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文藝複興(1/3)

文藝複興涵括歐洲由野蠻的黑暗時代演進到一個在各個領域都有新發展的時代,而這些領域的成就均超越了古文明。

概況

文藝複興一詞意指重生或複活,它是一個朦朧的概念,沒有清楚的開始或結束日期,但通常可以涵括歐洲由野蠻的黑暗時代演進到一個在各個領域都有新發展的時代,而這些領域的成就均超越了偉大的古文明。普遍認為文藝複興發端於14世紀的意大利(文藝複興一詞就源於意大利語 Rinascimento,意為再生或複興),15世紀後期起,擴展到西歐各國,16世紀達到鼎盛。1550年,瓦薩裏在其《藝苑名人傳》中,正式使用它作為新文化的名稱。此詞經法語轉寫為Renaissance,17世紀後為歐洲各國通用。19世紀,西方史學界進一步把它作為14至16世紀西歐文化的總稱。西方史學界曾認為它是古希臘羅馬文化藝術的複興。而本文中,文藝複興是指13世紀末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曆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當時,西歐的中世紀是個特別“黑暗的社會”,基督教教會成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等級製度,把上帝當做絕對的權威,一切都要遵循基督教的《聖經》,否則就要對其進行製裁,甚至處以死刑。在教會的管製下,中世紀的文學藝術死氣沉沉,科學技術也沒什麽進展。黑死病在歐洲的蔓延,也加劇了人們心中的恐慌,使得人們開始懷疑 宗教神學的絕對權威。

中世紀的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在多種條件的促生下,於歐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商品經濟是通過市場來運轉的,而市場上擇優選購、討價還價、成交簽約,都是斟酌思量之後的自願行為,這就是自由的體現,當然要想有這些自由還要有生產資料所有製的自由,而所有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此時意大利呼喚人的自由,陳腐的歐洲需要一場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運動。

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也為這場思想運動的興起提供了可能。城市經濟的繁榮,使事業成功財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銀行家等更加相信個人的價值和力量,更加充滿創新進取、冒險求勝的精神,多才多藝、高雅博學之士受到人們的普遍尊重。這為文藝複興的發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質基礎和適宜的社會環境。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學藝術的成就很高,人們也可以自由地發表各種學術思想,這和黑暗的中世紀是個鮮明的對比。14世紀末,由於信仰***教的奧斯曼帝國的入侵,東羅馬(拜占廷)的許多學者,帶著大批的古希臘和羅馬的藝術珍品和文學、曆史、哲學等書籍,紛紛逃往西歐避難。(亦有一說是十字軍3次東征(盡管第三次半途而廢)帶回來的紀念品,他們在路上發現了這些書,就搬了回來藏在教堂的地下室,後被人發現,驚歎古羅馬的藝術,文學等,就開始極力傳播,意圖達到古羅馬那時的成就)一些東羅馬的學者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辦了一所叫”希臘學院”的學校,講授希臘輝煌的曆史文明和文化等。這種輝煌的成績與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人們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於是,許多西歐的學者要求恢複古希臘和羅馬的文化和藝術。這種要求就像春風,慢慢吹遍整個西歐。文藝複興運動由此興起。

社會背景

14世紀時,隨著工場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關係已在歐洲封建製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據已引起普遍不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歐洲各國大眾表現了要求民族統一的強烈願望。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新興資產階級認為中世紀文化是一種倒退,而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達的典範,他們力圖複興古典文化——而所謂的”複興”其實是一次對知識和精神的空前解放與創造。表麵上是要恢複古羅馬的進步思想,實際上是新興資產階級在精神上的創新。

當時的意大利處於城邦林立的狀態,各城市都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國家,即城邦,14世紀後各城市逐漸從共和製走向獨裁。獨裁者耽於享樂,信奉新柏拉圖主義,希望擺脫宗教禁欲主義的束縛,大力保護藝術家對世俗生活的描繪。與此同時聖方濟各會的宗教激進主義力圖屏棄正統宗教的經院哲學,歌頌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價值。羅馬教廷也在走向腐敗,曆屆教皇的享樂規模比世俗獨裁者還要厲害,他們也在保護藝術家,允許藝術偏離正統的宗教教條。哲學、科學都在逐漸地朝著比較寬鬆的氣氛中發展,也醞釀著宗教改革的前奏。

曆史作用

文藝複興的實質:”文藝複興”一詞的原意是指”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再生”。但是,當時西歐各國新興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運動包括一係列重大的曆史事件,其中主要的是:”人文主義”的興起,藝術風格的更新,空想社會主義的出現,近代自然科學的開始發展,印刷術的應用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等等。這一係列的重大事件,與其說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說是”近代文化的開端”;與其說是”複興”,不如說是”創新”。”文藝複興”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標誌著一個偉大的轉折。它是新文化,是當時社會的新政治、新經濟要求的反映,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思想和文化領域裏的反封建鬥爭。簡單來說,文藝複興的實質就是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

