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嚴,又名李平,字正方,南陽(今河南南陽)人,生年不詳,蜀國大將,受先主器重,與諸葛亮同為輔命大臣。諸葛亮督軍北伐,李嚴為後援,因失職被貶,終諸葛亮之世,未被起複,是蜀國政治上的一大損失。
一、棄暗投明,屢建功勳
李嚴年輕時任本郡的郡吏,以才幹著稱。劉表任荊州牧,派李嚴擔任過一些郡縣的官職。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攻入荊州,李嚴正擔任與益州相鄰的秭歸(湖北秭歸)縣令,他見荊州一帶戰亂將起,便棄官西行,入蜀投靠劉璋。劉璋任命他為成都縣令,任職期間,李嚴又以治事能幹聞名。公元213年劉璋提升李嚴為護軍,派他到綿竹督促諸軍抵禦劉備的進攻。李嚴倒戈,率軍投歸劉備,劉備因之“軍益強”。攻占成都後,劉備委任李嚴為犍為郡(郡治在今四川彭山)太守、興業將軍。
在犍為太守任上,李嚴更充分顯露出他優異的才幹,表現了出眾的應變能力。公元218年,劉備與曹軍爭奪漢中,蜀軍幾乎傾巢出動,“盜賊”馬秦、高勝乘機在郪縣(今四川三台郪江鎮)起事,聚眾數萬人,聲勢浩大,進軍到距成都東麵僅二百來裏的資中縣(今四川資陽),直接威脅蜀漢王朝都城的安全。當時李嚴手中雖隻有少量的郡屬治安軍,但他看清漢中的戰事正緊張,前線尚亟需增援,便不向諸葛亮請求援兵,果斷地率五千郡士出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盜賊”,斬其頭目馬秦、高勝。李嚴還注意安撫四處逃竄的餘黨,隻要放下武器不再作亂,便均不處罰,讓他們恢複民籍,回鄉務農。這樣,叛亂很快就平定了。
同年,越嶲郡夷帥高定出動大軍包圍了距犍為郡界很近的新道縣。新道縣自古即被稱為川西地區“後戶”,在當時成都與越嶲的交通上具有不可忽視的戰略地位。川西地區至越嶲的交通自古由旄牛道擔任,東漢後期旄牛“舊道”被阻塞後,隻得改從經由安上(今四川屏山)的另一條“新道”。新道縣就在這條新的交通幹道上。已經占據了越嶲郡中心地區的高定,如攻取新道縣,退則可以閉塞靈關,阻斷道路,擁兵據險固守;進則可以揮兵直入犍為,窺視兵力空虛的川西地區,威脅蜀漢王朝的安全。李嚴聞訊後毫不遲疑,立即又率所部郡士星夜馳往救援,在新道縣擊破高定的大軍,高定被迫龜縮回越嶲郡的中心地區。李嚴因在這兩件事上卓有功勞,被提升為輔漢將軍。
李嚴在犍為太守任上,還做過一些留名青史的好事。犍為郡城距成都一百多裏,在岷江之西,因而由成都到犍為必須過岷江。過去岷江上曾修有大橋,名叫漢安橋,寬一裏半,但每逢夏秋水大時橋總是被衝垮,交通中斷,且需年年耗資費時進行修理。李嚴任犍為太守後,組織人力鑿通了天社山,再沿江修築了可通車的大道,另從上遊用船擺渡過岷江。改道以後,行人、商旅大得其便,“吏民悅之”,都讚譽李嚴整修道路的功勞。李嚴還在郡城中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城觀壯麗,為一州勝字”。史書上評論,作為犍為郡的太守,兩漢三國間沒有人比李嚴更著名的了(《華陽國誌·蜀誌·犍為郡》)。
對李嚴治政的才幹和他在犍為太守任上的功勞,諸葛亮和劉備都給予很高的評價。諸葛亮很賞識李嚴處理政事的敏捷和果斷,曾稱讚說:“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意思是治政像流水一樣無滯留,既迅速又恰當,這就是李嚴的特點。劉備也非常器重李嚴,公元222年,劉備伐吳兵敗退回後,特地把李嚴召到永安(今重慶奉節),提升李嚴為尚書令;公元223年,劉備病重,托孤給諸葛亮和李嚴,讓李嚴作為諸葛亮的副手,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當然,李嚴得到如此殊遇,一方麵因為他的才幹和功勞,另一方麵劉備也把他看作劉璋舊部中能效忠於蜀漢的典型。從此,李嚴作為顧命大臣之一,官職不斷升遷,先後任前將軍、驃騎將軍等高級武職,地位日漸顯赫。
