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征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發展實踐相結合、把經濟發展一般規律同中國經濟新階段特征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是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性特征認識的一次重大飛躍。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九個趨勢性變化”科學分析了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這些趨勢性變化既是新常態的外在特征,又是新常態的內在動因。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在經濟新常態階段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采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曆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湧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但在經濟新常態下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因此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得益於人口紅利的優勢,勞動力成本低,相關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迅猛,隻要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在經濟新常態下人口老齡化日趨加劇,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

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經濟新常態下市場競爭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範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步入經濟新常態後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製機製。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麵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麵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麵把握總供求關係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將呈現出諸多與以往不同的階段性特征。經濟增長速度將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將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將從增量擴能為主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的方向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將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整個經濟將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這是我國經濟傳統增長穩態向新的增長穩態的轉換過程,是經濟結構重構和發展動力重塑的過程。

速度變化。從速度層麵看,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為7%—8%的中高速增長是新常態的最基本特征。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將告別過去傳統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效益的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效率、低成本、高質量、低排放、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絕不僅僅是速度的變化,速度變化的背後是經濟發展理念、目標追求、價值取向、發展模式、調控方式、動力機製等一係列的調整和轉變。評價體係和考核標準將從GDP一維轉向經濟、社會、生態、人文多維,將兼顧經濟增長速度與質量、結構與效益的均衡,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人文效益的統一。隻有這樣,經濟發展的實際效果和客觀結

果才會從畸形到正常,從失衡到平衡,實現由粗放型增長順利轉向集約型增長。

結構優化。從結構層麵看,新常態下,經濟結構發生全麵、深刻的變化,不斷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方麵,第三產業逐步成為產業主體。2013年中國產業結構出現曆史性的變化——我國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標誌著中國經濟正式邁入“服務化”時代。新常態下,我國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將是長期趨勢。需求結構方麵,消費需求逐步成為需求主體。2012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自2006年以來首次超過投資。城鄉區域結構方麵,城鄉區域差距將逐步縮小。2011年末,我國城鎮人口比重達51.27%,數量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城鎮化速度將不斷加快,城鄉二元結構逐漸打破。區域差距也將逐漸拉近。收入分配結構方麵,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經濟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轉換。在這些結構變遷中,先進生產力不斷產生、擴張,落後生產力不斷萎縮、退出,既湧現一係列新的增長點,也使一些行業付出產能過剩等沉重代價。

動力轉換。從動力層麵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將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一方麵,必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使“無形之手”與“有形之手”互相配合、相得益彰,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奧秘和優勢所在,也是新常態的一個應有之義;另一方麵,要重塑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機製,經濟發展要由原來的主要依靠要素資本驅動,轉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科學技術、體製機製、商業模式等的全方位創新推動,更多依靠人力資本、知識資本、技術資本的優化和提升來支撐。

多重風險。從風險層麵看,新常態下麵臨新的挑戰,一些不確定性風險顯性化。拋開變化多端、風險重重的國際經濟形勢和波詭雲譎的國際競爭不說,單就國內經濟環境來看,由舊常態下遺留過來的資源能源困境、生態環境風險、地方債務風險、高泡沫的地產風險,以及以影子銀行、地下錢莊和高杠杆率為主要特征的金融風險,在現階段集中顯現,互相關聯,效應疊加,使我國經濟發展麵臨的風險矛盾挑戰之艱巨前所未有。開啟新常態,結束舊常態,就要善於準確認識風險,理性把握風險,順利化解風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