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麾下“謀臣如雨,猛將如雲”,謀臣之首當推荀彧,猛將之雄則為張遼。
張遼字文遠,並州雁門郡馬邑(今山西朔州)人。張遼生在邊郡,長於騎射,武力過人,年輕時為郡中小吏。東漢末年,並州刺史丁原受詔將兵入京,任張遼為從事。丁原被部下大將呂布殺害後,部眾均歸呂布。呂布殺董卓,張遼升任騎都尉。後呂布戰敗,東奔出關,張遼追隨之。
在呂布與曹操爭奪兗州、徐州的長期戰爭中,作為重要將領的張遼屢立戰功,使曹操吃了不少苦頭。呂布據徐州時,張遼被任為魯相,時年方二十六歲。
曹操擊滅呂布後,張遼降操,被任為中郎將,封關內侯。後遷為裨將軍。
張遼與關羽是知心密友,在關羽被迫降曹操後,曹操懷疑關羽無久留之意,讓張遼探問之。關羽對張遼談了自己的心事,說:“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劉備)厚恩,誓共生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張遼欲將此事告訴曹操,又怕曹操因此即殺關羽,則負朋友,不告,則負曹操,三思後乃歎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於是告之。
官渡之戰後,曹操派張遼平定魯國諸縣,並與夏侯淵等率兵圍叛將昌豨於東海郡。昌豨據險固守,曹軍攻數月不克,糧盡。諸將商議,欲引軍還。張遼對夏侯淵說:“數日以來,每行諸圍,豨則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倘可誘也。”於是,張遼單身上昌豨所據之三公山,入其家,拜其妻子,動員昌豨降曹,並保證曹會赦其罪。昌豨為呂布舊部,知張遼為人忠誠,於是歡喜放心投降。之後,張遼又陪昌豨見曹操,曹操赦之遣還。
後來,張遼又參加了討伐袁尚、袁譚的戰爭,屢立戰功,行中堅將軍。建安九年(204),從曹操攻破袁氏都城、河北重鎮—— 鄴城。此期間,張遼又率別軍先後討平陰安、趙國、常山、海濱等地,戰功卓著。故其平海濱,還鄴時,曹操親自出城迎接張遼,並且與張遼同坐一車,以示嘉獎。
這時,張遼和於禁、樂進並為曹操之三大名將。建安十一年(206),曹操上表漢帝,讚三人功勳說:“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功,常為督率,奮強突圍,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帥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製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三國誌·樂進傳》)於是封張遼為**寇將軍,於禁、樂進分別為虎威、折衝將軍。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大封功臣,張遼被封為都亭侯。
同年,張遼又隨曹操進軍柳城(今遼寧朝陽),討伐三郡烏桓及遁逃於烏桓的袁尚、袁熙兄弟。在白狼山(今遼寧喀喇沁左蒙古自治縣東境)與敵軍主力遭遇。事出倉促,敵人甚眾,曹軍輜重在後,披甲者少,左右皆懼,而張遼力勸曹操交戰,氣甚奮。於是,曹操以張遼為先鋒,以所持麾授之。張遼縱兵奮擊,大破敵軍,陣斬烏桓單於蹋頓等,在戰爭中立下首功。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遣張遼率軍移屯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臨出發,軍中有謀反者,四處放火,一軍盡亂。張遼冷靜分析後,認為這不是部隊皆反,必是少數謀叛者擾亂軍心。於是命令不反者安坐帳中,而親自率兵十人巡營中以鎮之。一會兒,軍中就安定下來。之後,張遼查出叛謀首領,悉誅之,平息了兵變。
建安十四年(209),曹操進軍淮南,東征孫權,而陳蘭、梅成反於廬江。曹操派張遼督張郃、朱蓋討陳蘭,於禁、臧霸討梅成。梅成偽降而後複叛,率眾與陳蘭會合後,轉入廬江境內之天柱山(今安徽霍山)。其山險峻,道路窄狹,寬僅容一人,蘭、成據險固守。諸將多認為兵少道險,難以深入。張遼說:“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於是,進至山下,率軍強攻,“斬蘭、成,盡虜其眾”。曹操撰文讚之曰:“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寇功也。”並增其封邑,予以假節,以示重用。
平蘭、成之後,曹操派張遼與樂進、李典等率兵七千人屯合肥,以備孫權。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討漢中張魯。臨行,與合肥護軍薛悌一函,封麵上署曰:“待賊至乃發。”果然不久,孫權率大軍十萬圍攻合肥。諸將共開函,見其內書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諸將議之,多認為寡不敵眾,不欲出兵。獨張遼堅決主戰,曰:“公(曹操)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也。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若疑,遼將獨決之。”樂進、李典平時與張遼矛盾甚大,此時也深為之感動,李典當即表示要不計前嫌,與遼一起出戰(《資治通鑒》卷六十七)。
於是,張遼連夜招募組織敢死之士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次日晨,張遼披甲持戟,率戰士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軍。大呼自名,衝入敵營,直到孫權麾下。權大驚,其部眾皆惶然不知所為。權與左右逃至一高坡上,以長戟自守。張遼追至,叱其下戰,權不敢動。後見張遼兵少,方令吳軍攻之。張遼被圍數重,急擊之,率數十人突出包圍,但部下在圍中者大呼:“將軍棄我乎?”張遼又複返,救出餘眾。敵軍皆為之震懾,無敢當者。兩軍從早上戰至中午,吳軍奪氣,遼還修城防,眾心乃安。諸將於是皆佩服張遼之膽識。
孫權攻圍合肥十餘日,而不能克城,隻好撤軍還。時吳軍主力已開拔,孫權與諸將尚在逍遙津(今安徽合肥東北)。張遼偵知後,急率步騎襲之。孫權大驚,其部將淩統、甘寧、呂蒙等以死相捍,權左右盡死。在亂中,孫權乘駿馬跳過津橋,方僥幸逃脫。合肥之戰中,張遼立下首功,被封為“征東將軍”。
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再征孫權,至合肥,特地巡視了張遼與孫權作戰之地,對遼之勇敢十分佩服,歎息久之。不久,曹操北還,留夏侯惇督曹仁、張遼等三十六軍屯居巢,鎮淮南。
建安二十四年(219),關羽進圍襄、樊,形勢險危。曹操急召張遼及淮南諸軍馳援,未至而圍解。張遼率援軍至摩陂,曹操親出迎之。
荊襄戰後,因東吳與曹魏關係緩和,張遼移屯陳郡(今河南周口淮陽區)。曹丕即位後,十分器重張遼,升張遼為前將軍,賜帛千匹,穀萬斛,封其兄及一子為列侯。
黃初三年(222),魏文帝曹丕親征孫權,三路伐吳,令張遼與曹休、臧霸出洞口,進至海陵(今江蘇泰州)江邊。孫權甚懼,敕諸將曰:“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果然,張遼諸將破東吳大將呂範軍。此役不久,張遼病重,逝於江都,諡為剛侯。
黃初六年(225),文帝追念張遼、李典等在合肥破敵之功,詔曰:“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又賜張遼一子為關內侯。(許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