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

黨的十六大確立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麵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符合人民的願望,意義十分重大。十六大強調指出,為完成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這個奮鬥目標,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麵,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

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求,本世紀頭20年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力推進信息化,加快建設現代化,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十年要全麵完成“十五”計劃和2010年的奮鬥目標,使經濟總量、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個大台階,為後十年的更大發展打好基礎。

1.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曆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麵發展的產業格局。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係。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和係統集成,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鼓勵科技創新,在關鍵領域和若幹科技發展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深化科技和教育體製改革,加強科技教育同經濟的結合,完善科技服務體係,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進國家創新體係建設。發揮風險投資的作用,形成促進科技創新和創業的資本運作和人才匯集機製。完善知識產權保護製度。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抓緊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興建南水北調工程。實施海洋開發,搞好國土資源綜合整治。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和建設。

2.全麵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係,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縣域經濟。開拓農村市場,搞活農產品流通,健全農產品市場體係。

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發展小城鎮要以現有的縣城和有條件的建製鎮為基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同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業結合起來。消除不利於城鎮化發展的體製和政策障礙,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有條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發展規模經營。尊重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推動農村經營體製創新。增強集體經濟實力。

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支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繼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利益。

3.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關係全國發展的大局,關係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要打好基礎,紮實推進,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爭取十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積極發展有特色的優勢產業,推進重點地帶開發。發展科技教育,培養和用好各類人才。國家要在投資項目、稅收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麵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逐步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源渠道。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引導外資和國內資本參與西部開發。西部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改革開放中走出一條加快發展的新路。

中部地區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東部地區要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現代農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加工製造業,進一步發展外向型經濟。鼓勵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在製度創新和擴大開放等方麵走在前列。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支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持續產業,支持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國家要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加強東、中、西部經濟交流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形成若幹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和經濟帶。

4.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製改革。根據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要求,堅持和完善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第一,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控製國民經濟命脈,對於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關鍵性作用。集體經濟是公有製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個體、私營等各種形式的非公有製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麵的積極性、加快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堅持公有製為主體,促進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各種所有製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繼續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製,是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的重大任務。在堅持國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國家要製定法律法規,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製。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大型國有企業、基礎設施和重要自然資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其他國有資產由地方政府代表國家行使出資人職責。中央政府和省、市(地)兩級地方政府設立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繼續探索有效的國有資產經營體製和方式。各級政府要嚴格執行國有資產管理法律法規,堅持政企分開,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使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探索公有製特別是國有製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推進企業的體製、技術和管理創新。除極少數必須由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外,積極推行股份製,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重要的企業由國家控股。按照現代企業製度的要求,國有大中型企業繼續實行規範的公司製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壟斷行業改革,積極引入競爭機製。通過市場和政策引導,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進一步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繼續支持和幫助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的發展。

充分發揮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活躍市場等方麵的重要作用。放寬國內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領域,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麵采取措施,實現公平競爭。依法加強監督和管理,促進非公有製經濟健康發展。完善保護私人財產的法律製度。

5.健全現代市場體係,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係。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發展產權、土地、勞動力和技術等市場。創造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深化流通體製改革,發展現代流通方式。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係,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全國市場自由流動。

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要把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的方針,根據形勢需要實施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投資和消費關係,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完善國家計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係

,發揮經濟杠杆的調節作用。深化財政、稅收、金融和投融資體製改革。完善預算決策和管理製度,加強對財政收支的監督,強化稅收征管。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使金融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6.深化分配製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係。理順分配關係,事關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積極性的發揮。調整和規範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分配關係,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懸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的作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調節差距過大的收入。規範分配秩序,合理調節少數壟斷性行業的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係,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製度和基本醫療保險製度。健全失業保險製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多渠道籌集和積累社會保障基金。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社會保障的標準和水平。發展城鄉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事業。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製度。

7.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範圍、更多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寬發展空間,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進一步擴大商品和服務貿易。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努力擴大出口。堅持以質取勝,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務的競爭力。優化進口結構,著重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深化外經貿體製改革,推進外貿主體多元化,完善有關稅收製度和貿易融資機製。

進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逐步推進服務領域開放。通過多種方式利用中長期國外投資,把利用外資與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組改造結合起來,鼓勵跨國公司投資農業、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大力引進海外各類專業人才和智力。改善投資環境,對外商投資實行國民待遇,提高法規和政策透明度。實施“走出去”戰略是對外開放新階段的重大舉措。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製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積極參與區域經濟交流和合作。在擴大對外開放中,要十分注意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8.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就業是民生之本。擴大就業是我國當前和今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國家實行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改善創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重要職責。廣開就業門路,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提供新就業崗位和吸納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企業給予政策支持。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推行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完善就業培訓和服務體係,提高勞動者就業技能。依法加強勞動用工管理,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要隨著經濟發展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改善生活環境,發展社區服務,方便群眾生活。建立適應新形勢要求的衛生服務體係和醫療保健體係,著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提高城鄉居民的醫療保健水平。發展殘疾人事業。繼續大力推進扶貧開發,鞏固扶貧成果,盡快使尚未脫貧的農村人口解決溫飽問題,並逐步過上小康生活。

