足可以忽視嗎?當特別是精神得到滿足之後,人之為人的焦慮與憂煩自然也就更加重要了。在不能滿足的焦慮中人是可以生存的而且還會更好地生存,但在精神及靈魂不能滿足的焦慮中人就會活得很難受,會感覺備受折磨。所以財富的占有固然首先要能夠滿足,但同時更要滿足精神及靈魂。的滿足總歸是初級的,獲得的快樂也是淺層的;精神的滿足才是強烈的,獲得的快樂也是深刻的;靈魂的滿足無疑是終極的,獲得的快樂自然是久遠的。所以有錢,頂多隻部分地代表了第一種財富;有識是第二種財富;第三種財富我不知該如何稱呼,姑且稱之為有內涵,那是一種人與自然“物我合一”的祥和狀態。這種狀態是人與自然的自然一體,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渺小也不偉大,是自然的自然之態。當然也就沒有焦慮,同時也沒有喜悅。嗬嗬,就那麽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