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會昌亂 第三十八章 辨僧
不過對於佛學經典以及對佛經的感悟,崔居自認崔向再是聰明,也比不上自小就有出家之心的他。畢竟他從小就存了出家之心,對於佛經的興趣遠遠大於四書五經,而崔向隻是尋常的學子,吟詩作畫是正常學業,閑暇之間就算讀過一些佛經,估計也是淺淺看過,並非出於鑽研之意,而隻是興致所致。
所以他見崔向主動退到一旁,也是認為崔向是知難而退,特意讓他來做辯難之事。
崔居臉上恭謹之色未去,卻露出狡黠的一笑,說道:“請問法師,我夜讀《金剛經》,總有一句偈語不明,還望法師指點一二。”
《金剛經》可謂佛經之中影響甚廣的一部佛經,無數人都曾嘔心注解《金剛經》,武則天也對此經愛不釋手,還親自題寫了開經偈。
崔居以《金剛經》開題,並沒有劍走偏鋒,五千餘字的《金剛經》乃是僧人必須讀誦的課目之一,一字不差背誦下來者,也不在少數。
慧廣一聽要問《金剛經》偈語,頓時一臉輕鬆:“但說無妨。”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當作如是觀……敢問法師,此句何解?”
“此四句偈乃是金剛經的精髓所在,正是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進一步闡解,點明世間萬事萬物皆是空幻,生滅無常,就如晨霧和閃電一樣,一閃即逝,不可永久留存,世間名利,金銀財富,田產房屋,都不是永久不變的,刹那生滅。”慧廣侃侃而談,低眉垂目,儼然一副得道高僧的形象。
雖說慧廣所說有些淺顯,但顯然也有自身的體悟在內,看來至少還在佛經上下過一些功夫。
崔居微微驚愕,他原以為慧廣剛才那般倨傲,不定是如何混入僧人之中,並非真心實意出家,或是為了求得溫飽也未可知,不料他開口道來,也有幾分悟性,頓時讓崔居收起輕視之心。
“從前惠能大師聽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油然而生出家之心,請問法師,何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如何才能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崔居繼續發難。
慧廣不由多打量了崔居幾眼,心中閃過一絲驚訝,然後微一沉思,答道:“我等凡人,經常心隨物轉,比如見花落而傷春,見流水而感懷,見高山心生高大之感,見高官權貴而心生畏懼之心,其實自心本來不生不滅,不動如山,就如當年惠能大師見有二人爭論是風動還是幡動,大師言道,風不動幡亦不動,實為仁者心在動。花開花落終有時,何必感懷傷春,徒增煩惱?若是我心巍然不動,管他花開花落,不過是一場變幻罷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將心停留在花開花落之心,不停留在高山流水之上,隻停留心間,不被外界變化帶動,正是此意也。”
崔居眼中閃過一絲歎服,不想一臉傲氣的慧廣,也有如此見解,大大出乎他的意外。
當然,崔居不可能就此認輸,又問:“萬法性空——何解?”
“宇宙萬法,無一不是由因緣和合而生起,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諸法因為因緣的和合而生,因緣的消散而滅,所以其本體為空,並沒有實在的自體。因此,所謂有,必須依空而立。比如大地依空而立,比如日月星辰依空而存,正是因為無處不在的虛空,才有入得世人之眼的實有。”
慧廣一口氣說完,臉上隱隱有得意之色,再看向崔居之時,不時流露出傲然之態。
崔居見問不住慧廣,心中漸有一絲煩躁,想了一想,再問:“何謂佛法無邊?”
慧廣想也未想:“佛法博大精深,窮極人力無法全部參透,此謂佛法無邊之意,就指無邊無際。”
“有關佛法無邊之意,在下倒有不同的看法……”崔居終於得到機會,聽慧廣輕率之間便脫口而出不太嚴謹的答案,當然不會放棄大好良機。
慧廣眼睛一瞪:“以你小小年紀,又是在家之人,怎麽可能參悟佛法?黃口小兒,莫要信口雌黃!”
崔居坦然一笑:“眾生平等否?”
“平等。”
“那法師為何還輕視在家之人?這便是法師參悟的佛法之中的眾生平等麽?連出家在家都分得分明,是不是有錢人和貧困之人,在法師眼中也有三六九等?”崔居順勢就上。
“你……”慧廣一直沾沾自喜,自以為剛才已經將崔居完全折服,不料他得了機會,妙語反擊,偏偏又切中要害,讓他無話可說。
“那小僧則要聽聽小施主關於佛法無邊的高論。”慧廣以退為進,要想指摘崔居言論之中的錯誤。
“佛法無邊在我看來其意有三,方才法師所言,乃是第一意。”
崔居負手而立,臉裏哪裏還有半點嘻哈放浪的模樣?隻見他一臉的肅穆莊嚴,雖然沒有剃發不是僧人裝扮,不過在崔向看來,他的賣相比起慧廣好上不知多少。真要是剃了頭發,換了僧袍,當前一站,隻憑那一臉的肅然和衝和,絕對是一等一的法相莊嚴。
別說,崔居還真有高僧風範。
姿勢顯擺完畢,崔居露出淡淡笑意,一臉的風輕雲淡:“佛法無邊,其意有三。第一意,是指佛法博大精深,我等凡人窮極一生也無法全部參悟。第二意,是指智慧無邊和福德無邊,佛是兩足尊,福慧兩足,無邊無際。第三意,是指佛法非空非有,不落有也不落於空,大道無言,不落兩邊。”
“哧……”慧廣譏笑出聲,“似是而非,謬論也!你所說第一意和第二意,還算符合佛法本義,第三意乃是虛妄之言,佛法最精髓的緣起論有言,緣起性空,萬物本空,你卻說佛法非空非有,此等謗法之話你也敢在佛門聖地說出,真是黃口小兒,狂妄無知!”
“緣起性空,乃是至理。萬物存在,又是實相。即便是佛祖也有三十二相,也是法相莊嚴,怎可說是空無所有?我說佛法非空非有,是說不可執著於空,又不可執著於有,若是依法師所言,非要落在空上,也就是心有所住,住在空上了,又何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轉了一圈,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再到緣起性空,又回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正與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再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最後又回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正是萬物不過於心的精辟的三段論,也是崔居精心設計,以慧廣之矛攻擊慧廣之盾的絕妙的反擊之法。
慧廣瞠目結舌,啞口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