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紅色風暴

——羅亦農

慷慨登車去,

相期一節全。

殘軀何足惜,

大敵正當前。

——羅亦農臨刑前寫下的《絕命詩》

羅亦農(1902~1928),又名善揚,字慎齋,湖南湘潭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1921年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中共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後曆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中共湖北省委書記、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1927年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十一月擴大會議入選為政治局常務委員並兼任中共組織局主任,成為中共最高層領導人之一。1928年4月被捕犧牲,年26歲。

走上正確的道路

羅亦農家境殷實,7歲時,跟著哥哥去私塾讀書。那時候,他最鍾情於聽一些懲惡揚善的英雄人物的故事。11歲,他到湘潭下攝司向家塘郭月欽那裏讀書。郭月欽先生是一個飽讀詩書、思想開明的人。因此,羅亦農很仰慕他。羅亦農在校用功讀書,學到不少知識與新理念。有一次,他竟往自家門前貼了一副對聯:“存得天良,蒙慶受富;放開眼界,創業成家。”以此來諷刺父親為商的苛刻。

1916年,年滿14歲的羅亦農,考入由美國人創辦的教會學校——湘潭益智學校。在校期間,羅亦農不惜違反校規,出來參加反日遊行活動。1917年,羅亦農堅決離開了益智學校。

17歲的羅亦農不顧家人反對,帶著求學的心,來到上海,進入一所中學念書。後因父親斷了生活費,就來到一家小報館當校對工人。在報館裏,羅亦農看了很多書籍,有經濟、哲學、自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新青年》、《勞動界》等書籍。當羅亦農得知《新青年》是陳獨秀辦的後,一直想登門拜訪。經多方打聽,終於打聽到陳獨秀的住址——老漁陽裏2號。多次拜訪之後,兩人聊得很投機。於是,陳獨秀介紹羅亦農參加工讀互助團的活動。

1920年,羅亦農進入上海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的外國語學社,學習俄語。同年8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正式成立後,羅亦農與劉少奇等人一同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1年,經陳獨秀推薦,羅亦農被派去莫斯科的東方大學學習。同年冬天,羅亦農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被推選為中共旅莫斯科支部書記。

傳播革命思想

1923年初,因羅亦農的俄語基礎好,在東方大學擔任了大學中國語言組的書記,兼翻譯和為中國班講授唯物論。很快,羅亦農的房間成了大家學習討論俄語和社會科學的地方。

1925年3月,羅亦農回國,隨即被派往廣州參與全國第二次勞動大會的籌備工作。

同年10月,羅亦農以廣東代表身份出席了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的擴大會議。會後,他在北京停留了3個月,主持北方區委黨校工作,為黨校培養了一批精英幹部。

1926年1月,羅亦農結束了黨校工作,來到上海,擔任江浙區委書記。這一時期,正是白色恐怖泛濫時期。羅亦農通過調查與研究,指出必須要從工人這裏展

開經濟罷工,才能更好地進行武裝起義。

8月,江浙區委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開始組織上海軍事委員會,準備直接領導上海工人武裝起義。因北伐軍隊逐漸向江浙靠近,羅亦農和其他同誌在1926年10月24日和1927年2月2日,分別領導了兩次武裝起義,但均未成功。

為革命工作堅韌不拔

對於第三次的武裝起義,羅亦農煞費苦心。麵對前兩次的失敗起義,同誌們展開爭論,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認為,在現有的軍事技術條件下,要想在帝國主義者和反動軍閥統治的軍事政治中心取得武裝起義的成功是不可能的。還有一種聲音則認為,北伐軍已逼近上海,軍閥政府垮台指日可待,舉行武裝起義似乎沒有必要。這兩種聲音的基本意思是一致的——不支持再搞武裝起義。

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趙世炎同誌站出來說:“蔣介石根本是反動的,我們要當心。現在我們歡迎他們,他們以後可能會掉過頭來打我們。”羅亦農接著說,“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工人自己的武裝,不然,將來就有吃國民黨子彈的危險。”在大家做了認真的商討之後,準備開展第三次武裝起義,並成立了以周恩來、羅亦農、趙世炎、汪壽華等八人組成的特別委員會,指揮起義,隨即又成立了以周恩來為首的特別軍委。

1927年3月21日,北伐軍先頭部隊已經接近了上海近郊,上海守軍軍心動搖。大家一致認為,現在是最好的進攻時間。因此,特別委員會按照原定計劃執行。當天中午12點整,上海市總工會發布全市總同盟罷工,全市80萬工人實現總罷工並立即轉入武裝起義。在武裝起義的戰場上,周恩來、羅亦農等人沉著應戰。最終,在曆時30個小時的浴血奮戰之後,占領了上海,取得了第三次工人武裝革命的勝利。

