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零章 豪紳們的反抗

不出所料的是,減免稅賦的提議受到了程度較為激烈的反對。

但這個提議在朝堂上通過得毫無阻礙。

隻有口賦停征的問題由於牽扯麵太大而暫時被擱置,而暫時延後秋稅的提議通過得很快。

一來延後稅收有助於災區人心穩定,二來隻是延後,又不是不收,大家的接受力還是有的。

更主要的原因是,這些看似激烈的反對都集中在地方豪強中,對於朝中的影響力實在太弱。

至於地方豪強為何要反對能夠惠及到自己的減稅政策,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不過在老氏族為商君之法打散,新的土地貴族還未能真正興起成為固有階級的時候,還處於雛形中的地方豪強實在無力反抗直接來自中央的力量。

簡單來說,就是他們的手還沒能伸那麽長,達到能夠影響國家政策的地步。

或許有人會問,那為什麽位居朝堂的權貴們對於逼迫農民破產,以兼並土地沒有多少興趣呢?

權貴們難道就不是大地主了嗎?

他們當然是,而且他們是遠比地方小地主更大得多的地主。

但他們更大的利益所在,隻有兩個字:東出。

無論是出於現實的利益考量,還是家國榮譽的需求,東出,都是大昭權貴們的核心利益所在。

因為隻有東出,他們,以及族中子弟才有機會獲取更高的爵位,並且可以獲得更多、更廉價的土地,而不是在現在的一畝三分地上費神。

大昭是小家庭製度,一家能夠獲得的土地上限直接與爵位掛鉤,因此如果不能繼續獲取爵位,他們所能擁有的土地就那麽多。

大昭的爵位,嚴格規定了每一級能夠獲取的土地規模的上限。

但是要注意,這項規定隻是給了一個授權,而非直接授予足額的土地

想要獲取土地,仍然需要自己去購買。

前文就提到過,大昭的土地是允許出售購買的,如果每一級爵的土地都是國家直接授予,那哪裏還有買賣的必要。

大昭承認一定程度上的土地私有——土地的所有權全部是國家的,但作為爵位的附加土地,是可以進行對使用權的買賣的。

唯一不能夠買賣的土地是“丁田”,也就是每一個男性國民成年之後由官府直接授予,用來賺取口糧的土地。

當然,對於公乘之下的低級爵位,考慮到普通人購買力的不足,官府會以極低的價格出售國有土地。

雖然極低,但仍然不是免費,而且很少會有在關中核心區域的土地留著給新的爵位獲得者的。

一般來說,為了獲取與自己爵位對等的土地規模,普通人需要再奮鬥數年乃至十數年。

而在寸土寸金的關中之地,這一時間還要更長。

事實上,其實很多人直到死之時,都沒能獲取到與自己爵位相匹配的土地。

這也是為什麽在占領了西魏之後,許多人選擇放棄關中的土地而選擇東向,官府也鼓勵退伍士卒在西魏選擇退役田的。

政府的鼓勵是因為希望通過昭人的遷移,加強自己對新土地的掌控力,而昭人的東向欲望的來源就很樸實了。

就是因為西魏的土地開發不夠,而且因為政策的原因,相對關中要便宜很多。

雖然目前產出較關中較少,但在百裏俜以及其身後太子扶蘇的重點扶持,昭人普遍對西魏土地的未來十分看好。

相比於多山地的蜀中,西魏顯然是一個更值得投資的地方。

四個字:坐等升值。

但這樣的問題對於王家、蒙家、樗裏家,乃至孟西白等通過軍功,占據了朝堂一定話語權的大族來說並不是問題。

擁有強大經濟實力的他們所麵臨的矛盾並非是買不起足額的土地,而是土地已經到了上限。

他們此時急需的,是繼續提升爵位,來獲取更大的權限。

高層的統治階級並不需要更多的廉價土地,有了他們也沒有額度去買,底層農民更是對減稅歡迎之至。

於是夾雜在中間的新興地主豪強雖然鼓足勁反對,但在中央力量的壓製下,在朝堂上一點水花也沒能興起。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乖乖坐視“好機會”從眼前溜走的。

在朝堂上沒有獲得話語權,並不代表他們就不能想別的辦法來軟對抗了。

作為當地豪紳,為了對抗中央政策,常見的方法當然不是以拉橫幅等粗陋的法子去正麵對抗。

中央畢竟有軍隊,還有一套完整的《昭律》,敢正麵抗衡不是找死嗎?

