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烏托邦的興起(1/3)

烏托邦,就是“理想中的最好的國家”。它是人類文明中偉大的思維實驗。

烏托邦一詞的來曆

烏托邦(Utopia)本意為”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為還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譯也可以理解為”烏”是沒有,”托”是寄托,”邦”是國家,”烏托邦”三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即為”空想的國家”。

《烏托邦》一書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的不朽巨著,用拉丁語寫成,書的全名原為《關於最完美的國家製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書》。 這部書是1515-1516年他出使歐洲時期,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的原詞來自兩個希臘語的詞根,”ou”是”沒有”的意思(一說是” 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烏有之鄉”。

莫爾本人的烏托邦是一個完全理性的共和國,書中描繪了一個他所憧憬的美好社會,那裏一切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需分配,人人從事生產勞動,而且有充足的時間從事科學研究和娛樂,那裏沒有酒店、妓院,也沒有墮落和罪惡。大家穿統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廳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產生。在戰爭時期它雇傭臨近好戰國家的雇傭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莫爾本人是一個信仰很深的人。他曾經想過做牧師,他的小說可能受到耶穌會的影響。

在《烏托邦》中,莫爾首次用”羊吃人”來揭露罪惡的”圈地運動” (這一提法被馬克思多次引用),並提出了公有製,討論了以人為本、和諧共處、婚姻自由、安樂死、尊重女權、宗教多元等與現代人生活休戚相關的問題。他創造了”烏托邦”一詞,開創了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其思想也成為現代社會主義思潮的來源之一。

發展曆程

烏托邦是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憧憬。 烏托邦是人類思想意識中最美好的社會,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西方一位學者提出的空想社會主義社會:美好、人人平等、沒有壓迫、就像世外桃源。烏托邦式的愛情也是美好至極的。

烏托邦主義是社會理論的一種,它試圖藉由將若幹可欲的價值和實踐呈現於一理想的國家或社會,而促成這些價值和實踐。一般而言,烏托邦的作者不認為這樣的國家可能實現,至少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繪的形態付諸實現。但是他們並非在做一項僅僅是想像或空幻的搬弄,就如烏托邦主義這個詞匯的通俗用法所指的一般。如同柏拉圖《理想國》(Republic)(它是最早的真正烏托邦)中所顯示的,通常某目的是:藉由擴大描繪某一概念(正義或自由),以基於這種概念而建構之理想社群的形式,來展現該概念的若幹根本性質。在某些其他的場合,例如摩爾(Sir Thomas More)的《烏托邦》(Utopia,1516),其目標則主要是批判和諷刺:將烏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當時社會的罪惡作巧妙的對比,而藉之譴責後者。隻有極少數的烏托邦作者––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顧》(Looking Backward,1888)即是佳例––企圖根據其烏托邦中所認真規劃的藍圖來改造社會。就其本質而言,烏托邦的功能乃是啟發性的。

直到十七世紀之前,烏托邦一般均被置於地理上遙遠的國度;十六與十七世紀歐洲航海探險的發現,使人們大為熟悉這個世界,因而使此一有用的設計銷聲匿跡。自彼時起,烏托邦所處的空間或移到外太空(十七世紀開始有月球之旅)、或海底(像經常發現的傳說中沈沒於大西洋的大陸文明)、或者地殼底下的深處。然而漸漸地烏托邦就由空間的轉置變成時間的轉置,這一進展最初是由十七世紀的進步觀念所鼓舞,之後則被李爾(Lyell)的新地質學和達爾文(Darwin)的新生物學中钜幅擴張的時間觀念所鼓舞。烏托邦不再是較好的空間,而是較好的時間。威爾斯()乘著他的時光旅行家航向數十億年後的未來,史德普頓(Olaf Stapledon)在《人之始末》(Last . First Men,1930)中,則用二十億年的時間比例來表示人類朝向全然烏托邦境界的攀升。

從空間到時間的轉置也使烏托邦中產生了一種新的社會學的現實主義。烏托邦此時被置於曆史中,然而無論距離烏托邦的極致之境是何等遙遠,它至少可呈現出:人類或許是無可避免地正朝向它發展的光景。十七世紀科學和技術的聯結加強了這個動向,例如培根(Bacon)的《新大西洋大陸》(New Atlantis,1627)和康帕內拉(Campanella)的《太陽之都》(City of the Sun,1637)中所表現者。隨著十九世紀社會主義(它本身即深具烏托邦色彩)的興起。烏托邦主義便逐漸變成關於社會主義之實現可能性的辯論。貝拉密以及威爾斯的烏托邦(《現代烏托邦》〔Modern Utopia,1905〕)皆是為正統社會主義辯護的有力著作;但是摩裏斯(William Morris)則在《來自烏有之鄉的消息》(News form Nowhere,1890)中提出了另一種吸引人的

