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全麵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4.1 新形勢下黨的建設麵臨的新情況、新問題

在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物質利益和就業方式多樣化的趨勢進一步發展的條件下,如何始終保持全黨同誌按照黨的奮鬥目標,按照國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來行動,維護和加強黨的堅強團結與高度統一,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的重大理論問題,也是重大現實問題。

——江澤民

4.1.1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新時期黨的建設

當前,我們正在進行的事業前無古人,又麵臨複雜的社會環境,充滿挑戰和風險。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黨的建設需要研究思考的重大問題很多。最重要的,是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發展,加強黨的建設的問題。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黨的建設麵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市場經濟對黨的建設產生的影響是雙重的。從黨的十三大確定的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出發,從總體上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對黨的建設產生建設性的、積極的影響是主要的、根本的。

建立市場經濟體製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主要是通過政治鬥爭的途徑獲得的,執政的主要表現是掌握國家政權,但是,鞏固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政權的基礎應是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製的實踐,已經和正在促進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的改善,這進一步體現了黨的性質和宗旨,用事實證明了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從而增強了黨對人民群眾的吸引力、感召力,從根本上鞏固了黨的領導地位。

市場經濟本身的固有特性給黨的建設帶來了新生機和活力。如市場經濟的開放性有利於廣大黨員衝破左的思想束縛,破除小而全的自然經濟的封閉觀念以及求穩怕亂思想,勇敢地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尤其是現代資本主義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奮力開拓、銳意進取,從而使黨組織更具活力,更富戰鬥力;市場經濟的競爭原則,無情地優勝劣汰,有利於建立健康的幹部激勵機製,使幹部真正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為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從而使黨的幹部隊伍後繼有人,黨的事業繼往開來、興旺發達;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必然培養出人們的平等觀念,有利於黨內反對特權思想,健全黨內民主生活,消除官僚主義和個人獨斷專行;市場經濟的自主性有利於強化黨組織的和黨員的主體意識,有利於黨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市場經濟的規範性,即從一定程度上說,市場經濟是一種法製經濟,這就要求建立健全各種行動規範和約束機製,從而有利於促進黨的製度建設;市場經濟的求利性能促使黨不斷改進領導方式,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過程中,使黨能夠更好地實施正確而有效的領導。

由傳統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重大的轉變。它對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不斷完善,黨的建設的一些問題必然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我們去解決。例如,市場經濟條件下轉變黨的領導方式的問題。由傳統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表明黨的活動條件的重大變化,必然要求黨的領導方式、活動方式也有一個根本的轉變。又如,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問題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我們不能通過努力,解決諸如國有企業發展、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黨的執政基礎等這些人們極其關注的問題,就很難熟練地駕馭市場經濟,牢牢掌握住改革、發展、穩定的主動權。隻有解決了現實中存在的一係列深層次問題,黨對市場經濟的駕馭能力才會得到體現。

總之,市場經濟不但對我們原有的經濟觀念、經濟理論、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改造,而且也要求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作相應的轉變。我們黨領導國家、社會和經濟的體製、機製和方式方法,是在長期計劃經濟的環境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推動國家發展過程中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迫切需要進行改革。

4.1.2 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施依法治國戰略與新時期黨的建設

江澤民同誌指出:“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偉大創造精神,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實現自己的願望和利益。繼續推進政治體製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健全社會主義法製,保證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我們要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建設,保證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權利。

民主和法製是分不開的,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大力健全社會主義法製。民主必須通過法製來體現和保障。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必須同完善社會主義法製、實行依法治國緊密結合起來。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事務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製度化、法律化,使這種製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實行依法治國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必然要求,是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我們要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加強法製建設,落實依法治國方略。這就要求處理好以下關係:

一、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法律與黨的政策的關係,逐步過渡到既依靠法律,又依靠政策,並以依靠法律為主,把發揚民主、嚴格依法辦事與堅持黨的領導、轉變黨的執政方式有機地統一起來。

