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會昌亂 第五十二章 賺錢

對於母親,崔向從無怨言,覺得她就是天下最好的母親的化身,所以在母親麵前,也就不再拘謹,說起一些趣事,也是笑聲不斷。

父親在一旁板著臉,呆了一會兒可能覺得無趣,就自己去了書房。與母親說了一會兒話,崔向忽然想起一事,就來到書房找父親。正在揮毫的崔卓見崔向進來,不覺一愣:“何事?”

崔向也顧不上腹誹父親的嚴肅,問道:“父親可曾聽過高閑法師?”

“高閑法師?”崔卓眯著眼睛一想,忽然眼睛一亮,“可是開元寺的釋高閑?”

“正是。”

“久聞大名,未曾謀麵,聽說他書法極好,學出張顛,師從張旭,尤其善長行書和草書,詩人張佑曾寫詩稱讚高閑的書法:座上辭安國,禪房戀沃州。道心黃葉老,詩思碧雲秋……不絕羲之法,難窮智永流。殷勤一箋在,留著看銀鉤。”

又略帶疑問地看了崔向一眼,說道:“不過依我來看,高閑書法過於隨意,失之法度,又狂放過度,不可學之。”

崔卓的疑問帶有質疑的意味,崔向自然明白,他其實已經有意要學高閑書法,與父親過於嚴謹的書法相比,盡管他也不太喜歡高閑的天馬行空的筆法,但取人之長補已之短,還是大有裨益的。至於父親的反對……假裝沒看到就是了。

不料父親又說出一句話,讓崔向吃驚不小:“若我沒有記錯的話,高閑應該是淨賢長老的高徒。淨賢長老圓寂,他應當前往百丈寺扶靈才是。”

高閑是淨緊長老的高徒?崔向驚訝莫名,差點懷疑自己的耳朵和父親的記憶——他的耳朵沒有問題,父親又是一個行事嚴謹連話也不會輕易說出口之人,定是不會記錯,這麽說,還真是假不了了!

可是,淨賢長老的弟子為何先是在湖州開元寺,然後又來到龍興寺,並不回百丈寺?崔向恍然想起,佛門規定,方丈不得在本寺收弟子,以免形成幫派勢力,所以高閑人在別處也是正常。

也不知淨賢長老圓寂之時,是不是已經知道高閑人在袁州,或許讓他西南之行的真正目的是找高閑不成?西南之地,有龍興寺,有仰山寺,還有高閑,到底長老所指的是寺廟還是人,或是兩者都有?崔向越想越是頭大,索性將頭一搖,不想了,管他作甚,隻管按照自己的想法,按步就班一點點布置即可。

吃過晚飯之後,崔向靜下心來讀書練字,拋棄一切雜念,回想起高閑書法之中的飄逸之美,再與父親書法之中的嚴謹法度相互融合,將狂放收斂,將嚴謹放開,取兩者中道,試著寫了一首詩:“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支紅杏出牆來。”

左看右看半晌,崔向感覺頗為滿意,不說筆法已經有了拙中顯巧的痕跡,就是提筆收筆之間,隱隱有了一絲突破柳體的跡象,更讓他暗暗欣喜。書法一旦定型,想要突破千難萬難,幸好他還沒有如父親一般完全被柳體禁錮,否則就算他以後書法大成,寫得一筆漂亮的柳體,也隻是亦步亦趨的模仿者。

崔向畢竟多了一千多年的見識,想要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對見多了後世各種字體的他來說,也不算一件太難的事情,所需要的還是刻苦的練習和時間的積累。

隨後一連數日,崔向都是上學聽課下學讀書練字,日子倒也過得悠然自得。上課之時,夏箴言還是一如既往很少提問他,甚至也不曾多看他一眼,倒也正合他的心意。崔向的本意就是想不顯山不露水,安靜地完成學業。好在崔氏學堂的眾多學子都是崔家子弟,又被父母特意叮囑,不可在學堂之上惹事生非,再有夏箴言的高壓教學方式,所以大家除了暗中拚比學業之外,沒有人如範非一樣喜好到處賣弄學問,或是招惹他人。

崔安除了隔三差五地問他一句《蘭亭序》之外,還是神情淡淡,一臉漠然,仿佛當初他在文淵閣之上助他脫身是理所當然一樣,他一點也不欠他的人情。崔向才不會理會崔安的自傲,他要做的事情很多,犯不著和崔安置氣。不過崔安一問《蘭亭序》就讓他想起淩靜安,不免有些惴測,按照他的推測,淩靜安經過幾天的休養和思忖,也該主動找他說個明白了,怎麽還不現身?

讓崔向感到奇怪的是崔居,他這幾天好象變了一個人一樣,天天坐在座位之上,要麽神思不寧,要麽悶悶不樂,也不知因為什麽事情煩心。崔向問他,他也不說,隻說他姐姐之事已經辦好,也送信給了高閑法師,到時從側門而入,不會驚動別人。

問了幾次,崔居都不肯說出真相,崔向也就不再勉強,誰都有自己的煩心事,也許他隻想一個人靜一靜,就由他去。其實真要論起煩惱,他才是最頭大的一個。

下學之後,崔向除了讀書和練習書法之外,思索最多的就是如何賺上一筆錢,一筆大錢。他從後世而來,多了一千多年的知識,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隻是如何將見識轉化為財富,才是最大的難題所在。

二叔還和以前常來相聚,崔向也多次有意無意和二叔談起賺錢之事,卻被二叔斥為不務正業不學無術,當即將身上的全部碎銀交給崔向,還說如果他還想要,想要多少,他都給他,以後等他為他娶了一房妻子,二叔的家產全是他的,還用他來算計?

崔向哭笑不得。

二叔再是灑脫,也是文人,骨子裏也輕視商賈,士農工商,身為士子,他也有清高自負的一麵,認為商賈都是賤業,不可沾染。崔向可沒有想到非要說服二叔,時代的慣性,一個時代文化的影響,都是非常巨大的,極難改變,他隻是以為以二叔狂放的性子,就算不支持他,至少也會幫他想想辦法,不想還是小看文人的刻板。

二叔享受著嬸娘陪嫁的家產帶來的富足生活,卻一腦門的清高,看不起商家,也真不知道該如何形容他這種得了便宜又賣乖的品行,話又說回來,父親崔卓也是一樣的情況,所以崔向也隻是暗中嘀咕幾句,也不敢過多腹誹父親和二叔。

不管是唐朝還是後世,還是富人的錢好賺,也是因為富人有錢,敢於在奢侈品上一擲千金,思前想後,崔向還是將想法又落到了馬車之上,從新吳前來袁州,一路上的顛簸可是讓他吃盡了苦頭,要是能將馬車改造得舒適一些的話,想必會有許多有錢之人,趨之若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