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華廠東北角一棟空曠的倉庫,裏麵擺放著切割機、鑽孔機、折彎機等等等等的工具,從銘牌可以看出,它們大部分是德國貨,少部分是振華公司自行生產。一個二十六歲的年輕人正在專心致誌的加工零件,在他身邊還有兩個和他年紀一般大小的人在從旁協助。他生得濃眉大眼,額骨飽滿,鼻子略有些塌,嘴巴也挺大,但是一對炯炯有神的眼睛裏,滿是工作的熱情。

馮如,原名馮九如,祖籍廣東恩平。幼年在私塾讀了幾年書,輟學後在家務農。甲午之戰後,清廷割地賠款,國庫空虛,民生凋敝。當時年僅十二歲的馮如,雖然不懂國事,但也嚐到了家庭窘困的滋味。他從小喜歡製作風箏和車船等玩具。對神話故事尤其是飛天故事,更是滿心向往。12歲隨父漂洋過海到美國謀生。他目睹美國先進工藝,認為國家富強必須依靠工藝的發達,改變中國貧窮落後麵貌非學習機械、發展工藝不可。到舊金山之後,經鄉親介紹,在耶穌教會做童工,白天工作晚上讀夜校,生活十分艱苦卻也相當的充實。通過學習英語和科技知識以及目睹日新月異的先進機器,看到美國發展的日新月異,令他身為觸動。國家富強,必有賴於機器,於是更加發憤學習,專攻機器製造。

馮如為了救國,決心去紐約學習機器製造技藝。他打算將來親手替中國造一艘新式軍艦,打敗小日本報甲午年的一箭之仇。馮如先後在船廠、電廠和機器製造廠當學徒和工人,曆時近七年,備受種族歧視和失業的折磨。終於學會了多種機器製造技能,也增進了機器製造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製造出了飛機,圓了人們千百年來飛上天空的夢想,這個消息也令年輕的馮如怦然心動,馮如決心要依靠中國人的力量來製造飛機。就在這時,受雇於徐天寶振華公司的特斯拉回到美國,在申請插頭\插座的同時,找到了馮如

關於尼古拉*特斯拉的事跡,馮如也有耳聞,特斯拉簡單說明來意之後,遞給馮如幾張圖紙。

馮如接過來看來幾眼,一陣欣喜和激動。圖紙上的飛機是一架單翼飛機,機身下有兩個碩大的船型浮筒,兩個機翼尖部掛著兩個小浮筒,船型浮筒實在是太大了,看起來就像是插了兩支翅膀的遊艇。

馮如仔細看了半天後問道:“這架飛機操作是用副翼?船型的浮筒?這是誰設計的?

特斯拉笑了,他故作神秘地答道:“年輕人,這個問題你得回中國之後才能找到答案。”

就這樣,好奇害死貓,馮如被半騙半請的來了元寶山

第一眼見到振華公司的時候,馮如就被這規模龐大的工業巨擘給震住了

富有戲劇意味的是,徐天寶見到馮如的第一句話不是問號,不是誇獎,而是“鼎三兄乃我國之瑰寶,於我民族複興大業,息息相關。君之一身,關係萬千,我願意資助鼎三兄做任何研究,惟獨不允你親自試飛~~”

曆史上的馮如在美國試飛自己的飛機時就幾次差點摔死,後來回國之後,在最後一次試飛時馮加急於升高,操縱過猛,致使飛機失速墜地,機毀人傷。醫院搶救無效,馮如以身殉國,時年僅29歲。在彌留之際,馮如猶勉勵助手:“勿因吾斃而阻其進取心,須知此為必有之階級。”

現在自己好不容易把馮如從美國弄回來,打死也不會讓他試飛了。

馮如苦笑道:“我知道徐大人的好意,可不試飛,怎麽知道飛機好壞呢?”

徐天寶說道:“可以讓別人代替,何必一定要自己以身犯險?”

