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靈慧突發奇想,但自己也明白在選用宣紙來作為載體製作繡品的難度之大,水墨畫是用墨作畫,墨是流動的。而刺繡是以絲線作畫,絲線是固態的。要以固態呈現動態,反映出墨的濃淡幹濕,營造出水墨畫空靈含蓄的藝術境界,這對絲線的色彩和亮度,提出來苛刻的要求。
沈靈慧到了古城一條街,走進一家又一家宣紙鋪,左挑挑右看看,實在是不知道什麽宣紙適合刺繡,隻好每樣選取一種,拿回來試試。
鳳娘對沈靈慧的用宣紙刺繡,有些不太理解,但沒有過多幹涉,她覺得沈靈慧肯定有什麽新奇的想法,可其她人覺得這就是一個笑話。一次次的失敗,也讓沈靈慧覺得這有可能真是個笑話。到底是用針還是用線方麵出了問題?她一直琢磨不透。
鳳娘見她挑燈苦試,實在忍不下去了,對她說:“要不,還是用綢緞吧,宣紙難度太大了。”
沈靈慧搖了搖頭說:“我再試試吧!”
這股不服輸的勁,很像鳳娘當年的自己,但如果沈靈慧因為嚐試而沒有出來繡品的話,這損失可就大了。
鳳娘接著說:“宣紙刺繡可是件精細活兒,無論作品還是作者,都講究一個‘精’字。宣紙比布更薄、更脆,在刺繡時需要更加輕柔,而且每一個針孔最多不能超過兩針,否則宣紙容易裂開。還有就是哪怕已經快繡完了,隻要有個地方破掉了,也得重新繡,因為根本沒辦法對它進行修補。你得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沈靈慧思索了一會,說:“但我還得試試。鳳娘,你是不是在宣紙上繡過?不然怎麽會知道如何用針呢?”
風娘很明白沈靈慧的心情,便說:“我沒有用宣紙繡過,但紙和布,我還有有點把握性的,那你就兩手準備吧,一旦不行,趕緊換綢緞。”
沈靈慧點了點頭,而這個時候,她的腦海裏想起了吳昌碩先生。一大早就跑去找吳昌碩,說明了自己宣紙作為繡品的載體的時候,吳昌碩心裏一驚,趕緊勸道:“可要慎重想一想,紙不像布那樣結實,很容易損壞。”
沈靈慧明白,吳昌碩說的不是沒有道理,這宣紙產自宣城涇縣。因宣紙特別講究造紙工藝,故造出來的紙,才能顯得那麽的潔白、細膩、柔軟,加上宣紙還有抗老化,防蛀蟲,經久不變的諸多特征,人譽“千年紙壽”。
吳昌碩眯縫著眼說:“我給你講講宣紙的來曆吧……”
沈靈慧趕緊坐到吳昌碩的身邊,聚精會神的聽吳昌碩講宣紙的來曆:
宣紙相傳用檀樹皮及稻草為原料製作,經石灰處理、日光漂白,以及打漿後,用手工抄造而成。宣紙發明人是孔丹。孔丹原是東晉時期的一個造紙工。孔丹的師傅去世後,孔丹非常傷心,於是用他自己所造紙,給師傅畫了幅像掛在牆上。但沒到一年,畫紙就由白變黑,破裂開來。孔丹見後,不無難受,他很想造出一種能長久保存畫品的紙。於是,孔丹瞞著紙坊老板搞起了試驗。試驗未見結果,卻被老板發現“試驗事”,孔丹被解雇。
孔丹外出轉悠,希望能找家紙坊工作,有機會還可繼續研究製作壽命長些的紙。孔丹來到宣城。宣城多溪水,孔丹常沿著山溪信步而走。一天,突然發現有一棵很大的樹,倒在溪水裏,樹皮都被浸泡得開裂了開來,露出樹內一層層雪白的內皮。孔丹很覺奇怪,於是剝了點內皮在手裏,發覺這內皮既柔軟,又富有韌性。頗具造紙經驗的孔丹,立刻想到此不乏是造紙的特佳原料,如用此原料造紙,一定能造出富有韌性的紙張。當時他急於想知道,這是什麽樹?很想找個人問問。
他在附近找到一間茅屋,見屋裏有一個白發老婦和年輕姑娘。老婦告訴孔丹,他所看到的樹是檀樹,倒在溪水裏已有好多年,日曬雨淋,書皮脫落下來,才成這樣子。孔丹很高興,終於找到了造紙的新材料。今天我們知道,檀樹名青檀,又名金錢樸、翼樸。屬榆科的落葉喬木,樹高可達二十九米,樹身寬達兩米。青檀長到一定的年齡,樹皮就會自行裂開,會成長片狀地脫落下來。青檀樹皮的再生能力很強,會不停地長出樹皮。功夫不負有心人,讓孔丹找到了這種優質的造紙材料。
孔丹在老婦的茅屋邊搭了間茅屋居住。潛心研究用檀樹皮造紙方法。老婦看到孔丹老實能幹,就將姑娘嫁於孔丹,做孔丹的幫手。一家人過得歡樂融融,造紙工作也進展得順順利利。孔丹最後實驗成功,將檀樹皮,以及當地一種長於水邊的蓼草,曬幹後再浸泡於水裏,然後又撈出來曬幹,再重複著浸泡於水裏。這樣反複多次,再經過揉製、蒸煮等幾道工序,製成紙漿,最後用手工抄造成紙。孔丹終於造出了一種潔白柔軟,經久不變的紙,因這種紙是在宣城造出來的,故名宣紙。後人為紀念孔丹發明宣紙的功績,特將一種四尺寬的宣紙,命名“四尺丹”。“四尺丹”的叫法延續至今。
聽完吳昌碩的講述,沈靈慧大吃一驚,但她明白了一個事情,就是宣紙和布一樣,都可以長久的保留住。吳昌碩接著說:“如果你能將宣紙刺繡研製出來,再以中華優秀文化精髓為創作題材,給予宣紙刺繡作品以思想之靈魂,突破了傳統刺繡僅在布織物上的刺繡工藝,它將傳統刺繡從工藝裝飾型功能推向文化藝術品領域,是刺繡藝術與宣紙上書畫藝術的完美結合,但工藝難度極大,所需技藝極高,而成品率又很低,一旦成功,一定會被尊為刺繡中的無冕之王。”
聽了這番話,沈靈慧**澎湃,回到繡坊,獨坐在古樸清幽的庭院裏,輕挑慢撚地牽引著五彩絲線,在繡麵上飛舞。一針又一針,一張宣紙又一張宣紙,沈靈慧始終沒有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