二、弄權術誤國禍家
李嚴權高位重之後,再也不思進取,自身的缺點和貪欲不斷膨脹,非但沒能有所建樹,反而時時為諸葛亮完成統一大業掣肘。李嚴在家鄉做官時,為人就薄情寡義,貪圖私利。家鄉人編了順口溜說:“李嚴這個人切勿與他親切,他像魚鱗甲一樣又滑又刺人。”李嚴在蜀漢位居高官後,更是一味追逐權力和名利,盡量擴大家產。他勸諸葛亮接受九錫(封建時代帝王對臣子的最高待遇),晉爵稱王,其用意就在於隨諸葛亮之後也大大提高自己的官職地位。諸葛亮婉言謝絕了,並且告誡他要以國事為重。後來,諸葛亮準備率軍伐魏時,要李嚴將所轄部隊抽調兩萬人去協助鎮守漢中,李嚴想方設法推諉刁難,不但沒派出一兵一卒,反而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出五郡另置江州,任命自己當了江州刺史。公元230年,曹真、司馬懿等率魏國大軍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一麵率蜀軍奮力出動據險以待,一麵再次命李嚴率部到漢中增援,要他坐鎮漢中。李嚴根本不知軍情的緊急,又提出待遇問題,諸葛亮隻得上表朝廷任命李嚴之子李豐為江州刺史。李嚴再也無可推諉,才前往漢中。諸葛亮幾次對李嚴讓步,均考慮到彼此都是顧命大臣,應該團結同心,完成伐魏大業,所以沒有與李嚴計較。有人對諸葛亮提起李嚴年輕時家鄉的人們就極難與之相處時,諸葛亮笑著說:“不可親近,離他稍遠點不就行了嗎?”李嚴到漢中後,諸葛亮又不顧同僚們對李嚴的議論,讓他留守大本營,把處理政事的權力交給李嚴。
對於諸葛亮至誠待人的行動,李嚴毫無感悟,不僅仍堅持追求私利,不思改悔,反而變本加厲,對諸葛亮陽奉陰違,終至貽誤軍機大事,並且嫁禍誣陷諸葛亮。公元231年春,諸葛亮揮軍再出祁山進攻魏國的隴西,李嚴留守漢中並負責督運軍糧。對於此役,諸葛亮精心準備了兩年,並且注意彌補前此三次伐魏戰役中蜀軍的不足之處,如為解決屢次出現的軍糧運輸困難,在運輸工具上就首次使用了新改製的木牛。考慮到此役時間拖長以後仍可能出現種種不利因素,諸葛亮到前線後又把自己的規劃寫信通知李嚴:戰況順利,我軍就割斷魏國隴西與關中之間的聯係,切斷隴西魏軍的退路並伺機殲滅之,這是上策;敵我實力相當,我軍打算在隴西作持久戰,等待良機,這是中策;戰況不利,如軍糧運輸不繼,我軍當采用下策,退駐黃土川水(渭水支流,在今甘肅甘穀)一帶。戰役進行到夏秋之際,陰雨連綿,道路泥濘,運輸困難,加上李嚴督運不力,軍糧供給出現困難。其時與蜀軍對峙的司馬懿所率的魏軍軍糧供應也已告罄。李嚴全不理會諸葛亮已寫信通知他的戰役規劃,派參軍馬忠、督軍成藩到前線去見諸葛亮,要諸葛亮將大軍撤回。
當諸葛亮應李嚴的請求退兵時,李嚴卻假裝吃驚,說:“我給前線供應的軍糧很豐足,大軍怎麽會撤回呢?”他企圖用謊言推卸自己的責任,並把坐失戰機的罪名加到諸葛亮頭上。另一方麵,他又向後主劉禪報告說:“諸葛亮撤退是假裝的,虛張聲勢,是為了引誘據險固守的魏軍出擊,以便決戰。”李嚴幹了這些兩麵三刀的壞事後,自己也非常心虛,害怕露餡,便東躲西藏。聽說大軍快撤退到他的駐地,李嚴就以生病為托詞跑回後方;大軍快退到後方了,李嚴又想跑回江州,他的部屬馬忠等反複勸說後李嚴才沒再跑。這時,李嚴還想用殺掉一兩個具體督運糧草的官員來替自己頂罪。諸葛亮對李嚴的無恥行徑十分憤怒,當眾拿出李嚴先後親筆所寫的有關退兵的信件與他對質,充分揭露李嚴的犯罪事實。在鐵證麵前,李嚴再也無法抵賴,這才低頭認罪。諸葛亮率臣僚向劉禪上表,曆數李嚴所犯的罪過,建議懲辦李嚴。李嚴罪責難逃,被罷免了所有的官職,流放到梓潼郡。(李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