馮如說道:“大清國有幾個人懂飛機的呢?讓別人試飛,根本無法查出問題和缺陷在哪裏。”

徐天寶擺了擺手,笑道:“簡單,建立一個飛行學校,鼎三兄你任校長,專門培養飛機人才。”

就這樣,馮如留在了元寶山。徐天寶除了為他提供資金和機器設備,以及人員之外,還提供了一些差不多同時代的飛機設計圖紙。很快,馮如就發現之前自己的飛機為什麽缺陷、故障多的原因。除了設計上的缺陷,自己之前因為缺少科研經費,所選用的材料質素不佳,再加上半手工製造出來的零件比較粗糙,因此故障不斷。現在這種問題統統不成問題,而且,馮如還能優先得到狄賽爾發明的一係列柴油發動機作為飛機引擎。

馮如好似久旱逢甘霖,急於拿出成績來報答徐天寶的知遇之恩,但是徐天寶反倒一再勸慰馮如,千萬不要心急。做飛機是件精密的活兒,稍有閃失便是機毀人亡。雖然咱們找人代替你試飛,可人家也有妻兒老小,你總不能不把別人的命當兒戲吧?

如此這般,馮如便漸漸靜下心來,潛心研究,每一個零件都精雕細作,力求完美。

●●●●●●●●

空閑下來的徐天寶一麵喝茶,一麵翻越今天新到的報紙,這幾天,《民報》與《新民叢報》展開大論戰,全麵揭示革命與保皇派的原則分歧。

《新民叢報》於1902年2月由梁啟超創辦於日本橫濱。從創刊到1907年11月停辦﹐前後近六年﹐共出版九十六期。這是梁啟超宣揚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反對民主革命的重要陣地。《民報》則是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11月26日在日本東京創刊。其前身是《20世紀之支那》。

“支那”一詞在日本流行起來是明治維新以後的事。不過那時中國的正式國號是“大清”,所以日本政府在正式場合把中國稱為“清國”或“大清帝國”,把甲午戰爭稱為“日清戰爭”,把義和團事變稱為“北清事變”。但是在一般的民間報刊,則一般把中國稱為“支那”,把“日清戰爭”稱為“日支戰爭”,把中國話稱為“支那語”。日本人不稱中國的正式國號“大清”而稱“支那”,那時的中國漢人,特別是中國的革命家,對日本稱中國為“支那”,不但不生氣,反而還有幾分感激。那時中國漢人處於異民族的統治之下,因為日本暗中支援中國革命,所以一時間日本成為中國革命家的樂園,同盟會、光複會等反政府組織都是在日本組建的。那時很多漢人來到日本的頭兩件事就是:第一是剪辮子,表示不再效忠清廷;第二是自稱“支那人”,拒絕承認自己是“清國人”。由於那時“中國”這個詞還沒有被公認,所以很多革命家直接借用日本式稱呼稱自己是“支那人”。

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提出“光複漢族,還我河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的誓詞(“支那亡國”是指明朝亡於清朝的那一年);1904年,宋教仁在東京創辦了名叫《二十世紀之支那》的雜誌,這是後來同盟會黨報《民報》的前身。即使是立憲派的梁啟超,也用“支那少年”為筆名,康有為次女康同璧也曾在詩中稱“我是支那第一人”。

當時很多中國的革命家使用“支那”這個詞稱呼自己,亦說明那時日本使用“支那”稱呼中國,不但沒有貶義,反而含有對中國漢人的尊敬。如果日本人按照當時中國的正式國號“大清”,把中國人稱為“大清人”,把中國話稱為“大清語”,對中國的漢人來說,反而會感到被侮辱了。但是辛亥革命之後,中國的正式國號從“大清帝國“變成“中華民國“,由此而引發了中日之間的“支那“爭論。

