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風景介紹(詳細)

象鼻山位於桂林市東南漓江西岸,山因酷似一隻站在江邊伸鼻豪飲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象鼻山是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桂林乃至廣西地方產品多以象山作為標記。象鼻山海拔200米,高出水麵55米,長108米,寬100米。山體麵積1.3公頃,它是由3.6億年前海底沉積的純石灰岩組成的。明代孔鏞有詩讚道:

象鼻分明飲玉河,

西風一吸水應波,

青山自是饒奇骨,

百日相看不厭多。

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叫儀山、沉水山,簡稱象山。1986年依象鼻山辟建象山公園,園內以象鼻山為主體,還有“象山水月”、仿古建築雲峰寺、愛情島、明代建築普賢塔等景觀,象鼻山是桂林重點的旅遊景點。清代工部郎中舒書在《象山記》中寫道:粵之奇以山,粵西之山之奇以石,而省城相對之象,則又其奇之甚。已故國家領導人楊尚昆同誌曾說:“在象鼻山前要照像,才算來過桂林,這是獨一無二的風景。”有道是:桂林之旅,從象山公園開始。

在象鼻山的象鼻與象腿之間,有一東西穿洞,高大明亮的洞底,旅行家徐霞客曾有描繪:“飛崖自山頂尺跨,北插中流,東西俱高剜城門,陽江從城南來,流貫而合於漓,上既空明如月,下複內外瑩波,";象山水月”之稱以此。每當月朗清風,水平如鏡之夜,水月洞倒影,酷似一輪皎月浮江,江中二圓月並浮,一幅“水底有明月,水上明白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的絕妙意境。

出水月洞,沿石級登山,山腰有個20多米長,左右對穿的岩洞,好似大象的眼睛,因名象眼岩,象山南北兩洞景色各不相同,是眺望桂林風景的絕妙窗口。

山頂有明代所建普賢塔,為喇嘛式實心磚塔,高13.6米。基座北麵,嵌有青石一方,平雕“南無普賢菩薩”之像。遠看塔似劍柄,又像寶瓶,有劍柄塔、寶瓶塔之稱。

象鼻山與穿山、塔山分布漓江兩岸,山形、塔影、明洞構成美麗的“三山景色”。穿山月岩與象鼻山水月洞遠近相映,呈現“漓江雙月”的奇景

伏波山位於漓江之濱,孤峰雄峙,山長120米,寬60米,海拔213米,

相對高度63米,因其半枕陸地,半插江潭,遏阻洄瀾,故以為名。又說,

東漢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派伏波將軍馬援出兵交趾郡。馬援

從交趾回來的時候,沿途“則為郡縣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人

們懷念馬援,就在此山上建祠奉紀,並用他的伏波將軍名號作為山名。現

有癸水亭、聽濤閣、半山亭、還珠洞、試劍石、米芾自畫像、千佛岩等名

勝,還有一口重1000餘公斤的“千人鍋”和重2700多公斤的大鍾,為清定

南王孔有德女兒為悼其父所鑄。還珠洞內的試劍石,為一自洞頂垂懸而下

之巨石,距地麵僅寸許,戛然而斷,實為奇觀。相傳為伏波將軍試劍所致。

還珠洞和千佛岩,分布著不少唐宋摩崖石刻和佛教摩崖造像,古稱“伏波

勝境”。自唐宋以來就是遊覽勝地,宋代曾於山周建癸水亭、所思亭、蒙

亭、正夏堂、進德堂、八桂堂、喜豐堂等,這些古建築雖物廢而遺跡尚存。

伏波勝境牌樓聯

洪荒初辟,是群星隕落銀河?是女媧補天遺石?千峰競秀,八桂名城。象鼻低垂,靜吸江心皓魄;金雞對峙,爭迎塔頂朝暉。繁花照影,嬪姬獻建花橋;龍隱岩中,龍去尚存脊印;高閣伏波,將軍壯誌堪欽;晴嵐疊彩,烈士堅貞不屈。畫嶂神工,奔騰九駿。仙笛幽奇,驚遊幻境魔宮。喜悟空棒在,淨土鯨眠,瓊林柱聳。探春行,芳洲自轉,漁唱遙聞,青羅帶繞;

清流未遠,有眾泉匯於苗嶺,有史祿分水靈渠。萬柳成蔭,雙湖近廓。風竹多姿,綠迷沙岸農家;杜鵑無價,紅遍岡原牧野。朗月當頭,揭帝射穿月窟;珠還洞口,珠圓正待人來;豐碑如海,俊傑揮毫曆代;文苑生輝,詞宗琢句懷鄉。老榕骨健,纏結叢虯。詩情綺麗,久泊興坪陽朔。看陣雨虹懸,重霄鷹舞,古渡霞飛。尋勝處,蓮蕊含嬌,錦屏留夢,碧玉簪新。

駱駝山在七星公園內,為桂林市名山之一,原名酒壺山。因其狀態酷似駱駝,遂名之。每當晨昏,霞光映耀山石,色澤斑斕,頗為壯觀。明清以來,山下遍植桃樹,若逢春至,桃花爛漫,江霞紫務,分外妖嬈。

因此,“壺山赤霞”為清代桂林新八景之一。現山周圍辟有動物園、盆景藝苑、花圃茶室等亭台樓閣。駱駝山與雷酒人有關,雷酒人又與酒有關。雷酒人,原名雷鳴春,號亮工,明末江南儒生,後流落到桂林,駐在山下。雷鳴春喜歡喝酒,常飲不醉。人們有又稱他為“雷酒人”。他能詩善文,著有《大文參》、《桂林田海誌》等著作。他還在山前山後,變奏植桃花,每當春天,“桃花年年爛漫開”時,駝峰在花叢中,更加生氣勃勃,精神抖擻。雷酒人死後,葬於駱駝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