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脫囚(3)

盡管暫時化解危機,但剛剛這麽大的動靜,恐怕現在周邊的母蛟正在聞訊趕來的路上。寧山站起身來,看了一下眾人,後麵郭輝煌和開膛手也一瘸一拐從黑暗中走出來歸隊。一番亂戰,竟然沒有人員折損,雖然已經是人困馬乏,但也還有希望。

“迅速離開這裏。”寧山說。

眾人迅速收拾一下,背上自己可憐巴巴的背包,離開這個滿地狼藉的隧道。但為時已晚,母蛟行動的速度竟然出奇地快,很快我們就聽見的熟悉的拖拽聲,而且是一種很急促的聲音。有母蛟正在飛速趕來。

眾人往相反的方向撤退。

由於人太多,隧道狹窄,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奔走失措,人員分散的情況。當我身前的隧道擠滿了人,而身後的拖拽聲越來越近時,求生的欲望驅使著我脫離大部隊,向另一個方向奔逃去。

當我逐漸停歇下來,有時間喘口氣的時候,發現自己身邊已經空無一人,一個人不知道身處何方了。

這是一個窘迫的事實,我逃命的時候無心顧及路線,所以我也不知道現在到底處於嫗姬墓的哪一個位置,我需要仔細查看一下周圍的地形,將之與腦海中的三維地圖對應起來,如此才能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

我試著用對講機和其他人聯係,卻發現這玩意兒不知道在什麽是時候壞了。好像是背包在和母蛟搏鬥的時候,被我當做護盾,磨破了防水層,而剛剛在逃命的時候,我慌不擇路,在一個亂石堆路口,摔進了淤泥中,從淤泥堆中爬起來後,身後的拖拽聲音已經跟得很近,也就沒有管身上繼續向前跑。

我打開背包一看,除了壓縮餅幹,其他的東西都不能用了,包括對講機。

我幹脆就把餅幹拿出來,其他的東西全扔了減輕負擔,現在我身上就隻剩下一點食物和一直拿在手上的潛水燈。

一邊緩慢查看周邊地形,一邊在自己前進過的地方留下記號,方便其他人找到我。

當我鬼鬼祟祟把周邊幾條隧道都走了一遍,仔細把頭頂、角落都仔細查看了一遍,越來越困惑,因為,這好像是一個,沒有存在過地圖上的區域。

經過查看,周邊的地形我腦子裏基本有數了,但是卻和腦子裏那幅地圖根本對不上,沒有一個區域屬於我所在的地方。

這他媽的就奇怪了。

難不成寧山給我看的是假地圖?不至於啊,再怎麽說也是親哥,也是寧家人。

那就隻剩下一個可能,我所在的區域,屬於地圖上標注的“淤泥區“。

淤泥區屬於未知地帶,淤泥湧入以後就被阻塞,屬於沒有獲取到信息的區域。但是寧山在給我看那幅地圖的時候也說過了,淤泥區的內部也有一定的可能性存在沒有被阻塞的區域。

如果自己在淤泥區內部的區域的話?那自己是怎麽進來的呢?

我開始回憶剛剛慌不擇路逃命的路線,發現最有嫌疑的就是我摔進淤泥的那次。當時在裏麵差點被淹死,整個人都失去了方向感,從淤泥中爬出來,就來到了這裏。

會不會是,濕蛟之國帶來的那次大爆炸的連鎖反應,岩層坍塌,導致這個淤泥區偶然出現了一個入口,而自己卻陰差陽錯歪打正著撞進來了?

那運氣可太背了。因為淤泥區內部即使存在空間,那地形也是未知的,就是一個迷宮,而且自己進來的那個入口估計也就是唯一的出口,這怎麽還找得到?

