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黑格爾哲學(1/3)

黑格爾哲學是19世紀德國資產階級的世界觀體係。它集德國古典哲學之大成,具有百科全書式的豐富性,居於整個資產階級哲學的高峰。

黑格爾的求知曆程

在黑格爾1788年進入圖賓根神學院深造的幾年裏,受I。康德、B。斯賓諾莎和J。-J。盧梭等人的思想影響。在大學時期的生活和學習,引導他開始研究政治和宗教,並對現實進行批判。他把哲學家與民眾聯係起來,把批判的鋒芒同時指向宗教和專製製度。此時,黑格爾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學思想體係,仍然認為宗教高於哲學,認為哲學作為反思的思維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無限性。這一看法不同於他以前的觀點,到耶拿以後,黑格爾很快又放棄了這一觀點,轉入論證絕對知識。黑格爾在耶拿時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變為體係的一個轉折點。1801年黑格爾寫了《費希特和謝林哲學體係的差異》一文,參加當時的哲學爭論。這是黑格爾發表的第一篇哲學論文。

黑格爾這一時期還發表了一些批評康德、費希特和。雅各比等人的著作。這些人的哲學被黑格爾看作主觀的反思哲學、需要克服的片麵性哲學,因而必須把它們同以總體為基礎的”真正的哲學”區別開來。1805年開始寫《精神現象學》,於1807年3月出版。它標誌著由康德開始的德國哲學革命進入了新的階段,也標誌著黑格爾已經成為一位成熟的和獨樹一幟的哲學家。黑格爾在這部巨著中劃時代地提供了一部人類意識的發展史。它從內容上將人類意識發展分為5個階段。①意識,②自我意識,③理性,這3個階段屬於主觀精神;④精神,即客觀精神;⑤絕對精神。黑格爾的整體觀和偉大的曆史感,均體現在這部意識發展史中。《精神現象學》作為人的意識發展諸階段的縮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個體發展及人類社會發展兩個方麵的曆史辯證法。在紐倫堡,黑格爾完成了另一部巨著即1812、1813、1816年先後分3 卷出版的《邏輯學》。這部著作的重要意義和它出版後遭到的冷遇形成鮮明的對照。它隻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才得到了正確的理解、改造並加以應用。在黑格爾的體係中,《邏輯學》占有核心的地位。除了《精神現象學》之外,他把自己的其他著作都看作是《邏輯學》的展開和應用。《邏輯學》集中地體現了黑格爾把宇宙看成一個運動、變化、發展的有機整體的合理思想。在邏輯史上具有革命的意義。

1816年黑格爾開始在海德堡擔任哲學教授,他根據講課提綱編輯成《哲學 全書》於1817、1827、1830年出版,每次重版都作了重要修改。他還 發表了政論《評1815年和1816年符騰堡王國等級議會的討論》,堅持他的君主立憲製觀點,批評邦議員們要求恢複法國革命前的舊法製。1818年黑格爾被任命為普魯士王國的教授。在柏林的主要著作是《法哲學原理》。在這一時期,黑格爾還講授曆史哲學。黑格爾在曆史哲學中通過理性主宰世界這一客觀唯心主義原則,把曆史看作一個有規律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過程,從而結束了把曆史看作非理性的、一團紊亂的觀念。

宗教哲學是黑格爾在柏林時期開講的一個課程。他的宗教思想是促成他死後黑格爾派分裂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一點上他繼承了亞裏士多德以來理性主義的神學傳統,表現了明顯的近代色彩。從來不把宗教歸結為教士的欺騙,而把它看作是曆史和當代深刻矛盾衝突的表現及其解決。人對神的觀念同人對自己的觀念相應,這是黑格爾的一個重要觀點。黑格爾在柏林作了6次關於哲學史的講演。他把哲學史和哲學統一起來,哲學史在他看來是在時間中發展的哲學,而哲學是在邏輯體係中的哲學史。因此哲學史在總體上可以說是哲學本身,哲學離開哲學史本身便不能成為哲學。哲學史上的多樣性對於哲學的實存不僅絕對必要,而且具有本質意義。他的哲學史講演達到了前人未曾達到的高度。

20世紀,黑格爾哲學重新受到廣泛重視。黑格爾研究成了國際現象,不同階級、不同的學派,都提出自己的解釋,從中引出自己的結論。今天東西方很少有哲學家和哲學派別不同黑格爾發生直接和間接的關係。黑格爾派或新黑格爾主義,成了曆史現象。但黑格爾哲學卻在發揮自己的作用,啟發當代人的思想。在中國,黑格爾作為德國古典哲學中最有影響的一位哲學家,他的哲學也正在得到較以往更深入的研究。