文藝複興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起源於14世紀下半葉的意大利,其後遍及西歐整個地區。人文主義者以”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他們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無所不有”的口號。他們非常不滿教會對精神世界的控製,他們要求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他們歌頌人的智慧和力量,讚美人性的完美與崇高,反對宗教的專橫統治和封建等級製度,主張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要求現世幸福和人間歡樂,提倡科學文化知識。所以,人文主義的理念,其重點是”人”,是”人”的本能的發揮,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動力。

文藝複興的曆史作用:恩格斯曾高度評價”文藝複興”在曆史上的進步作用。他寫道:”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曆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麵,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麵的巨人的時代。”

首先,是人的發現。在中世紀,理想的人應該是自卑、消極、無所作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義不足稱道。文藝複興發現了人和人的偉大,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創造力,提出人要獲得解放,個性應該自由。(1)重視人的價值,要求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及創造性潛力,反對消極的無所作為的人生態度,提倡積極冒險精神。(2)重視現世生活,藐視關於來世或天堂的虛無飄渺的神話,因而追求物質幸福及肉欲上的滿足,反對宗教禁欲主義。在文學藝術上要求表達人的感情,反對虛偽和矯揉造作。如: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談》。(3)重視科學實驗,反對先驗論;強調運用人的理智,反對盲從;要求發展個性,反對禁錮人性;在道德觀念上要求放縱,反對自我克製;提倡”公民道德”,認為事業成功及發家致富是道德行為。(4)提倡樂觀主義的人生態度。這些不可抑製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為創造現世的幸福而奮鬥的樂觀進取精神,把人們從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資產階級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創造近代資本主義世界的。

其次,文藝複興打破了宗教神秘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麵,有力地推動和影響了宗教改革運動,並為這個運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藝複興提倡重視現世生活,反對權威,在當代人中間喚起了對天主教會及神學的懷疑和反感。文藝複興中的人文主義者通過文學、藝術等形式諷刺、揭露天主教會的腐敗和醜惡。

第三,文藝複興打破了以神學為核心的經院哲學統一的局麵,為以後的思想解放進步掃清了道路,使各種世俗哲學興起。其中有英國的經驗論唯物主義(培根)。它也推動了政治學說的發展,馬基雅維利為後來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霍布斯、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發展起”自然權利”、 “社會契約”、”人民主權”以及”三權分立”等理論。

第四,否定了封建特權。在中世紀,封建特權是天經地義,門第觀念根深蒂固。文藝複興則使這些東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喪失了過去的重量。人的高貴被賦予新的內涵。彼特拉克說:”真正的貴族並非天生,而是自為的。”在當時意大利的社會生活中,才幹、手段和金錢代替了出身門第,成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會高層的階梯。

第五,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藝複興恢複了理性、尊嚴和思索的價值。雖然文藝複興在哲學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毀了僵化死板的經院哲學體係,提倡科學方法和科學實驗,提出”知識就是力量”,開創了探索人和現實世界的新風氣。人們堅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頭腦,相信實驗和經驗才是可靠的知識來源。這種求實態度、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為17到19世紀的自然科學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六,文藝複興時期創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藝術品及文學傑作,成為人類藝術寶庫中無價的瑰寶。中世紀,聖經傳說充斥藝壇,窒息了藝術的生命。文藝複興則不但把聖母變成人間婦女(拉斐爾),把圖像化為對人體的歌頌,而且開始了日常生活和現實人的直接描寫。解剖、透視等科學也第一次結合於藝術。西歐近代現實主義藝術從此發端。

這場廣泛持久的思想文化運動,在意識形態領域中,衝破了封建專製和宗教神學思想對人的束縛,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貢獻

中古時代的許多成就為這個象征重生的的時代作出貢獻。其中一項是恢複對學問的興趣。牛津大學的第一所學院成立於1264年。到了1400年間,歐洲境內便有超過五十所大學。原由阿拉伯人保存的古文獻被翻譯成拉丁文,透過這些古老文獻,教育和辯論的風氣得以助長。歐洲人在聖地、西西裏和西班牙等地均與阿拉伯人有所接觸,並藉此重新發現許多寶藏,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裏德的著作即為一例,一直到十九世紀都是歐洲人的標準數學教材。阿拉伯人也傳播了新的數字體係、小數點的觀念和零的觀念,而這些觀念都是在印度發展出來的。到了1450年左右,學問的傳播速度更隨著印刷機的發明而加快腳步。

第二個重要貢獻是生活水準的提升,尤其在意大利的大型商業城市。十字軍東征令歐洲人眼界大開,得以一窺東方的財富,尤其是絲綢、香料和棉。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斯和其他城市的商人,都爭相取得歐洲與東地中海之間的貿易。這些商人從商業活動中累積了多餘的財富後,便開始以藝術來美化自己的家鄉和城市。雕刻品、繪畫、建築、音樂、詩歌和文學找到新的表達方式展現有趣的主題,超脫了從中古時代起就一直占有主導地位的宗教題材。它們普遍描繪日常生活、騎士故事和冒險情節,歐洲的文化因而變得更有人性,宗教的成分也隨之減少。