說法。這個異種的替代說法乃因“反烏托邦”(dystopia 或 anti utopia)的發明而出現,此乃對所有烏托邦希望的逆轉和猛烈的批評。這個觀念由巴特勒(Samuel Butler)反達爾文主義的《烏有之鄉》(Erewhon,1872)一書所預示,而在1930和1940年代達到了頂點,尤其表現於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和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1949)這兩本書中。在這暗淡的年代裏,隻有史基納()的《桃源二村》(Walden Two,1948)維護烏托邦的火炬使之不熄。但是烏托邦主義卻在1960年代強而有力地複活,例如像馬孤哲(Herbert Marcuse)的《論解放》(An Essay on Liberation,1969)這樣的著作;而在未來學和生態學的運動中也可見其蓬勃的生氣。

或許烏托邦主義是人類情境所固有的,也許它隻內在於那些受古典和基督教傳統影響的文化之中;但是我們大可同意王爾德(Oscar Wilde)的話:一張沒有烏托邦的世界地圖是絲毫不值得一顧的。

今天烏托邦往往有一個更加廣泛的意義。它一般用來描寫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會。有時它也被用來描寫今天社會試圖將某些理論變成實現的嚐試。往往烏托邦也被用來表示某些好的,但是無法實現的(或幾乎無法實現的)建議、願望、計劃等。

空想社會主義出現

空想社會義者反對資本主義,並認為資本主義的剝削製度是由於人類在道德和法律上犯了錯誤,背棄了人類的本性的緣故,他們的目的是要消滅這種錯誤。

主張

在經濟思想史上,空想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作為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對立物出現的,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初的批判家。18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經濟學說也是和同時代的資產階級經濟理論相對立的,例如馬布利就是重農學派的反對者。19世紀初,”在政治經濟學上的李嘉圖時期,同時也出現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反對派──共產主義(歐文)和社會主義(傅立葉、聖西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6卷Ⅲ,第260頁)。19世紀30和40年代的空想共產主義則是同時代的庸俗政治經濟學的對立物。

空想社會主義者認為社會主義的理想社會應該建築在人類的理性和正義的基礎上。這種社會至今還未出現,是由於人們不認識和承認的緣故。他們覺得隻要有天才掌握了這種思想,並推廣開去,就能實現他們心中的理想社會。空想社會義者反對資本主義,並認為資本主義的剝削製度是由於人類在道德和法律上犯了錯誤,背棄了人類的本性的緣故,他們的目的是要消滅這種錯誤。

對前資本主義的認識

空想社會主義者探討了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經濟製度。他們許多人都認為,人類曆史的起點是公有製而不是私有製,摩萊裏等人試圖論證原始社會中人們共同勞動,共同享有勞動成果的必然性。空想社會主義者認為人類社會是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曆史過程。聖西門認為,奴隸製度減少了對戰俘的殺害,促進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工,因而對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產生過有利的影響。同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社會製度相比較,中世紀形成的神學和封建體係更大地向前推進了人類文明。

對理想社會的設想

空想社會主義者對未來理想社會的經濟問題都作了不少揣測和設想,其中有許多積極因素。

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從現存社會進入未來理想社會,要經過過渡時期。傅立葉認為,從分散生產的文明製度到複雜協作的和諧製度,中間必須經過兩個過渡時期:半協作的保障製度和簡單協作的協作製度。歐文認為,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公社製度,必須經過一個社會改造過程。在過渡時期要解決兩大經濟任務:①根據合作原則組織生產;②根據勞動公平交換原則組織市場。恩格斯說,歐文的組織生產和組織流通都是”作為向完全共產主義的社會製度過渡的措施”(《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04頁)。卡貝認為,在私有製度和共產主義製度之間,必須經過一個長達幾十年以至一百年的過渡性製度,其任務是:對富人的財產所有製進行和平的社會改造;培養窮人管理共產主義社會的習慣和才能;建立共產主義的物質基礎。

對資本主義製度的批判

所有空想社會主義者都批判資本主義製度,並確信資本主義應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莫爾揭露了資本原始積累,痛斥了剝奪農民土地的圈地運動,指出這是羊吃人。聖西門把無政府狀態稱作”一切災難中最嚴重的災難”,認為經濟自由必然導致這一狀態。傅立葉認為雇傭勞動製度是”恢複奴隸製度”,資本主義工廠是“溫和的監獄”。歐文抨擊了資本主義私有製,認為私有製是一切階級之間紛爭的根源。他揭露了資本主義製度下的階級剝削關係,工人創造了巨量的社會財富,卻被工廠主、商人、銀行