倫理思想

黑格爾集以往西方倫理思想之大成,特別是繼承和發展了康德的倫理思想,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理性主義倫理思想體係。黑格爾關於倫理的學說就是他的法哲學,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倫理3個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辯證發展過程。從哲學上看,黑格爾倫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內容是現實的,方法是辯證的,它的成就對後世倫理思想包括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美學思想

黑格爾的美學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學講演錄》一書中,這是他整個哲學體係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學體係在美學和藝術領域中的具體表現。藝術的根本特點,是理念通過感性的形象來顯現自己、認識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成為黑格爾美學思想的核心。黑格爾分別對藝術的性質和特征、藝術發展的曆史類型和各門藝術的體係,進行既是邏輯的又是曆史的分析。邏輯方麵,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有關藝術的唯心主義哲學體係;曆史方麵,他開創了藝術社會學的研究,展示了宏偉的曆史觀。黑格爾的美學思想在西方美學史的發展過程中,起了劃時代的作用,成為古典美學的集大成者。

哲學觀點

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絕對精神並不是超越於世界之上的東西,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象都是它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表現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發展、永恒的生命過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黑格爾哲學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過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出來的絕對精神,揭示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實際上是在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係,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揭示二者的辯證同一。

圍繞這個基本命題,黑格爾建立起令人歎為觀止的客觀唯心主義體係,主要講述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三個階段: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黑格爾在論述每一個概念、事物和整個體係的發展中自始至終都貫徹了這種辯證法的原則。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驚人的大膽思考之一。

他的著作集德國古典哲學之大成,創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係。認為: “ 絕對觀念 “ 是宇宙之源,萬物之本。世界的運動變化乃是 “ 絕對觀念 “ 自我發展的結果,認為他自己的哲學就是 “ 絕對觀念 “ 的最高表現,普魯士王國是體現 “ 絕對觀念 “ 的最好國家製度。所以黑格爾的哲學是為普魯士專製製度辯護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義哲學體係中,提出了有價值的辯證法思想,認為整個自然的、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個過程,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而其內部矛盾乃是發展的源泉。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創立了唯物辯證法。

恩格斯後來給其以高度的評價: “ 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係中達到了頂峰,在這個體係中,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轉化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係。”

伴隨著黑格爾的邏輯觀念和自然哲學,我們進入其體係的第三部分,即精神哲學或心靈哲學。

精神哲學是黑格爾哲學體係的最後一部分,也是黑格爾本人最為關注的一部分,因為“精神哲學”討論的是”人”。如果說,自然哲學討論的是自然界,那麽,活躍於精神舞台上的主角便是人。在黑格爾看來,人高於自然界、高於動物之處就在於,人本質上是一個能夠“思考自己”即具有自我意識的精神實體,是一個能夠擺脫物質、必然性的束縛而實行獨立自決的自由的精神實體。人即精神、精神即人。精神哲學的任務就是描述”絕對理念”通過自己的最高產物——人回複到自己、自己認識自己,實現思維與存在同一的過程。

在此,黑格爾再次提出了他的辯證法要素:這裏的正題是主觀精神,探討個人意識的成長、心靈的內在機製,黑格爾在他早期著作《精神現象學》中較為係統地論述了這方麵的問題;反題是客觀精神,探討法、道德、國家以及世界曆史的發展,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曆史哲學》兩本著作就是對他這方麵思想的具體發揮;合題是絕對精神,研究領域是美學、哲學與宗教,黑格爾的相關著作有《美學》、《宗教哲學》、《哲學史講演錄》。

使黑格爾哲學負盛名的正是他的通過客觀精神概念而發展出來的思想。這裏我們達到黑格爾思想的統一體。當他試圖聯係起他的道德、社會政治思想及其餘體係。人類行為的全部領域,個人的和集體的,被他形容為現實的一部分因而是本質上合理的。此外,作為現實的部分,精神的客觀麵被認為涉及到辯證過程中。人類行為和社會、政治組織包含或體現了精神,正像自然是絕對理念的體現一樣。因此,黑格爾不把組織看成為人的創造,而是曆史的辯證過程的產物,是理性的現實的客觀表現的產物。如,他在正義哲學中所表現的。然後,我們轉向辯證過程的重要時刻,黑格爾試圖通過它來表明從個人的正義概念向國家對社會的權威的自然運動。此處基本的三一式運動是從權利(right)再到道德(morality)再到社會倫理(social ethics)。

按照黑格爾的思辨推演方法,絕對精神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精神的統一。在這裏,黑格爾著重研究了藝術、宗教和哲學三種意識形態。他認為,藝術、宗教和哲

學均以”絕對理念”為對象。藝術以感性形象把握理念,宗教以表象把握理念,哲學則以概念把握理念。”絕對理念”在哲學中最終認識了自己,達到了主觀和客觀、思維與存在的同一。 黑格爾對藝術、宗教和哲學的論述同樣滲透著辯證發展的觀點。