技術的發展亦得到更新,更有效的商品與服務應運而生。製造、農耕、貿易和 達.芬奇的人體比例,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航海技術都得到改進與發展,大幅超越古代的成就。對利潤的欲求鼓勵了創造和探索。隨著衰退中的貴族不斷消失,中產階級的商人和工匠開始爭取能與他們經濟力量相等的政治權力。

到了1500年代,歐洲國家已經在許多重要科技上領先世界。歐洲人透過對世界的探索、尋找貿易路線、新教徒的宗教改革和歐洲本身不斷的政治競爭等釋放活力,也讓這個區域在幾個世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對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

1。資本的原始積累:文藝複興運動作為一場弘揚新興資產階級文化的思想解放運動,在傳播過程中為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也同時為早期的資產階級積累了原始財富。文藝複興運動首發於意大利,後經傳播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現了著名的城市如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以及尼德蘭等一係列新型城市,資本主義工商業開始茁壯發展,資本也開始源源湧入新興資產階級的囊中,為同時進行的新航路開辟,宗教改革以及今後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提供了必要條件。

2。人性的探索及發現:文藝複興運動使正處在傳統的封建神學的束縛中慢慢解放,人們開始從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價值,作為人,這一個新的具體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時代。文藝複興運動充分的肯定了人的價值,重視人性,成為人們衝破中世紀的層層紗幕的有力號召。文藝複興運動對當時的政治,科學,經濟,哲學,神學世界觀都產生了極大影響。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裏一場革命風暴,也被稱為”出現巨人的時代”。

3。消極影響:文藝複興運動在傳播過程中因為過分強調

人的價值,在傳播後期造成個人私欲膨脹,物質享受和奢靡泛濫,有一係列的負麵影響。

文藝複興是歐洲曆史上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也是歐洲曆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思想和文化解放運動,它對歐洲社會的發展、文化的進步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在談到歐洲文藝複興運動的起因時,總是將之單純地看成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原因。當然,我們承認政治經濟原因,特別是經濟原因,在人類曆史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我們還要看到,除了政治經濟的原因以外,思想文化運動的產生,一定會有著非常重要的或者是更加直接的思想文化上的原因。隻有搞清思想文化上的原因,我們才能夠真正把握文藝複興運動的性質及其在文學發展上的貢獻。

大憲章

英國是沒有成文憲法的國家。他們的憲法是由一係列的文件和法案組成,其中具有奠基意義的一份,就是在1215年6月15日,由英國國王與貴族們簽訂的《大憲章》。這張書寫在羊皮紙卷上的文件在曆史上第一次限製了封建君主的權力,日後成為了英國君主立憲製的法律基石。後人也稱其為《自由大憲章》或《1215大憲章》。

曆史

諾曼人於1066年開始入侵英格蘭,在諾曼人成為英國的國王後,於十一及十二世紀逐漸強大。他們建立的集權政府,加上本地盎格魯—撒克遜人原來的統治方法,還有盎格魯人和諾曼人在諾曼第所擁有的土地,使英國國王在1199年成為歐洲最有權力國王。當英王約翰在十三世紀初即位之後,一連串的事件卻令英格蘭的封建貴族起來反抗他,並要求限製絕對的王權。當時英王約翰受到的壓力來自三個方麵:首先是他奪得王位的手法遭人非議,前任英王獅心王理查一世(Richard)在1199年死後,出現兩名繼承人。約翰將他的對手,亦即他的侄子不列顛尼亞瑟囚禁,之後亞瑟便失去音訊。很多人認為約翰是將他的親人暗殺以取得王位;第二當時法國國王占領了英國在諾曼第大部份的土地。英國的貴族要求國王取回失去的領土,約翰即在1214年發動對法國作戰,卻遭逢大敗。此外,約翰與教皇就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出現爭執,於是教庭向英格蘭施以絕罰,約翰被迫於1213年向教皇屈服。

1215年6月10日,英格蘭的封建貴族在倫敦聚集,挾持英格蘭國王約翰。約翰被迫讚成貴族提出的“男爵法案”(Articles of the Barons)。同年6月15日,約翰在蘭尼美德(RunnyMede)為法案蓋上皇室的蓋章。而貴族則在6月19日重申對約翰效忠。最後皇室秘書將國王與貴族間的協議正式登錄,即成為最初的大憲章,並將副本抄送至各地,由指定的皇室官員及主教保存。

1215年的大憲章中最為重要的條文是第六十一條,即所謂“安全法”。根據該條的規定,由二十五名貴族組成的委員會有權隨時召開會議,具有否決國王命令的權力;並且可以使用武力,占據國王的城堡和財產。這種權力是出自中古時期的一種法律程序,但加之於國王卻是史無前例。