毫無疑問,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而它對國家的領導是通過其政策、方針來實現的。我們不能、也不可能輕視黨的政策,而要保持它的重要地位。但由於黨的政策與國家法律畢竟是兩個不同的社會現象,盡管兩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般講,法律比政策更規範、更成熟、更具有操作性。一句口號如計劃生育可以成為一項政策,而決不能成為一項法律。更重要的是,法律的製定與實施,同國家權力直接聯係,因此,在依法治國中根據隻能是憲法和法律。當然,黨的政策也是極為重要的,它是立法的依據和執法、司法的指導。因此,我們依據法律時,不能偏離黨的政策,更不能與之相對立。這就是說,在法治文明的今天,國家活動特別是司法和行政執法活動的依據必須是憲法和法律。因此我們說在依法治國中既要依靠政策,又要依靠法律,並逐步過渡到依靠法律為主。這樣做,便能把發揚民主,嚴格依法辦事同堅持黨的領導、轉變黨的執政方式有機地統一起來。

二、正確認識與處理人民依法治國與黨依法執政的關係,把黨的正確主張轉化為國家意誌,把堅持、改善黨的領導同各項工作納入法製的軌道,實現民主法製化、法律化有機統一起來。

在依法治國的條件下,黨的執政方式的轉變形式就是依法執政。或者說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當然,依法執政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這一工程從1982年新憲法頒布時就已經啟動。也就是說,黨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在這裏,我們必須強調,服從憲法和法律與堅持黨的領導是完全一致的,正如彭真同誌多次指出的,黨領導人民製定法律,黨也領導人民遵守法律。這是由於國家的法律是黨的正確主張與人民意誌的統一。也正因為如此,黨的執政活動應該是依法進行的,依法執政的過程就是把黨的意誌轉化為國家意誌的過程。依法執政就是要使民主製度化法製化;就是要逐步實現這種製度的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民主製度化、法律化,這是鄧小平民主法製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鄧小平同誌對我國民主法製建設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同時也是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經驗與慘痛教訓的科學總結。

江澤民同誌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國家的權力,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與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因此,依法執政與依法治國是互為因果和相互包容的,兩者密不可分。依法治國如果沒有依法執政作支柱必將流於形式;同樣,依法執政離開依法治國的實體內容與原則,也就失去意義。因此,我們隻有正確處理兩者的關係,才能把堅持黨的領導、改善黨的領導同發揚民主、嚴格依法辦事有機地統一起來。

三、正確認識和處理立國之本與治國之道的關係,從製度上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其核心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而堅持黨的領導與改善黨的領導是辯證的統一,隻有改善黨的領導,才能在新形勢下堅持黨的領導。改善黨的領導的最佳方略就是依法治國與依法執政。因此,我們必須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認識依法治國與立國之本的關係,特別是與堅持、改善黨的領導的關係。

首先,“國無法而不治,民無法而不立”,這是早已被曆史證實了的客觀規律。尤其是在當今世界,如果不堅持和推行依法治國這一標誌現代文明的治國之道,那麽國家就很難安寧,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就難於鞏固與完善,作為我國立國之本的四項基本原則就很難堅持。人治則衰、法治則興。這是任何國家,即使是剝削階級統治國家,也不能回避的事實。尤其是在和平與發展為主流的國際社會中,沒有法治就無文明可言。江澤民同誌及時地代表黨中央宣布依法治國的確是審時度勢的英明之舉,是使中國立於世界文明之林的戰略決策。其次,事實上,在我們國家也隻有依法治國才能把改革開放推向深入,才能使四項基本原則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因為依法治國能從製度與法律上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法律是黨領導人民製定的,而國家法律必然會反映執政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堅持依法治國,嚴格依法辦事,當然就能使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得到全麵貫徹。

4.1.3 社會生活多樣化的趨勢與新時期黨的建設

改革帶來了我國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其中所有製形式的變革是最具革命意義的變革。在所有製變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就是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使我國經濟成分呈現多樣化趨勢。黨的十五大明確規定,非公有製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

一定位,改變了過去隻把非公有製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經濟有益補充的觀念,在實踐上大大推動了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