在藝術哲學即美學中,黑格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從這個基本觀點出發,黑格爾從理論上論證了藝術中的形式和內容、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統一。然而,在他看來,藝術中的形式和內容、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並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長期的藝術發展的曆史中逐步實現的。按照這個想法,黑格爾把藝術發展史分為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個階段。在象征型階段,人類心靈力求把它所朦朧意識到的理念通過某種符號表現出來。比如,基督教以三角形符號來象征神的三位一體概念。顯然,符號隻是一種圖解,並不是適合於理念的感性形象。古典藝術型則體現了理念和感性形象的統一。比如,古希臘雕刻所表現的神,不像埃及、印象的神那樣抽象,而是非常具體的,神總是作為一個具體的人表現出來的。但是,古典藝術也隻是達到了自在的統一,它所描繪的人體形狀畢竟是有限的,還不足以表達無限的理念。在浪漫型的藝術裏,無限的精神便利從有限的外在世界回到它自身,退回到內心世界。這樣,它又把理念和感性形象的統一破壞了,在較高的階段上到象征型藝術所沒有克服的理念與現實的差異、對立。黑格爾認為,浪漫型藝術所不能解決的矛盾將由哲學來解決。黑格爾對藝術發展史的描述完全是從他的唯心主義體係的框子出發的,但是,他把藝術的發展看成是一種合理的過程,則是很有見地的。

黑格爾認為,宗教高於藝術,是”絕對理念”認識自己的最高形式。宗教的特點在於以信仰、虔誠的態度,用表象的形式去顯現絕對理念。比如,宗教裏所講的那個具有人格的”上帝”,就是絕對理念的表象式的顯現。

黑格爾也把宗教理解為一個合理的發展過程,認為宗教經曆了”自然宗教”(佛教)、”自由宗教”(希臘宗教)和”絕對宗教”(基督教)三個階段。在黑格爾看來,基督教是宗教發展的高峰,表現出人性和神性的統一。

黑格爾又認為,哲學高於藝術和宗教。不論是藝術的感性形象,還是宗教的表象形式,均不是表現絕對理念的最完善的形象。這是因為,”絕對理念”本身是超感性的、普遍的、無限的精神。哲學的特點是用唯一適合於”絕對理念”的方式,即概念形式把握絕對理念。

在黑格爾看來,哲學也是一個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在黑格爾時代,人們通常把哲學史看作是各個哲學家的個人見解的羅列,看作是曆史上各種分歧意見的偶然堆積,甚至把哲學史認作是荒唐、謬誤觀點的陳列館。與此相反,黑格爾認為,全部哲學史是一有必然性、有次序的進程。按照黑格爾的觀點,哲學史乃是”思想自己發現自己的曆史”。即,哲學史是絕對理念通過人的理性、概念而認識自己的過程,換句話說,也就是人類認識真理(絕對理念)的過程。黑格爾完全撇開社會物質生活的發展去探討哲學自身的發展,把哲學史看作是純粹精神的發展過程,顯然,這是唯心主義的哲學史觀。但是,在黑格爾的這個思想中也包含有一種合理的猜想:哲學史就是整個認識的曆史。

和他的真理觀一樣,黑格爾也把哲學史看作是一個由抽象到具體、由貧乏到豐富的過程。在他看來,在哲學史上最初出現的哲學係統,其內容總是比較抽象、比較貧乏的。後起的哲學係統一方麵是對它以前的哲學係統的否定,同時也是對以往哲學思想的繼承和提高,包括了以前一切哲學係統的根本原則,因此,在內容上必定更為具體、更為豐富。黑格爾指出:

那在時間上最晚出的哲學體係,乃是此前一切體係的成果,因而必定包括前此各體係的原則在內;所以一個真正名副其實的哲學體係,必定是最淵博、最豐富和最具體的哲學體係。

在哲學史的研究中,黑格爾還提出了曆史的東西和邏輯的東西統一的原則。在他看來,這是因為哲學發展的過程和邏輯理念的推演過程都是同一個”絕對理念”的自身發展過程,因此,兩者必然是同一的。曆史上最初的哲學係統巴門尼德的存在論相應於邏輯學的開端範疇”存在”,赫拉克裏特的哲學原則相應於邏輯學中的”變易”範疇,斯賓諾莎的哲學相應於邏輯學中的”實體”範疇,如此等等。不過,黑格爾也指出,曆史的東西和邏輯的東西仍然是有區別的,不可能在次序上完全一致。撇開它的唯心主義形式,黑格爾提出的邏輯的東西和曆史的東西統一的原則,實質上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

在黑格爾看來,絕對理念從邏輯學出發,經過了自然哲學,達到精神哲學,並最後在哲學中回到了家,自己認識了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對方原來不過是自己,實現了思維與存在的絕對同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