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堅持協調發展,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

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我國發展不協調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區域、城鄉、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關係上。為此,我們必須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要求,認真貫徹落實協調發展理念,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

1997年9月,江澤民同誌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要“在優化經濟結構、發展科學技術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等方麵取得重大進展,真正走出一條速度較快、效益較好、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的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子”。胡錦濤同誌在黨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全麵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麵相協調,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高度,多次強調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要完善區域政策,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2015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

繼續推進新農村建設,使之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互惠一體,形成雙輪驅動。”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講話中還提出:“要堅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走向全麵小康”。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增強發展協調性,必須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並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

一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加大對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生態嚴重退化等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

二要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

持農村,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製機製,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要把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改善和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生活水平作為根本的政策取向,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工農城鄉關係。要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三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以辯證的、全麵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係,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全過程、滲透社會生活各方麵。

四要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堅持發展和安全兼顧、富國和強軍統一,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軍隊要遵循國防經濟規律和信息化條件下戰鬥力建設規律,自覺將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係。地方要注重在經濟建設中貫徹國防需求,自覺把經濟布局調整同國防布局完善有機結合起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