英王約翰自始即無接受大憲章約束的誠意,他是在武力之下才被迫在文件上簽署,特別是第六十一條幾乎褫奪了國王所有的權力。就在貴族離開倫敦各自返回封地之後,約翰立即宣布廢棄大憲章,教皇英諾森三世亦訓斥大憲章為“以武力及恐懼,強加於國王的無恥條款”,教皇否定了任何貴族對權力的要求,稱這樣做破壞了國王的尊嚴。隨後英國即陷入內戰。

約翰在1216年10月18日,當內戰正酣時病死,九歲的亨利三世即位,皇室人員希望年幼的新王會為貴族所接受。新王即位後,戰事終結。10月12日,皇室大臣以亨利的名義再發出大憲章,但當中部分條款,包括第六十一條都被刪去。之後於1217年和1225年,亨利三世都曾再次發布大憲章。1225年的一次由十八歲的亨利親自發出,並刪除至隻有三十七條。

亨利三世統治五十六年後,在1272年逝世。他逝世時,大憲章已成為既定的英國法律,日後的國王亦難以像約翰一樣將它完全推翻。亨利三世的兒子,愛德華一世在1297年10月12日發布最後一次修訂的大憲章,作為“肯定法案”的一部分。

1215年的大憲章

1215年的大憲章確立了一些英國平民享有的政治權利與自由,亦保障了教會不受國王的控製。同時它亦改革了法律和司法,和限製了國王及皇室官員的行為。憲章內大部分的內容是從亨利一世時所頒布的自由憲章(Charter of Liberties)抄寫過來。自由憲章是亨利一世1100年加冕時頒布,它限製了國王對如何對待教會及貴族,基本上給予了教會及貴族一定的權利。

最初的大憲章有六十三條條款,當中大部分是針對十三世紀當時的狀況而訂,例如限製皇室狩獵範圍等等。而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第三十九條,由它衍生了人身保護的概念:除非經過由普通法官進行的法律審判,或是根據法律行事;否則任何自由的人,不應被拘留或囚禁、或被奪去財產、被放逐或被殺害。根據這個條文的規定,國王若要審判任何一個人,隻能依據法律;而不能以他的私人喜好來進行。王權因而受到了限製,開始了邁向君主立憲的第一步。

影響

雖然第一次發布的大憲章隻維持了數星期,但是約翰死後的多次重新發布,使它成為了永久的法律;大憲章亦成為了日後英國憲法的基石。之後亨利三世及他的繼承人曾多次避開破壞大憲章的規定,然事實上中世紀英國皇室的皇權在大憲章之下,仍然是有增無減。不過,中世紀時期的英國國王亦曾三十次重新發布大憲章,證明國王始終不能忽視它的存在,至少大憲章的存在成功確立了一項國王亦必須遵從的原則: 君主受到法律的限製。

到了十七世紀,隨著國王與國會之間爭執的增加,大憲章的作用亦變得更為重要。根據憲章的內容多次修訂而成的法律,保障更多的權利和涵蓋更多的人民,最後演化成現代的君主立憲。雖然隻有開始的數句、中間三條條文以及結束語仍然有效,其餘三十四條都已被廢除,1297年發布的大憲章至今仍是英國法律的一部分。今天,大憲章的實際法律效用已很微小,隻在司法過程中偶爾被控辯雙方和法官引用。但不少日後編成的政府憲法,包括美國憲法,都是起源自大憲章。以前每次英王發布大憲章,都會抄送多份到各地,這些抄本部分被帶到北美殖民地,保存至今。

1215年約翰簽署的第一份大憲章並未被保存下來,隻有四份同時期的抄本現仍分別存放在英國的國家圖書館、林肯大教堂和薩士巴利大教堂,另外還有13份1297年以前的大憲章現也仍被保存。1952年,澳洲政府以12,500英鎊購得一份1297年的大憲章,放在首都坎培拉的國會展覽,美國富商佩裏(Ross Perot)亦於1984年購得一份1297年的大憲章,現放在首都華盛頓國家資料館,與獨立宣言及美國憲法一同展出。《大憲章》在原則上和實質上一包含了後來發展起來的議會所具有的征稅權,對王國政務放入國民參與權,監督權等因素,以及“國民自由”的觀念。後來,隨著曆史的發展,“國民”的包容度再不斷地擴大,但上述隱含的幾種權利則逐漸被製度化了。第一,《大憲章》中非經“大委員會”的同意不得征稅的條款,成了後人“無代表權不納稅”這一原則的基礎。第二,征稅要得到本王國一致的同意,就隱含了“國民”有被谘詢的權利。第三,即便從當時的角度上看,《大憲章》也使貴族之外的一些社會等級也分享到了利益。這些都為半個世紀後平民代表進入議會奠定了基礎,也為近代公民意識和公民法權觀念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大憲章內容