我越想越覺得頭上汗都出來了,因為我回憶了一下腦子裏的三維地圖,覺得自己所在的這個淤泥區,很有可能就是整個嫗姬墓最大的那個淤泥區,橫亙在第二層和第一層之間,幾乎已經將這兩層隔占據了一部分,原本這整個區域都被阻塞了。

這是一個巨大的迷霧中的迷宮,而迷宮很有可能隻有唯一出口。

我隻能告訴自己冷靜下來,首先需要的是找到這個迷宮的邊界,邊界有可能是岩層,也有可能是淤泥,沿著邊界行動,就有可能找到出口。不過這個區域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平麵圖形,而是一個三維的、形狀上近似於球體的空間。要在這個球體的內壁找到一個點。

我將手上光源的光線調節到最暗的模式,又幹吃一塊壓縮餅幹,差點噎死,算是恢複了一些體力,便開始輕著步子向前走,一邊走一邊留下標記。

不知道在什麽時候,身邊的岩層開始出現變化。不再是原本那種單一的黑灰色岩石,變成了一種蒼白的疏鬆岩體,岩石上分布了許多密密麻麻的疏鬆的氣孔。而且岩體上還鑲嵌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貝類、藻類、魚類,有的形狀我還認出來有一點類似於海馬。

腳下的顆粒感也很清晰,是海水蒸發後自然析出的粗糙鹽粒。

我想,這應該已經屬於第一層的區域了。

嫗姬墓的第一層,是年代最古老的,最深的一層,曾經的海洋板塊,被地質運動抬升脫離海洋。

這也是濕蛟文明最古老的據點。

好奇心驅使著我繼續向前。

越向前走,越發使我對濕蛟之國文明的印象有所改觀。

縱觀第二層和第三層,濕蛟文明給我的感覺就是一種生產力連人類的原始社會都不如。因為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也已經能夠修建房屋,製造工具,甚至進行原始的藝術創作。

而我從第三層和第二層走來,並沒有看到這一些東西,濕蛟們就像是原始的野獸一樣,頑固地生存在長山山脈的地下,就像是北極熊隻要有冰雪,魚類隻要有水,羊群隻要有草就能生活一樣,他們沒有追求和創造過更多的東西。

而在濕蛟最原始的祖地,我卻看到了更不一樣的東西。

第二層和第三層隻有毫無設計的隧洞,連蜂巢都比不上。

但是在第三層,我看到了寬闊整齊的隧洞,看到的隧洞兩側整齊排列的寬闊洞穴,在洞穴裏甚至看到了壁畫。

當藝術創作出現在一個群體中的時候,這個群體便第一次可以稱之為文明。

這些壁畫被掩蓋在厚厚的雪白鹽殼下麵,我是偶然砸碎一塊鹽殼之後,才發現這下麵掩蓋的另外一個文明的創作。它們來自於數十萬年前,那個蠻荒時代的海洋深處。

它們是和人類的藝術創作截然不同的成果,因為它們的創作環境是在海洋中。

我將那一整塊岩體上覆蓋的鹽殼都剝離下來,才得以一窺那個文明的一角。

這是一塊表麵流暢光滑的岩石,上麵描繪的圖案並沒有色彩,但是卻有深淺的變化,有一些類似於我們的鏤空創作。上麵描繪了濕蛟們在海洋中生活的情形,並沒有敘事性的描述,更多的是裝飾作用。

我企圖在上麵尋找文字,但是並沒有找到。

除了這個洞穴中的壁畫以外,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一座體驗式的巨大鏤空雕刻。為什麽說是體驗式,因為如果這裏仍舊存在海水,那麽濕蛟就可以在這座鏤空雕刻中自由穿行,但環境的限製,我卻無緣一覽這座巨大雕刻的整體形象究竟如何。

第三層的空間井然有序,人類的活動空間是平麵,但是生活在海水中的濕蛟沒有重力的限製,他們的活動空間是三維,因而日常的城市建築設計就有了更多懸空設計,盡管已經被鹽殼覆蓋,但仍舊能夠感覺到那群幾十萬年前的藝術家們迸發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