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正確處理中國先進文化和其他文化的關係

社會主義文化在我國已經居於主導地位。但是,由於曆史和現實的原因,社會上還存在一些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落後文化,甚至還存在一些腐蝕人們精神世界、危害社會主義事業的腐朽文化。要通過完善政策和製度,加強教育和管理,移風易俗,努力改造落後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堅決抵製腐朽文化和各種錯誤思想觀點對人們的侵蝕,逐步縮小和剔除它們借以滋生的土壤。

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繼承和發揚一切優秀的文化,必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和創造精神,必須具有世界眼光,增強感召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黨和人民從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我們都要積極繼承和發揚。我國幾千年曆史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時代精神加以繼承和發展,做到古為今用。同時必須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的要求,結合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努力繁榮先進文化,把億萬人民緊緊吸引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偉大旗幟下。

——江澤民

2.2.1 如何正確對待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

社會主義文化在我國已經居於主導地位。但是,由於曆史和現實的原因,社會上還存在一些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落後文化,甚至還存在一些腐蝕人們精神世界、危害社會主義事業的腐朽文化。改造落後文化,努力防止和堅決抵製腐朽文化和各種錯誤思想觀點對人們的侵蝕,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職責。

思想文化領域,先進文化不去占領,落後文化、腐朽文化就會去占領。我國曾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封建思想的殘餘和舊的習慣勢力仍然存在深刻的社會影響。我們發展市場經濟,市場活動中出現和存在的東西,並不都是積極、健康、合理的,也有錯誤、醜惡的東西腐蝕著人們的思想和靈魂。西方敵對勢力乘我對外開放之機,千方百計以腐配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對我進行滲透和腐蝕,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圖謀。正確分析和認識落後文化、腐朽文化和各種錯誤思想觀點之所以發生的根源,我們就能對之開展正確有力的鬥爭。必須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開展積極的思想鬥爭,批評和抵製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觀點。對於那些宣揚全麵否定黨和人民曆史功績的東西,攻擊和否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製度的東西,散布腐朽思想、頹廢情緒以及傳播封建迷信、渲染色情暴力的東西,都必須旗幟鮮明地加以反對、抵製和批評,決不能任其泛濫。要積極發展先進文化,用先進文化占領域鄉思想文化陣地,在不斷滿足和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中移風易俗,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要通過完善政策和製度,加強教育和管理,逐步縮小和剔除落後文化、腐朽文化和各種錯誤思想觀點借以殘存和滋生的土壤。

2.2.2 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文化傳統的繼承,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拋棄民族的傳統而重新開始。文化建設不能割斷曆史,我們民族曆經滄桑,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燦爛的中華文化,形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傳統。

中華民族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美譽。五十多年以來,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它們在中國曆史的發展中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在思想學說、經驗智慧、道德傳統、民族精神和曆史認同等方麵,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其強大的生命力。因此,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汲取我國曆史長期積澱的豐富文化遺產,並進行科學的揚棄,對於我們振奮民族精神,推進現代化建設,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曆史意義。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文化精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國人民麵對自然、麵對外敵入侵、麵對外來文化,雖然飽經磨難,屢遭挫折,但由於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即蘊含著一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因而最終都走

向了勝利彼岸。

第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思想。清人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語道出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熾熱的愛國思想。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又說,“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而北宋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嶽飛的“精忠報國”思想則把這種愛國憂民的精神推向了頂峰,這是我們當前進行生動愛國主義教育的悠久曆史基礎,是十分珍貴的優秀曆史文化遺產。

第三,維護統一、重視和諧的群體意識。統一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個突出的特點即是民族文化從未中斷,其重要的因素是中華民族有著祖國統一的強烈意識,有著巨大的凝聚力量和維護統一的信念。這種信念體現在群體關係上則表現為一種重視和諧的互助互諒、互禮互讓的精神。今天,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努力克服務和困難,正確處理各種矛盾,以積極的態度去理解“和為貴”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四,“陳以德義,示以好惡”的教育傳統。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孔子的“有教無類”、“好學不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等教育思想成為我國自古以來的教育思想的基礎。漢王符提出的“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就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延續。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標準,則是這種教育思想的傑出典範。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重視人的整體素質的教育和提高,確立正確的是非標準,發揮崇高的人格力量,實際上仍是一個古老而又現實的課題。

第五,“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我國古代很早就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的提法。主張治國安邦要“以人為本,以財為末。人安則財贍,本固則邦寧。”強調“民為邦本,未有本搖而枝葉不動者。”曆代王朝的更替興亡都反複驗證了這一普遍而又具有規律性的哲理。