家、經紀人、收租者、食利者以及達官顯貴所瓜分。

公有製

大多數空想社會主義者都主張實行”財產公有製”,但各有見解。莫爾等把財產公有製理解為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都公共占有。摩萊裏、歐文等則理解為除日常生活品以外的財產的公共占有,即是生產資料的公共占有。少數空想社會主義者如聖西門、傅立葉在自己的理想社會中保存了生產資料私有製,這是資產階級傾向的明顯表現。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也提出了計劃經濟的思想。聖西門主張,在實業製度下要有計劃地組織生產,徹底根除無政府狀態。

消費

16至18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都帶有不同的禁欲主義色彩,有的甚至公開鼓吹戒絕一切享受的、苦修苦煉的斯巴達式的生活。到了19世紀初期,禁欲主義已經失去得以存在的條件,這時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批判禁欲主義,對未來理想社會的高度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作了富有吸引力的宏偉想像。

發展

空想社會主義的發展經曆了3 個階段:16世紀至17世紀、18世紀和19世紀初,共經曆了300多年。3個階段的社會和曆史條件各不相同,無產階級的發展水平也不同。

16世紀至17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了”實行公有製”、”人人勞動、按需分配”等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但對社會主義的設想還隻是一個粗糙而簡單的輪廓。

18世紀,這時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開始對社會主義進入理論探討和論證階段,並用”法典”形式作出明確規定;對資本主義私有製進行了批判,認為私有製引起經濟上的不平等、進而導致政治上的不平等 ;當具備初步的階級觀點後 ,主張實行絕對平均主義的、斯巴達式的共產主義;在設計未來理想社會時,以農村公社和手工工廠為原型,主張在封建製度崩潰後,在農村公社和手工工廠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 ;讚同君主製、終身製、家長製等。

19世紀30和40年代,空想社會主義發展的頂峰時期。由於英國的工業革命在歐洲大陸迅速發展,資本主義製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這時期空想社會主義者對資本主義的社會製度、政治製度和道德觀念進行了批判 ;理論上,提出政治製度的基礎是經濟狀況,指出私有製產生階級和階級剝削;設計未來理想社會主義製度時以大工廠為原型,完全拋棄了平均主義和禁欲主義。

城市設想

空想社會主義城市設想把城市建設和經濟製度聯係在了一起,這樣就從更為廣闊的社會改造角度,給整個歐洲的現代運動產生了直接的推動力。並且這種理論主張城市規模不能夠過大了,要接近農村,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城鄉的結合。 並且有可能能夠的城市中各種矛盾。空想社會主義城市設想重視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和集體生活,建立了各種公共設施。現代城市規劃理論始於人們從社會改革角度對解決城市問題所作的種種探索。19世紀上半葉,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繼空想社會主義創始人莫爾等人之後提出種種設想,把改良住房、改進城市規劃作為醫治城市社會病症的措施之一。他們的理論和實踐對後來的城市規劃理論頗有影響。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霍華德倡導“田園城市”,1915年格迪斯提出區域原則,倡導城市規劃與區域規劃相結合的學說。他們的學術思想對城市規劃思想的發展影響深遠。同時代的恩文所著《城市規劃實踐——城市和郊區設計藝術概念》一書,總結城市發展的史例和他本人的規劃實踐經驗,可視為建築師對城市規劃領域的開拓。隨後,越來越多的建築師以及社會學家、地理學家、經濟學家等投入城市規劃理論的研究。在19世紀,影響最廣的城市規劃實踐是法國官吏奧斯曼1853年開始主持製定的巴黎規劃。盡管巴黎的改建,有鎮壓城市人民起義和炫耀當權者威嚴權勢的政治目的,但巴黎改建規劃將道路、住房、市政建設、土地經營等作了全麵的安排,為城市改建做出有益的探索。影響所及,科隆和維也納等城市也紛紛效法。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另一種建設實踐:英國一些先進工業家在建設工廠的同時,建設新的工人鎮。例如1851年工業家薩爾特建設了薩泰爾工人鎮,1887年利威爾建設了日光港工人鎮,形成所謂”企業城鎮”。這些實踐無疑促進了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等城市規劃理論的形成。至今,城市規劃仍是采取上麵所說的舊城改建和新城建設兩種基本形式。19世紀90年代,西歐各國已逐漸形成以公共投資改進市政建設同控製私人用地相結台的城市發展戰略概念。在德國有城鎮發展規劃工作的傳統,也有雛形的分區製規劃方法。這些都為城市規劃工作提供了有用經驗。

製定城市建設法規最初的目的是維持整齊、清潔、安定的城市環境,以保障居民健康。英國1848年製定《公共衛生法》,其中規定了住宅的衛生標準,1906年頒布《住宅與城市規劃法》。瑞典1907年製定了有關城市規劃和土地使用的法律。美國紐約1916年頒布了控製土地利用和建築高度的分區區劃法規,後來在1961年為適應新情況,修改成為區劃決議。實踐證明,城市建設和管理要有相應的法律體係,嚴格的城市建設法規可以提高城市規劃和建設的質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