勝利完成經濟建設和經濟體製改革的各項任務,對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隻要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鬥,我們就一定能夠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黨的十六大報告,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確定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十六大黨章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規定。這是我們黨在全國代表大會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確地對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出部署,並將它與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一起,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大基本目標。

我們黨曆來以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為己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製改革,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做主,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誌相統一的體現。必須嚴格依法辦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允許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政治體製改革是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推進政治體製改革要有利於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特點和優勢,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絕不照搬西方政治製度的模式。要著重加強製度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製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

1.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製度。健全民主製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保證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職能,保證立法和決策更好地體現人民的意誌。優化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的結構。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同民主黨派合作共事,更好地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黨製度的特點和優勢。保證人民政協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作用。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全麵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全麵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認真貫徹黨的僑務政策。

擴大基層民主,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作。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製度,完善公開辦事製度,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對幹部實行民主監督。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製。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設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堅持和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的企事業民主管理製度,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

2.加強社會主義法製建設。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全麵進步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堅持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推進依法行政,維護司法公正,提高執法水平,確保法律的嚴格實施。維護法製的統一和尊嚴,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門的保護主義。拓展和規範法律服務,積極開展法律援助。加強法製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尤其要增強公職人員的法製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黨員和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成為遵守憲法和法律的模範。

3.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對於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全局性作用。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通過製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幹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黨委在同級各種組織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獨立負責、步調一致地開展工作。進一步改革和完善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機製。按照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規範黨委與人大、政府、政協以及人民團體的關係,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經過法定程序,使黨的主張成為國家意誌,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並對他們進行監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職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職能。加強對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人民團體的領導,支持他們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更好地成為黨聯係廣大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4.改革和完善決策機製。正確決策是各項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要完善深

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製,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各級決策機關都要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製度,建立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社會公示製度和社會聽證製度,完善專家谘詢製度,實行決策的論證製和責任製,防止決策的隨意性。

5.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製。依法規範中央和地方的職能和權限,正確處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關係。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繼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科學規範部門職能,合理設置機構,優化人員結構,實現機構和編製的法定化,切實解決層次過多、職能交叉、人員臃腫、權責脫節和多重多頭執法等問題。按照政事分開原則,改革事業單位管理體製。

6.推進司法體製改革。社會主義司法製度必須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按照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機關的機構設置、職權劃分和管理製度,進一步健全權責明確、相互配合、相互製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製。從製度上保證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完善訴訟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改革司法機關的工作機製和人財物管理體製,逐步實現司法審判和檢察同司法行政事務相分離。加強對司法工作的監督,懲治司法領域中的腐敗。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執法公正的司法隊伍。

7.深化幹部人事製度改革。努力形成廣納群賢、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製,把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中來。以建立健全選拔任用和管理監督機製為重點,以科學化、民主化和製度化為目標,改革和完善幹部人事製度,健全公務員製度。擴大黨員和群眾對幹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實行黨政領導幹部職務任期製、辭職製和用人失察失誤責任追究製。完善幹部職務和職級相結合的製度,建立幹部激勵和保障機製。探索和完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的幹部人事分類管理製度。改革和完善幹部雙重管理體製。打破選人用人中論資排輩的觀念和做法,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積極營造各方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

8.加強對權力的製約和監督。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製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製,從決策和執行等環節加強對權力的監督,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重點加強對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的監督,加強對人財物管理和使用的監督。強化領導班子內部監督,完善重大事項和重要幹部任免的決定程序。改革和完善黨的紀律檢查體製,建立和完善巡視製度。發揮司法機關和行政監察、審計等職能部門的作用。實行多種形式的領導幹部述職述廉製度,健全重大事項報告製度、質詢製度和民主評議製度。認真推行政務公開製度。加強組織監督和民主監督,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

9.維護社會穩定。完成改革和發展的繁重任務,必須保持長期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滿腔熱情地解決人民群眾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要深入調查研究,區別不同情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正確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特別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保持安定團結的局麵。加強政法工作,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防範和懲治邪教組織的犯罪活動,堅決掃除社會醜惡現象,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改進社會管理,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加強國家安全工作,警惕國際國內敵對勢力的滲透、顛覆和分裂活動。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優越性。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自己選擇的政治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將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推向前進。

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黨同誌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

1.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製腐朽文化。文藝工作者要深入群眾、深入生活,為人民奉獻更多無愧於時代的作品。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必須堅持正確導向,互聯網站要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立足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於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豐富著這個民族精神。麵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3.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係。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別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4.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全麵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師德和業務水平。繼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係。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對農村教育的支持,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完善國家資助貧困學生的政策和製度。製定科學和技術長遠發展規劃。加強科學基礎設施建設。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堅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並重,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良好氛圍。

5.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要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國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業,並鼓勵它們增強自身發展活力。堅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扶持黨和國家重要的新聞媒體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扶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文化發展。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各類群眾文化。積極推進衛生體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辦好2008年奧運會。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6.繼續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推進文化體製改革。抓緊製定文化體製改革的總體方案。把探化改革同調整結構和促進發展結合起來,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加強文化法製建設,加強宏觀管理,深化文化企事業單位內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於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推動文化創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按照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健全文化市場體係,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機製,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