第六,“我之不德、民將棄我”的修身準則。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注重人的修身和道德。並把個人的修身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聯。《孔子•大學》載:“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治國,國治而後天下平。”這對於今天我們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嚴格要求自己,加強自身修養,正確立身處世,具有一定的現實借鑒意義。

第七,見利思義,義重於利的價值觀。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對義利觀有著辯證的思想,既不一般地反對利,但同時更強調義重於利、見利思義。因而自古就有“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說法。強調“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荀子則說:“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雖桀紂亦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故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而利克義。”從而較為全麵地闡述了中國傳統的義利觀,指出了社會對義利的導向具有重要作用。這對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義利觀、價值觀的正確建立都會有所幫助。

對這些優秀文化傳統,我們要十分珍惜、愛護,並不斷地加以弘揚。同時,我們應該看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的反映,任何一種優秀的文化傳統,隻有隨著時代的前進,不斷地揚棄、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反映活生生的當代生活,並給現實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動力。中國傳統文化是以農耕小生產的自然經濟為基礎,以血緣宗法關係為紐帶而發展起來的,不可避免地帶來曆史的、階級的局限。因此,對傳統文化不能毫無批判的兼收並蓄,必須進行認真的清理。江澤民同誌反複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批判繼承的方針,他指出,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的曆史文化,區分精華和糟粕,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造的文明成果,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獲得新的生命,放出新的光彩。

2.2.3 如何借鑒和吸收外國文明的優秀成果

要繼承和發

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把它們熔鑄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之中,這是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一個重要基礎和條件。我國文化的發展,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江澤民同誌在大力提倡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特別強調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積極吸收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

積極吸收優秀的外來文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在要求,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的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麵。綜觀世界文化發展史,可以看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開放、互相交流、互相吸收,同時又不斷分化,是各民族文化發展的一條規律。如果將自己僅僅局限於本民族單一的文化之中,就會使民族文化停滯。不同國家、民族間文化的交流和吸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必然趨勢。

如何對待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所創造的文明成果,是近現代中國文化建設,乃至關乎整個中國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亦是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問題之一,對外開放、大膽吸取和借鑒全人類文明成果是實現社會主義不可缺少的戰略方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二十年的實踐證明:我們黨的對外開放的方針是成功的。對外開放的重要性為愈來愈多的人所承認。但是也應看到,在擴大開放上,尤其是在吸取和借鑒當代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創造的文明成果上,膽子不夠大,顧慮重重,存在著思想和理論方麵的障礙,存在著嚴重的保守傾向。

我們要摒棄近代以來體用分離的思維方式,摒棄西方物質文明比我們發達,精神文明我們比西方優越的陳腐觀念。我們不僅要學其“用”,而且要批判學其用後麵的“體”,資產階級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我們要反對。以個人為本位的價值觀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製基礎上的。它與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製為基礎上的以社會為本位的價值觀是相對立的。但資產階級價值觀中自主觀念、自由觀念、平等觀念、民主觀念、法治觀念、效率觀念、競爭觀念、創新觀念、冒險觀念等均有其合理的、可為我們吸收和借鑒的東西。倘若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拒絕接受這些合理的因素,那它的社會本位與封建的社會本位很難劃清界限。封建社會的以社會為本位的價值觀是以否定個人利益、犧牲個性自由為條件的,實質上是一種沒有個體自主性的價值觀。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的社會本位的價值觀是建立在尊重個體自主性基礎上的個體與社會有機統一的價值觀。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是對資產階級價值觀的辯證揚棄,而不是形而上學的簡單否定。對資產階級價值觀的簡單的全盤否定,與簡單的全盤肯定一樣,都不可取。

我們承認資產階級在創造文明成果上的重要作用和曆史功績,我們更要認識到,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文明成果,主要是由西方社會的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創造的(當然,西方社會的文明成果中還包含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勞動成果和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勞動成果),把資本主義社會的文明成果籠統地說成是資產階級的或資產階級創造的是不確切。即使是資本主義的製度文明,如民主製度。同樣地凝結著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長期鬥爭的成果。總之,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文明、製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上的成果,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社會主義社會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否定,但這是辯證的、包含肯定的否定。離開資本主義社會的文明成果,社會主義無從談起。

同時,我們要堅決抵製資本主義社會那些消極腐朽東西對我們的侵蝕。無論是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還是對外來文化先進合理成分的學習和借鑒,其最終目的,都在於創造和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我們講繼承、講借鑒,目的是通過繼承和借鑒,使民族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的精神,同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在新的實踐基礎上不斷創新,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而西方腐朽思想文化,正是有背於這一要求的。我們要從建設先進文化的要求出發,堅決抵製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