經濟成分的多樣化帶來了經濟利益的多樣化。多種所有製結構、多種經濟成分、多種分配方式的發展,形成了多種利益群體和不同的社會階層。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又使多種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並存成為可能。反映在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領域上,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占主導地位的同時,還存在其他意識形態,導致人們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出現多樣化。不同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必然提出不同的思想道德文化要求,在代表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人民利益上呈現出很大的差異性。這種情況,對黨的建設衝擊較大。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化,進一步鞏固共產黨人的信仰,鞏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並與落後的、腐朽的、極端自私自利的思想展開有效的鬥爭,是黨麵臨的新的嚴峻挑戰。

黨要麵對這種狀況積極探索。我們必須承認我國已不可能再退回計劃經濟時代,不可能再有純而又純的所有製,必須承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多種意識形態的現實,承認人們在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方麵的差異。為此,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堅持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的有機統一,有針對性地加強黨的建設。一方麵,要在黨員、幹部和其他先進群體中大力提倡和發揚共產主義的思想道德,堅定不移地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教育黨員幹部;另一方麵,也要照顧到不同群體的現狀和特點,在思想教育工作的目標和要求上考慮大多數,團結引導廣大群眾一道前進,努力使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獲得廣泛的群眾基礎,並且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教育和引導群眾。

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對黨的建設的影響很大。要看到,這種多樣化對我們培養和發展先進的思想文化,有其有利的一麵。但同時,這種多樣化又帶有明顯的自發性、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引導不力,一些消極的東西也會蔓延開來,對黨員侵蝕極大,影響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此,要具體分析在當前多樣化的生活方式中,哪些應提倡,哪些應引導,哪些應限製和反對,努力唱響主旋律,滿足人們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給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要有針對性地加強黨的建設,加強對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堅決抵製燈紅酒綠對廣大黨員幹部的影響,努力保持思想道德的純潔性。

當前,要高度重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問題,既要看到它給我們提供了新的工作載體和渠道,也要看到它給我們提出了新的工作任務和要求。要從多樣化特點出發,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加強分類指導,切實為我所用,努力做到趨利避害。

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比較健全的社團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麵的積極作用。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共青團、青聯、學聯,少先隊等人民團體和群眾組織,以及中國科協、文聯、作協、紅十字會、對外友協、全國僑聯等群眾組織,機構健全,組織完備,在黨的統一領導下,積極參與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促進經濟建設和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促進對外交流和祖國統一大業,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又出現了一批有明確的主管主辦單位並有較為正規組織領導係統的社會團體。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個體勞動者協會、消費者協會、各種行業協會。這些社會組織適應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育和發展,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充分認識這些社會組織在各自所聯係的群眾中難以替代的影響力。當前尤其要強調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其廣泛聯係的優勢,使之在促進黨的建設中發揮強有力的作用。

要充分協調和利用各種形式的群眾性的自治組織、文體活動組織、社區服務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積極有效的工作,增強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觀念和能力。增強對黨的向心力和信任。

就業方式多樣化給黨的建設帶來新情況、新問題。科技革命的推動,產業結構的變化,知識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就業方式的相應變化。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政府的附屬物和完成中央計劃的手段,起著社會細胞的作用,有著強大的社會功能。職工在住房、醫療、養老以及子女入托、入學、就業等方麵都依賴企業。隨著改革的深入,企業逐漸擺脫了辦社會的功能,職工對企業的依賴度大大降低,這不僅有利於企業建立優勝劣汰的機製,充分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而且使人們自主就業的空間大大增加。

人們就業靈活性的增加,給黨的建設、尤其是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如,職工工作之餘的活動,往往和企業黨組織沒有什麽聯係;被推到社會上去的那一部分,如離退休人員,下崗待業人員等,更是遊離於黨組織的視野之外。這就使“哪裏有群眾,哪裏就有黨的工作”越來越成為一句漂亮的口號。又如,隨著工人流動性的增強,流動黨員也大量增加,這給黨員管理帶來困難。這個問題在農村及其他領域的基層黨組織建設中同樣具有普遍性。而黨員和企業或雇主之間契約關係的明確化,又帶來黨員價值觀念上的變化,給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難度等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