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蘭若寺

蘭若寺。

這麽三個大篆在不時閃過的雷電照耀下忽明忽暗。

扶蘇突然有些冷。

這裏麵莫不是住著個聶小倩?

“公子?公子?”

“嗯?”

扶蘇轉頭看去,身後的梅子酒等人都一臉疑惑地看著自己,顯然是不知道為何他在門前突然停了腳。

寺門早已大開,裏麵也被高進手下的侍衛們檢查了個通透。

大昭長公子與未來的楚王即將落腳於此,侍衛們怎麽可能放過任何一點可能的安全隱患。

早在門口等著迎接長公子的寺中主持,帶著一群老少和尚,還有幾名雜役麵麵相覷,不知這位貴人怎麽到了門口又停了腳。

不是說佛教要到東漢明帝時期才東傳入中原的麽?

上一世自己去白馬寺遊玩,導遊還信誓旦旦地解說,白馬寺是中國最早的官建寺廟。

那如今自己眼前這個看著跟普通鄉紳家宅別無二致的“蘭若寺”,究竟是個什麽來頭。

還有門前這幾個剃著大光頭,穿著青色僧衣,袒露右肩站著的大和尚,又是什麽來曆?

人就在跟前,幹脆問來就是。

不過還是先進去躲雨再說。

自己倒是不擔心淋點雨就能感冒,這六七年裏的鍛煉不是白瞎的,隻是鄭袖母子體弱,難免會受了風寒。

想到此處,扶蘇將視線從頭頂的牌匾上移開,走前兩步對著領頭的主持和尚道:“夤夜登門,擾了佛門清淨,還望主持海涵。”

大昭長公子突然駕臨,老和尚開心還來不及,哪裏會覺得打擾。

聞言趕忙行了個佛禮,以洛陽官話笑著回道:“公子大駕光臨,哪裏稱得上是打擾,快請進來避一避雨吧。”

老和尚抬頭做邀請狀。

扶蘇這才看清對方不似此時中原麵容的外貌,稍一思考就明白了對方可能是個為了傳教,不遠萬裏東來的印度人。

而在老主持的身後,幾名年輕一些的和尚看來也多是印度人,隻有幾個雜役看起來才是中原人。

或許這是最早來到中國的一批印度人了。

隻是言語之間卻是正宗的洛陽官話,一點聽不出咖喱味來。

一邊跟隨主持的引領往裏走,扶蘇一邊好奇問道:“觀主持麵容,不似中原人士?”

“公子所料不差,貧道來自中原所稱‘身毒’的國家。”

在佛教進入中國的早期,和尚們的自稱與後來的中原原生教派道教的道士們一樣,都是“貧道”。

貧道者,乏聖道之義,是沙門自謙之稱。直到宋以後,貧道才成為道士們的專有自稱,和尚們便才改了口,自稱為“貧僧”。

石林燕語記載:“晉宋間佛教初行,未有僧稱,通曰道人,自稱則曰貧道。”

而身毒是印度的音譯古稱,來自印度的梵語Sindhu。

果然如此。

如今的印度應該是孔雀王朝最偉大,也是印度曆史上最偉大的君主,阿育王的統治時期。

這位虔誠的佛教徒不僅自身受戒,而且將佛教確定為印度的國教,在他統治時期,佛教的力量達到鼎盛,如此看來在這個時期佛教徒來中國,是的確有著足夠的經濟基礎的。

“身毒在中原西南數萬裏之遙,主持辛苦了。”

扶蘇隨口一提,卻讓老和尚驚奇不已。此時交通和信息閉塞,無論西域還是中原,大多數人都隻知道有“身毒”這麽一個地方,能夠確切知曉地理方位的,扶蘇還是他所見的第一人。

“公子學究天人,貧道歎為觀止。”

謔,成語都用上了,看來這和尚來中原有段時間了。

被當做寺廟的的這一處院落雖有四進,不過與在外麵看起來一樣,寺廟的占地並不太大,遠不如後世大相國寺那般氣度恢弘。

在主持和尚的帶領下,沒走上幾步,幾人就被引入了一處還算寬敞的大殿中,顯然是用來供待客的。

而鄭袖是女眷,不便見客,又因幼子的關係,早早便告辭,在另外的和尚帶領下,去到了後院歇息。

原本扶蘇還擔心寺廟不允許女子入內,覺得高進辦事不靠譜。

不過看主持對於女子的態度,看來並無後世小說中說的那樣,不準女子入內的說法。

殿內出乎扶蘇意料得沒有佛像,也不知是沒錢蓋,還是此時並不時興偶像崇拜。

而其他陳設也與中原一般家庭並無不同,除了眼前穿著三衣,袒露右肩的光頭和尚,完全看不出此地是寺廟。

進殿之後,主持命人奉上清水,然後對扶蘇及其身後幾人道:“請坐。”

於是幾人四下按著主賓落座,扶蘇與主持一起坐在了上首。

“主持來中原看來已有不短的時日了吧。”

“從入境時算起的話,剛好已經七年了。”

時間倒是有點巧合,自己來這個世界的時間恰好也是七年左右。

七年時間,寺廟裏連一個中原出身的和尚都見不著,看來佛教的發展在此時真是完全不上道,遠沒有“南朝四百八十寺”那般普遍。

說到這裏,扶蘇有些好奇,這群從印度經西域來到大昭的僧人,當然是沒有驗傳(身份證和通行證)的,在律法森嚴的大昭,是如何入的境?

總不能是偷渡的吧。

好奇之下,扶蘇當即便問了出來。

“回公子的話,貧道來時,是帶有阿育王手寫國書,作為外使身份來拜會昭王的。”

作為使節,那倒能解釋如何入的關。

“如此說來,主持是覲見過王上的?”

老和尚露出了苦笑,“的確有幸見過,隻是……隻是王上對佛法並無興趣,隻隨意賞了些錢財,問過孔雀王朝,以及阿育大王的一些事,便將我等打發了。”

這倒是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佛教講究的是輪回轉世,將希望寄托於後世,這與如今中原力爭當下的主流價值觀顯然不符。

隻有在亂世的無望歲月中,比如南北朝時期,人們才會將信仰寄托在佛教上,為今生的苦難找一個未來的希望。

而始皇帝更是想要長生,對於輪回什麽的,更是沒什麽興趣,至於佛家所謂的因果論,就更不會讓人愉快了。

想想看,你告訴一個王者,他這輩子享用的福,來生就要償還,這還不讓人生氣?

而且最過分的是,來世甚至有可能連人都做不了,什麽做牛做馬,甚至還要做蟲蟊。

想想都接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