受命於天的英格蘭國王兼領愛爾蘭宗主,諾曼第與阿奎丹公爵、安茹伯爵約翰,謹向大主教,主教,住持,伯爵,男爵,法官,森林宮,執行吏,典獄官,差人,及其管家吏與忠頗的人民致候。由於可敬的神父們,坎特伯裏大主教,英格蘭大主教兼聖羅馬教會紅衣主教斯提芬;杜伯林大主教亨利 ……暨培姆布盧克大司儀伯爵威廉;索斯伯利伯爵威廉……等貴族,及其他忠順臣民諫議,使餘等知道,為了餘等自身以及餘等之先人與後代靈魂的安全,同時也為了聖教會的昌盛和王國的興隆,上帝的意旨使餘等承認下列諸端,並昭告全國:

(1) 首先,餘等及餘等之後嗣堅決應許上帝,根據本憲章,英國教會當享有自由,其權利將不受幹擾,其自由將不受侵犯。關於英格蘭教會所視為最重要與最必需之自由選舉,在餘等與諸男爵發生不睦之前曾自動地或按照己意用特許狀所頒賜者,一一同時經餘等請得教王英諾森三世所同意者一一餘等及餘等之世代子孫當永以善意遵守。此外,餘等及餘等之子孫後代,同時亦以下麵附列之各項自由給予餘等王國內一切自由人民,並允許嚴行遵守,永矢勿渝。

(2) 任何伯爵或男爵,或因軍役而自餘等直接領有采地之人身故時,如有已達成年之繼承者,於按照舊時數額繳納承繼稅後,即可享有其遺產。計伯爵繼承人於繳納一百鎊後,即可享受伯爵全部遺產;另爵繼承人於繳納一百鎊後,即可事受男爵全部遺產;武士繼承人於最多繳納一百先令後,即可享受全部武士封地。其他均應按照采地舊有習慣,應少交者須少交。

(3)上述諸人之繼承人如未達成年,須受監護者,應於成年後以其遺產交付之,不得收取任何繼承稅或產業轉移稅。

(4) 凡經管前款所述未達成年之繼承人之土地者,除自該項土地上收取適當數量之產品,及按照習慣應行征取之賦稅與力役外,不得多有需索以免耗費人力與物力。如餘等以該項土地之監護權委托執行吏或其他人等,侮對其收益向餘等負責,而其人使所保管之財產遭受浪費與損毀時,餘等將處此人以罰金,並將該項土地轉交該采地中合法與端正之人士二人,傅對該項收益能向餘等或餘等所指定之人負責。如餘等將該項土地之監護權賜予或售予任何人,而其人使土地遭受浪費與損毀時,即須喪失監護權,並將此項土地交由該采地中之合法與端正人士二人,按照前述條件向餘等負責。

(5)此外,監護人在經管土地期間,應自該項土地之收益中撥出專款為房屋、園地、魚塘、沼、磨坊及其他附屬物修繕費用,停能井井有繼承人達成年時,即應按照耕耘時之需要,就該土地收益所許可之範圍內置備犁、鋤與其他農附於其全部土地內歸還之。

(6) 繼承人得在不貶抑其身份之條件下結婚,但在訂婚前應向其本人之血屬親族通告。

(7) 寡婦於其夫身故後,應不受任何留難而即獲得其嫁資與遺產。寡婦之嫁盔、嫁資、及其得之遺產與其逝世前為二人共同保有之物品,俱付任何代價。〔自願改嫁〕之寡婦得於其夫身故居留夫宅四十日,在此期間其嫁查應交還之。

(8) 寡婦之自願孀居者,不得強迫其改嫁,寡婦本人,如執有餘等之土地時,應提供保證,得餘等同意前不改嫁。執有其他領主之土地者,應獲得其他領主同意。

(9) 凡債務人之動產足以抵償其債務時,無論餘等或餘等之執行吏,均不得強取收入以抵償債務。如負債人之財產足以抵償其債務,即不得使該項債務之擔保人受扣押動產之處分。但如債務人不能償還債務,或無力償還債務時,擔保人應即負責清償。擔保人如願意時,可扣押債務人之土地與收入,直至後者償還其前所代償之債務時為止。惟該債務人能證明其所清償已超過保人擔保之額者,不在此限。

(10) 任何向猶太人借債者,不論其數額多少,如在未清償前身故,此項債款在負責清償之繼承人未達成年之前不得負有利息,如此項債務落入餘等之手,則餘等除契據上載明之動產以外,不得收取任何其他物品。

(11) 欠付猶太人債務者亡故時,其妻仍應獲得其嫁資,不負償債之責。亡故者如有未成年之子女時,應按亡者遺產之性質,留備彼等之教養費,剩餘數額,除扣還領主應得之報效外始可作為清償債務之用。關於猶太人以外之債務,同樣依此規定處理。

(12) 除下列三項稅金外,設無全國公意許可,將不征收任何免役稅與貢金。即贖回餘等身體時之贖金〔指被俘時〕。策封餘等之長子為武士時之費用。餘等之長女出嫁時之費用一一但以一次為限。且為此三項目的征收之貢金亦務求適當。關於倫敦城之貢金,按同樣規定辦理。