豪紳們沒這麽笨。

他們的辦法不是自己出麵,而是忽悠底層民眾來為他們自己的利益起來反對。

具體方法自然是發布謠言。

謠言止於智者,但很可惜,以文盲居多的百姓中,很少有智者的存在。

於是各朝各代都屢見不鮮的事情在大昭也終於發生了。

百姓們不惜出賣自己的利益,也要為豪紳們出頭。當然,規模要小很多。

受到當地豪強蠱惑的民眾聽說了政府要暫時減稅,以在後麵用沉重的徭役替換之後,紛紛炸了鍋。

相比於沉重到令人脊背發寒的徭役,稅賦就顯得沒那麽可怕了。

於是在各受災縣,當大部分民眾老實接受了少府的賑災糧,等待以工代賑的時候,小部分受到蠱惑的民眾被組織起來,拒絕接受賑災糧,很是掀起了一些小風浪。

之所以說是小風浪,是因為收到蠱惑的民眾畢竟還是少數。

雖然一直把“愚民、愚民”的掛在嘴邊,但大多數百姓還是有著樸素的思維的。

一邊是賢公子,如今的賢太子所代表的,從未食言而肥的朝廷,一方是兼並了不少土地的豪紳大族。

該怎麽選,多數人還是清醒的。

但林子太大,還是很有些拎不清的少數為人所蠱惑的。

至於這些民眾之所以能夠在已經快要揭不開鍋的時候還擁有拒絕賑災糧的底氣,當然是來自於豪紳們對於糧食保障的承諾。

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豪紳們是不可能真的割自己肉的,這樣的承諾隻是畫的大餅而已。

如今花費的成本,將來都是要從他們的血肉中重新吸取的。

羊毛出在羊身上嘛。

麵對這樣的反對,扶蘇也不可能直接派軍隊強行分派。

畢竟不接受賑災又不是造反,你給我,我不要還不行嗎?

聽說過強買強賣的,但還沒聽說過強送的。

於是賑災官員們就麵臨了一個兩難的局麵。

送糧吧,人家不要;不送吧,總不能眼睜睜看著百姓餓死而無動於衷。

於是沒辦法解決此事的他們隻能將麵臨的問題層層上報,來到了扶蘇的麵前。

扶蘇多精的人,一眼就看出了拒絕賑災之後,豪紳們的算盤。

這等於就是豪紳們在利用這些被蠱惑起來的民眾的生命來做威脅了。

如果扶蘇做出讓步,賑災糧還是要政府來出,日後農民們的土地還是會被兼並掉。

如果扶蘇拒絕做出讓步,很可能會釀成饑荒的慘劇,然後豪紳們再以此大做文章,到時候受到責難的還是他扶蘇。

那麽扶蘇的應對方法是什麽呢?

具體來講,其實沒有什麽應對措施。

不要?

不要就算了,我不給了。

不與恐怖分子談判。

畢竟大昭官府的公信力在百餘年來一次又一次被證明是可信的,大多數民眾在選擇當地豪紳和政府之間,還是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於是在少府和國尉的安排下,以工代賑的進程還是順利進行了下去。

疏通航道,重新貫通直道,乃至於修繕房屋和土地,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不可能因為幾個“釘子戶”的存在就延後甚至放棄。

至於那些拒絕接受賑災糧,同時也等於放棄了中央賑災措施的民眾,扶蘇也沒有就放在那裏不管。

而是以裏為單位,將他們派兵封鎖了起來。

在最開始,豪紳們為了能夠繼續獲得底層民眾的支持,咬著牙很是支撐了一段了時間。

大家“共體時艱”,鄉民魚水一家親。

然而時間一久,這樣的假象很快就消散了。

因為,地主家也沒了餘糧了。

畢竟地震是不分誰家的田,無論身份高低,該造成的損失那是一視同仁的。

雖然地主們當然比普通農民的應對災害能力強很多,有好幾年存量的比比皆是,但要維持大量民眾的消耗,也是經不住的。

很快,糧倉見底的地主豪紳們紛紛宣布,這個災,他們賑不起了,你們還是去找政府吧。

順便幫我帶一份。

於是懷著忐忑的心情,鄉民們選出了幾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來找封鎖的軍官們請示,能不能重新接受賑災糧。

軍官們畢竟都是人民的子弟兵(大霧),還是很有禮貌地表示,鄉親們的請求,他們已經收到了。

但是呢,這裏麵臨一個問題。

停止賑災的命令是太子直接下發的,沒人敢隨意更改,要想改弦更張,那就隻能去找太子。

可是太子不在當地。

他人呢?

他去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