但是,作為穿越者,徐天寶卻對這個詞十分感冒,這無形中也使得徐天寶對那些以支那人自稱的所謂革命家們多了幾分不屑。

1906年4月18日,《民報》第3號以號外形式公布了《〈民報〉與〈新民叢報〉辯駁之綱領》,全麵揭示了革命派與保皇派的原則分歧。

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與保皇派機關報《新民叢報》的大論戰,以《民報》的創刊為發端。1905年11月,《民報》創刊號即對保皇派進行批判。梁啟超則從《新民叢報》1906年1月出版的第73號起連續登載《開明專製論》和《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兩篇文章,竭力反對暴力革命,主張先實行"開明專製",確立君主立憲;反對土地國有,維護私有製度。革命派鬥誌正旺,予以迎頭痛擊。《民報》號外載文說;

近日《新民叢報》將本年《開明專製論》、《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諸篇合刊為《中國存亡一大問題》。本報以為中國存亡誠一大問題,然使如《新民叢報》所雲,則可以立亡中國。故自第四期以下,分類辯駁,期與我國民解決此大問題。茲先將辯論之綱領,開列於下,以告讀者:

一、《民報》主共和;《新民叢報》主專製。

二、《民報》望國民以民權主憲;《新民叢報》望政府以開明專製。

三、《民報》以政府惡劣,故望國民之革命;《新民叢報》以國民惡劣,故望政府以製。

四、《民報》望國民以民權立憲,故鼓吹教育與革命,以求達其目的;《新民叢報》望政府以開明專製,不知何方副其希望。

五、《民報》主張政治革命,同時主張種族革命;《新民叢報》主張政府開明專製,同時主張政治革命。

六、《民報》以為國民革命,自顛覆專製而觀,則為政治革命,自驅除異族而觀,則為種族革命;《新民叢報》以為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不能相容。

七、《民報》以為政治革命必須實力;《新民叢報》以為政治革命隻須要求。

八、《民報》以為革命事業專主實力,不取要求;《新民叢報》以為要求不遂,繼以懲警。

九、《新民叢報》以為懲警之法,在不納租稅與暗殺;《民報》以為不納租稅與暗殺,不過革命實力之一端,革命須有全副事業。

十、《新民叢報》詆毀革命而鼓吹虛無黨;《民報》以為凡虛無黨皆以革命為宗旨,非僅以剌客為事。

十一、《民報》以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叢報》以為革命反以得專製

十二、《民報》鑒於世界前途,知社會問題必須解決,故提倡社會主義;《新民叢報》以為社會主義,不過煽動乞丐流民之具。

以上十二條,皆辯論之綱領。《民報》第四號刻日出版,其中數條皆已解決。五號以下,接連辟駁,請我國民平心公決之。

●●●●●●●●●●

“廢話連篇~!”徐天寶對保皇黨和同盟會的口水戰不屑一顧,此時,一個念頭在他腦海裏形成。“我也應該辦一份報紙,爭取輿論的支持。20世紀初的中國不缺一心報國的熱血青年,他們缺少的是冷靜的思考和正確的理論指導。”

主意打定,徐天寶便開始物色人選,很快,兩個人便進入了徐天寶的視線,第一個是熱血青年丁開嶂,第二個便是大名鼎鼎的魯迅——周樹人。

丁開嶂是京師大學堂科班出身,畢業時獲"奏獎"文科舉人,文筆大開大合,縱橫捭闔。日俄戰爭結束後,丁開嶂與秦宗周、丁東第、朱錫麟、張榕在家鄉南青坨發動群眾,宣傳科學,推倒佛像,改廟堂為學校,興辦新學。他騰出家中一間房屋開辦女子學校。丁開嶂還以擺齋戒煙酒為名,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綏遠、熱河、內蒙古、河北、山西等地發展鐵血會組織,並在家鄉成立"北振武社",抗俄鐵血會改名為北洋鐵血會,丁開嶂任總理。發布《北振武社啟》,闡發"強吾民""強吾國"的宗旨。

周樹人自不必說,他棄醫從文,一心想以文筆喚醒國人,有他加入,文章的水平就有了保證。

報紙定名為——《新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