(13) 倫敦城,無論水上或陸上,俱應享有其舊有之自由與自由習慣。其他城市、州、市鎮、港口,餘等亦承認或賜予彼等以保有自由與自由習慣之權。

(14) 凡在上述征收範圍之外,餘等如欲征收貢金與免役稅,應用加蓋印信之詔書致送各大主教、住持、伯爵與男爵指明時間與地點召集會議,以期獲得全國公意。此項詔書之送達,至少應在開會以前四十日。此外,餘等仍應通過執行吏與管家吏普遍召集凡直接領有餘等之土地者。召集之緣由應於詔書內載明。召集之後,前項事件應在指定日期依出席者之公意進行,不以缺席人數阻延之。

(15) 自此以往,除為贖還其本人之身體,策封其長子為武士,與一度出嫁其長子以外,

餘等不得準許任何人向其自由人征取貢金。而為上述目的所征收之貢金數額亦務求合乎情理。

(16)不得強迫執有武士采地,或其他自由保有地之人,服額外之役。

(17) 一般訴訟應在一定地方審間,無需追隨國王法庭請求處理。

(18) 凡關於強占土地,收回遺產及最後控訴等案件,應不在該案件所發生之州以外之地區審理。其方法如下:由餘等自己,或餘等不在國內時,由餘等之大法官,指定法官二人,每年四次分赴各州郡,會同該州郡所推選之武士四人,在指定之日期,於該州郡法庭所在地審理之。

(19)州郡法庭開庭之日,如上述案件未能審理,則應就當日出庭之武士與自由錮農中酌留適當人數,停能按照事件性質之輕重作出合宜裁決。

(20) 自由人犯輕罪者,應按犯罪之程度科以罰金;重罪者應按其犯罪之大小沒收其土地,與居室以外之財產於商人適用同樣規定,但不得沒收其貨物。凡餘等所轄之農奴犯罪時,亦應同樣科以罰金,但不得沒收其農具。上述罰金,須憑鄰居正直之:人宣誓證明,始得科罰。

(21)伯爵與男爵,非經其同級貴族陪審,並按照罪行程度外不得科以罰金。

(22)教士犯罪時,僅能按照處罰上述諸人之方法,就其在俗之財產科以罰金;得按照其教士采地之收益為標準科處罰金。(23) 不得強迫任何市鎮與個人修造渡河橋梁,惟向未負有修橋之責者不在此限。(24) 餘等之執行吏,巡察吏,檢驗吏與管家等,均不得受理向餘等提出之訴訟。(25) 一切州郡,百人村,小鎮市,小區——餘等自己之湯沐邑在外——均應按照舊章征收賦稅,不得有任何增加。

(26) 凡領受餘等之采地者亡故時,執有餘等向該亡故者索欠之特許證狀之執行吏或管家吏應即依公正人士數人之意見,按照債務數額,將該亡故者之動產加以登記與扣押,使在償清餘等債務之前不得移動。償清後之剩餘,應即交由死者之遺囑執行人處理。如死者不欠餘等之債,則除為其妻子酌留相當部分外,其餘一切動產概依亡者所指定之用途處理。

(27) 任何未立遺囑之自由人亡故時,其所遺動產應依教會之意見,經由其戚友之手分配之,但償還死者債務之部分應予留出。

(28) 餘等之巡察吏或管家吏,除立即支付價款外,不得自任何人之處擅取穀物或其他動產,但依出售者之意誌允予延期付款者不在此限。

(29) 武士如願親自執行守衛勤務,或因正當理由不能親自執行,而委托合適之人代為執行時,巡察吏即不得向之強索財物。武士被率領或被派遣出征時,應在軍役期內免除其守衛勤務。

(30)任何執行吏或管家吏,不得擅取自由人之車與馬作為運輸之用,但依照該自由人之意誌為之者,不在此限。

(31) 無論餘等或餘等之管家吏俱不得強取他人木材,以供建築城堡或其他私用,但依木材所有人之意誌為之者不在此限。

(32) 餘等留用重罪既決犯之土地不得超過一年零一日,逾期後即應交還該項土地之原有領主。

(33) 自此以後,除海岸線以外,其他在泰晤士河、美得威河及全英格蘭各地一切河流上所設之堪壩與魚梁概須拆除。

(34) 自此以後,不得再行頒布強製轉移土地爭執案件至國王法庭審訊之敖令,以免自由人喪失其司法權。

(35) 全國應有統一之度、量、衡。酒類,烈性麥酒與穀物之量器,以倫敦誇爾為標準;染色布,土布,鎖子甲布之寬度應以織邊下之兩碼為標準;其他衡器亦如量器之規定。

(36) 自此以後發給檢驗狀( 驗屍或驗傷)時不得索取或給予任何陋規,請求發給時,亦不得拒絕。

(37) 任何人以貨幣租地法,勞役租地法,或特許享有法保有餘等之土地,但同時亦保有其他領主之兵役采地者,餘等即不得借口上述諸關係強迫取得其繼承人〔未成年者〕及其所保有他人土地之監護權。除該項貨幣租地、勞役租地與特許享有租地負有軍役義務外,餘等皆不得主張其監護權。任何人以獻納刀、劍、弓、箭電等而得為餘等之小軍曹者,餘等亦不得對其繼承大及其所保有之他人土地主。

