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會昌亂 第二十七章 論僧(周一求票,拜謝!)

(周一衝榜,第一更到!各位朋友請推薦票支持老何,今日先來三更,如果今天推薦票超過600票,明天繼續三更。謝謝。)

路上,崔居聽說崔向並不是陪他出家,不由地一臉沮喪,悻悻地不快,磨磨蹭蹭很不情願的樣子,仿佛受了多大的蒙騙一樣。崔向直覺好笑,勸道:“你且好好想想,聖上已經嚴令天下,不許再頒發新的度牒,同時出家要經父母允許才可,你父母可曾親口答應讓你出家?這於理於情都不許,你想出家隻是空想罷了。”

崔居雖然接受了崔向所說的無奈的現實,不過還是心有不甘:“那怎麽辦才好?我就想出家,不想考取進士,不想作官,不想學文……”

崔居今年十五歲,在崔向眼中還是一個孩子,有出家之心,他既不好勸阻,又不好多說,隻好含糊其詞:“九郎,聽我一言,想要出家也並非壞事,不過現在時機不對。等當今聖上何時重新大開興佛之門,到時要是你出家之心未死,我可親自領你前往百丈寺受戒。”

“當真?”崔居高興得手舞足蹈,“二郎,你認識百丈寺哪位高僧?”

“……”崔向差點噎住,支吾半晌,才吞吐說道,“反正,反正是四大班首之一。”

“到底是哪個?是首座、西堂、後堂?還是堂主?”沒想到崔居懂得還挺多,還要刨根問底。

“都認識,行了罷?”崔向沒好氣地答道,心想,問那麽清楚幹什麽,兩年之後新皇才重興佛教,不信你到時還想出家,恐怕連娘子娶了。

崔居隻高興得抓耳撓腮,一臉討好地說道:“二郎,快給我講講百丈寺的建製,有多少僧人,有多少田地,有多少奴仆?是不是當年懷海祖師所立的百丈清規,還可約束百丈寺的僧眾嚴守清規戒律麽?”

說話間,二人穿街走巷,已經走到了袁州城最繁華的袁江路上。

袁江路寬有十丈,因臨近袁江而得名。袁江穿城而過,兩岸商賈密布,參差幾百人家,雖遠遠比不上秦淮河畔的繁華,也自有小巧雅致之美,曾有詩描述袁江:永水清如此,袁江色可知。到家**坼,亦莫怪歸遲。

崔向對崔居一心向往百丈寺頗為納悶,便問:“城中有龍興寺,城外有仰山寺,你又為何偏愛百丈寺?”

崔居一改嬉笑本色,換了一副悲天憫人的神情,搖頭歎息:“我大唐佛教大興百餘年,近十幾年以來,泥沙俱下,許多高官權貴之中不得意的庶子,甚至是一些獲罪的官員,各自買通祠部官員,辦理度牒,假冒僧人出家,不但可以免除地稅徭役,還可搖身一變,成為所謂的得道高僧。再加上各地官員和豪門大戶崇佛,紛紛為寺廟捐錢捐地,結果導致許多寺廟擁有不下萬貫財產,甚至還有許多寺廟,每名僧人都有一個奴仆伺候,哼哼,出家之人,當六根清淨,不被物欲所轉,怎能貪圖紅塵之物?如此寺廟,別說參悟佛法,連最基本的佛家戒律都無法遵守,我才不會到這種寺廟出家,平白毀了我的名聲!”

這一番話,令崔向頓時肅然起敬,對崔居不得不刮目相看。

沒想到出身富貴之家的他,不但對現今佛教看得如此透徹,而且還不墮其誌,有誌於尋一處清靜之地出家,令人不可小瞧!

想起平常崔居嘻嘻哈哈沒有正形的樣子,卻也有別樣的心思,崔向心中感慨,果真是人不可貌相,誰能料到看似最沒有心思之人,卻有著如此深深的心事。

“九郎所言極是,天下寺廟眾多,其中不乏混跡於僧人之中的營營役役之輩,非為出家濟世度人,實為一已之私,或為穿衣吃飯,或為名利供養,不過好在真正的高僧大德也隱身於混亂之中,佛教精髓仍在,倒也不必過於執念……說來百丈寺,倒還真是一處淨土。”

崔向侃侃而談,將心中想法如實說出。

他後世也是好佛之人,多與高僧學禪,來到唐朝,又與百丈寺比鄰。雖然平常學業繁重,不過一有空閑還是會靜下心來看一些佛經。

別看崔居年年輕輕,誌向倒是很高,還能對現今僧人之中魚目混珠的現象有獨到的見解,也算難得。崔向暗暗讚歎,單從發心上來進,富貴之家衣食無憂之人出家,和貧寒人家為了穿衣吃飯而出家,隻在心性和境界之上就差了十萬八千裏,雖然不敢說日後誰的成就更大,但至少如崔居者,起點高了許多。舍富貴榮華而出家,本身就是常人難做之事,不由得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百丈寺始建於唐大曆年間,到會昌年間已有七十餘年。初時是由新吳一名名為甘貞的鄉紳創建,當時名為“鄉導庵”。後延請到大智禪師懷海在此住持修行,遂改名為“百丈寺”。

佛教禪宗自達摩首創以來,到唐朝時達到頂峰,因為出家人眾多,魚目混珠,不免出現了有戒不守、有律不循等爭端,甚至還出現過爭當法嗣,爭奪袈裟等醜聞。從前的清規戒律已起不到製約規範的作用。懷海禪師到達百丈寺後,對此現象深感不安,他多年勤研佛經,探究禪理,終於在百丈寺為禪宗另立一種規式,他采尋大小戒律,綜合儒家禮儀,撰寫了“詔天下僧悉依此而行”的《禪門規式》,又稱“百丈清規”。從此百丈寺聲名大振,香火極盛,有“三寺五廟四十八庵”之說。

正是因為懷海大師的“百丈清規”的建立,百丈寺的僧人,都嚴格遵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佛規,而且百丈寺的寺規要求僧人必須事事親為,親身耕種,每天必須下地耕作,不耕者不許吃飯,懷海大師以身作則,年近八旬時仍然下地勞作。弟子唯恐他累壞身體,偷偷將他的鋤頭藏起,結果懷海大師便不再進食。弟子們無奈之下,隻好讓他下地勞作。

正是因為懷海大師的高風亮節,傳承到今日,百丈寺依然是戒律森嚴,對出家僧人要求甚嚴,非真正為求佛法和濟世度人而出家者,沒有真才實學者,百丈寺一律不收。所以與現今許多大寺廟動輒幾百甚至上千僧人相比,百丈寺不過區區百餘名僧人,而且一直自耕自食,並不收受善男信女捐獻的田地。

崔向將百丈寺的情況詳盡地說給崔居,崔居隻喜得躍躍欲試,直想馬上動身出發前往新吳,卻被崔向勸住:“先去文淵閣將崔安勸回,然後再去龍興寺一觀,如何?”

崔居知道去百丈寺隻是想一想罷了,真要不顧一切前去,父親知道後,非得打斷他的腿不可。龍興寺就龍興寺罷,說不定也有高僧在內。再說,崔向談論佛學起來頭頭是道,看樣子也是喜愛佛學之人,有他同行,也算大幸。

崔居想著,一抬頭,喜道:“文淵閣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