第三次武裝起義,共殲滅了3000多名北洋軍和2000多名武裝警察,並繳獲了5000多支槍械。隨即,在上海成立了上海臨時市政府。這次的勝利,不僅打擊了帝國主義和軍閥政府的反動政治,也反映了中國工人階級力量的偉大與頑強的戰鬥精神,鼓舞了廣大革命者的士氣。

燃起了工農武裝暴動的熊熊烈火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羅亦農根據黨中央的指示撤離了上海,擔任中共江西區執行委員會書記。接著又代表了江西區,參加了在武漢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上,羅亦農被選為中央委員。

中共五大後,羅亦農擔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並赴往南昌就職。回到南昌後,羅亦農開始整頓黨、團組織。並要求,所有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有著良好的應戰能力和堅定的立場,一定要和工人群眾站在一起。1927年5月底,羅亦農來九江地區檢查工作時,很負責地對當地的同誌說:“這裏地處戰略要衝,工作非常重要,要求就應當更高更嚴。”

羅亦農為了生動形象地鼓勵同誌們,曾做過一個比喻:登廬山要敢於攀登懸崖峭壁。這喻指:革命的路途是艱難的,要在最艱苦的情形下堅持住,隻有堅持下去才能看到山峰上的美景,取得最後的勝利。

在羅亦農的努力下,江西省黨、團組織已對反動

派的襲擊做足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工作。不出羅亦農所料,1927年6月6日駐江西省北伐軍第三軍隊朱培德,以“參與不良分子”為由,搜查了總工會、農協會等學聯會。羅亦農見此狀,並沒有慌張,而將這一情況及時匯報給中央,並組織全體黨員一定要堅持,不少同誌轉入地下黨繼續工作。

7月,羅亦農被調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參加了具有重大意義的“八七會議”。大會上重新確定了土地革命與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的總方針,號召黨和人民繼續堅持戰鬥,開始了中國共產黨曆史上的重大轉折點。羅亦農被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

羅亦農為了落實黨的總方針,對“湖北省秋收暴動計劃”做了詳細的安排,對周邊的粵南、粵東、武漢等7個地區進行了農民暴動的安排。1927年9月初,羅亦農親自指揮粵南暴動。由於粵南暴動的成功執行,周邊的紅色風暴迅速蔓延。同年9月中共中央遷往上海後,任命羅亦農為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主要負責領導湖北、江西、四川、安徽、陝西等省的工農革命暴動與黨務工作。

生死置之度外

1927年11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央政治局的擴大會議上,羅亦農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務委員。隨即,又被任為中央組織局主任。在羅亦農離開武漢前往上海的時候,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懸賞萬元抓捕羅亦農。不管是叛徒還是特務幾乎都在找他,但羅亦農一點都不害怕,因為他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1928年2月,黨中央派羅亦農去湖南、湖北視察農民運動的情況。當羅亦農掌握到大量的資料後,於4月初回到上海。4月15日,羅亦農來到英租界戈登路望誌裏的辦公地點,等待山東的同誌商討工作時,從外麵衝進來一群巡捕,巡捕的頭目是英國特務洛克。原來,羅亦農已被掩護辦公室的何家興夫婦出賣了。英國特務洛克與叛徒說了幾句話之後,突然用槍指著羅亦農說:“你是羅亦農,我已經注意你兩三年了,跟我們走吧!”羅亦農心似明鏡,很清楚敵人要抓的是自己,為了不讓山東的同誌受牽連,他很坦然地走出大門。

4月16日一大早,報紙上麵刊登出羅亦農被捕的消息。國民黨反動派一邊向蔣介石匯報情況,一邊嚴刑逼問羅亦農。一連審問了三天,都沒有問出一點東西。情急之下,蔣介石於4月20日發布了將羅亦農處決的命令。第二天一大早,羅亦農穿戴整齊,走向上海龍華刑場,英勇就義。犧牲時,年僅26歲。多麽鮮活的生命啊!為了自己的信仰,為了黨和人民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事實上,羅亦農被捕後,黨組織試圖派中央特科去營救,最終沒能成功。羅亦農在臨刑前,曾秘密書寫了一份家書,上麵寫著:“學我之所學,以慰我。”由此看出,羅亦農對革命事業是堅定的。

《布爾什維克》第二十期雜誌的頭版頭條《悼羅亦農同誌》,內容為:“亦農同誌被害了,中國無產階級失去了一位最熱烈的領袖,中國共產黨失去了一位最英勇的戰士。”“羅亦農同誌的熱烈的革命精神,可為中國共產黨全黨黨員的楷模。反動派吳稚暉等提起羅亦農三字為之齒顫,他的死是莫大的損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