(38) 自此以後,凡不能提供忠實可靠之證人與證物時,管家吏不得單憑己意使任何人經受神判法〔水火法〕。

(39) 任何自由人,如未經其同級貴族之依法裁判,或經國法判,皆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保護權,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損害。

(40) 餘等不得向任何人出售,拒絕,或延擱其應享之權利與公正裁判。

(41) 除戰時與餘等敵對之國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舊時之公正習慣,皆可免除苛捐雜稅,安全經由水道與旱道,出入英格蘭,或在英格蘭全境逗留或耽擱以經營商業。戰時,敵國商人在我國者,在餘等或餘等之大法官獲知我國商人在敵國所受之待遇前,應先行扣留,但不得損害彼等之身體與貨物。如我國商人之在敵國者安全無恙。敵國商人在我國者亦將安全無恙。

(42) 自此以後,任何對餘等效忠之人民,除在戰時為國家與公共幸福得暫加限製外,皆可由水道或旱道安全出國或入國。但監犯與被損奪法律保護權之人為例外。關於敵國人民與商人,依前述方法處理。

(43) 領有歸屬土地——諸如自窩林福德,諾定昂,波羅因.蘭開斯忒諸勳爵領有者,或其他歸屬於餘等之男爵領地——之附庸亡故時,其繼承人不另繳繼承稅。餘等亦不得令其提供較男爵生前更多之役務,一切應依該采地在男爵手中時為標準。

(44)自此以後,不得以普通傳票召喚森林區以外之居民赴森林區法庭審訊。但為森林區案件之被告人,或為森林區案件被告之保人者,不在此限。

(45) 除熟習本國法律而又誌願遵守者外,餘等將不任命任何人為法官,巡察吏,執行吏或管家吏。

(46) 一切自英國曆朝國王獲得特許狀創立寺院或握有寺產保管權之男爵〔貴族,應悉仍舊例,在該項寺院無人主持時,負保管之責。

(47) 凡在餘等即位後所劃出之森林區,及建為防禦工事之河岸,皆應立即撤除。

(48) 有關每一州郡之森林,園固,森林官,園固守護人,管家吏及其仆役,河岸及其守護人等之一切陋規惡習,應由各該州郡推選武士十二人,於宣誓後立即馳赴各地詳加調查,並於調查後四十日內予以全部徹底草除,務使永不再起,調查情形應先奏知餘等,若餘等不在國內時則先稟知大法官。

(49)凡英國臣民為表示和好和忠忱所交予餘等之人質或其他擔保品,概須立即退還。

(50)餘等應解除執拉爾之戚及下列諸人( 名略 )及隨從彼等來英任執行吏者之職務,並使彼等自此以後,不再在英國擔任此項職務。

(51) 君臣複歸於好後,餘等應將攜帶馬匹與武器來英格蘭並危害英國之外國士兵,弩手,仆役及傭兵等立即遣送出境。

(52) 任何人凡未經其同級貴族之合法裁決而被餘等奪去其土地,城堡,自由或合法權利者,餘等應立即歸還之。倘有關於此項事件之任何爭執發生,應依後列負責保障和平之男爵二十五人之意見裁決之。其有在餘等之父亨利王或餘等之兄理查王時代,未經其同級貴族之合法判決而被奪去之上述各項,現為餘等所有,或為他人所有而應由餘等負責者,當按照參加十字軍者獲得展緩債務權利之一般規定辦理。但當餘等參渴聖地歸來後,或因故中止餘等之東征時,餘等應即公平處理之。惟在餘等誓師東征前正在進行訴訟,或由餘等之敖令正在審理中者,不也比限。

(53) 關於下列事件亦應依照前條規定處理或展緩處理之:①餘等之父亨利王,兄理查王時代所劃出之森林,何者應撤除,何者應保留。②餘等在他人采地中之監護權(此項監護權係因某人曾自餘等領受軍役采地,因而使餘等享有者)③餘等在他人采地中所建立之寺院(該采地之領主聲稱有管轄權者)。當餘等參渴聖地歸來後,或因故中止餘等之東征時,餘等應立即對上述諸項予以公正處理征時,餘等應立即對上述諸項予以公正處理。

(54) 凡婦女指控之殺人案件,如死者並非其夫,即不得逮捕或監禁任何人。

(55) 凡餘等所科之一切不正當與不合法之罰金與處罰,須一概免除或糾正之,或依照後列保障和平之男爵二十五人之意見,或大多數男爵連同前述之坎特伯裏大主教斯提芬,及其所願與共同商討此事件者之意見處理之。遇大教主不能出席時,事件應照常進行。但如上述二十五個男爵中有一個或數人與同一事件有關(“大憲章重訂譯本”作“為同一事件之原告”),則虛於處理此一事件時回避,而代之以其餘男爵中所進選之人。

(56) 如餘等曾在英格蘭或威爾斯,未依其同級貴族之合法裁判,而奪去任何威爾斯貴族之土地,自由或其他物品,應立即歸還之。遇有關於此類事件之爭執發生時,應交由“邊區”貴族處理,凡屬英格蘭人之產業,按照英格蘭法律辦理;威爾斯人產業,按照威爾斯法律辦理;邊區產業則依邊區法律辦理。威爾斯人對餘等及餘等之人民應同樣行之。

(57) 至關於威爾斯人在餘等之父亨利,或餘等之兄理查時代未經其同級貴族之合法判決而被奪去之物,現在餘等手中,或雖不在餘等手中而應由餘等負責者,餘等將按照參加十字軍者可展緩債務之一般規定處理。但當餘等參渴聖地歸來後,或因故中止餘等之東征時,餘等應即予以公平處理。惟在餘等誓師東征前正在進行訴訟,或由餘等之教令正在審理中者,不在此限。

(58)餘等應立即歸還劉埃霖之子及威爾斯人一切人質以及作為和平擔保之一切信物與契據。

(59) 關於蘇格蘭王亞曆山大,餘等將歸還其姊妹,質物,自由與合法權利,一如餘等對英格蘭諸男爵之所為,但屬於其父威廉王敬令中所載,而為餘等所保有者,不在此限。此一切當依照在英國宮延中之蘇格蘭貴族之意見處理。

(60) 餘等在上述敖令中所公布之一切習慣與自由,就屬於餘等之範圍而言,應為全國臣民,無論僧俗,一律遵守;就屬於諸男爵〔一切貴族〕之範圍而言,應為彼等之附庸共同遵守。

(61) 餘等之所以作前述諸讓步,在欲歸榮於上帝致國家於富強,但尤在泯除餘等與諸男爵間之意見,使彼等永享太平之福,因此,餘等願再以下列保證賜予之諸男爵得任意從國中推選男爵二十五人,此二十五人應盡力遵守,維護,同時亦使其餘人等共同遵守餘等所頒賜彼等,並以本憲章所賜予之和平與特權。其方法如下:如餘等或餘等之法官,管家吏或任何其他臣仆,在任何方麵幹犯任何人之權利,或破壞任何和平條款而為上述二十五男爵中之四人發覺時,此四人可即至餘等之前——如餘等不在國內時,則至餘等之法官前,一一指出餘等之錯誤,要求餘等立即設法改正。自錯誤指出之四十日內,如餘等,或餘等不在國內時,餘等之法官不願改正此項錯誤,則該四人應將此事取決於其餘男爵,則此二十五男爵即可聯合全國人民,共同使用其權力,以一切方法向餘等施以抑製與壓力,諸如奪取餘等之城堡、土地與財產等等,務使此項錯誤終能依照彼等之意見改正而後已。但對餘等及餘等之王後與子女之人身不得加以侵犯,錯誤一經改正,彼等即應與餘等複為群臣如初。國內任何人如欲按上述方法實行,應宣誓服從前述男爵二十五人之命令,並盡其全力與彼等共同向餘等施以壓力。餘等茲特公開允許任何人皆可作上述宣誓,並允許永不阻止任何人宣誓。國內所有人民,縱其依自己之意誌,不願對該二十五男爵宣誓以共同向餘等施用壓力者,餘等亦應以命令令之宣誓。如上述二十五男爵中有任何人死亡,離國或因故不能執行上述職務時,其餘男爵應依己意自其他男爵中推選另外之人代之,其宣誓方法與上述諸人同。此外,上述二十五男爵於受托執行任務時,倘在出席討論中關於某些事件發生爭端,或有某些男爵被召請後,不願或不能出席時,則出席男爵過半數之決定,或宣布之方案,應被視為合法且具有約束力,一如二十五人全體出席所議決者同。上述二十五男爵應宣誓對前列各項竭誠遵守,並盡力使其餘之人遵守之,而餘等亦不得由自己或通過他人自任何人取得任何物品致使上列諸權利與自由廢止或削減。如有此項取得之物,應視同無效與非法,餘等自己不得加以利用,亦不得通過任何別人加以利用。

(62) 自鬥爭開始以來,餘等之僧俗臣民與餘等之間所發生之一切敵意,憤怒與仇恨,餘等已予寬恕並赦有之。

此外,自本朝第十六年複活節起,至和平重建之日止,一切僧俗人民所犯之一切罪過,餘等亦已加以寬恕並赦肴之。關於上述各項讓步與諾言,餘等茲任命坎特伯裏大主教斯提芬勳爵,杜柏林大主教亨利勳。

(63)餘等即以此敕令欣然而堅決昭告全國:英國教會應享自由,英國臣民及其子孫後代,將如前述,自餘等及餘等之後嗣在任何事件與任何時期中,永遠適當而和平,自由而安靜,充分而全然享受上述各項自由,權劑與讓與,餘等與諾男爵懼已宣誓,將以忠信與善意遵守上述各條款。上列諸人及其他多人當可為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