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將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關西的建設上。
王管家和王虎的伏法,讓林立對自己的安全也有了信心,便將王成趕回了晉地。
王成帶著牛群回的晉地,給晉地的經濟也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這可是實實在在的,被百姓認可的牛啊,再加上大原本就控製在林立手裏,在大原推進女子分得土地這一事上,竟然意外的順利。
林立自己,軍事民事兩手抓。
軍事上,冬天裏主要是練兵。王威那些人馬如何操練他不管,被留在呂梁城外的四萬人馬,就是林立自己的親兵了。
王成訓練給打了底,離開時候又留了幾個心腹給林立用,林立將在草原上那一套愛國主義教育直接搬了過來,效果比草原還好。
畢竟,關西的士兵和百姓都深切地受到了西羌人的傷害,對西羌都恨之入骨。
而王威那些軍人也不能閑著,林立給他們士兵的待遇,比尉遲容時代要好很多,他們如何能不賣力氣?
西羌的賠償,必須要不斷地催促的,邊界上,必須要不斷地練兵的。
邊關外的村落,也要不斷地巡視著——其實界碑被他們不斷推移,這部分邊關已經沒有了大夏的百姓,有的是西羌的牧民。
但界碑在這裏,界碑以東的地盤就都是大夏的,這土地上的百姓自然也都是大夏的——這,自然也是林立苦口婆心教過的。
吐蕃那邊,李雲秋不用林立如何教,早就領悟了林立的意圖。
上萬人的軍隊和商隊一進入吐蕃,先打的就是吐蕃境內貴族們的主意。
玻璃珠、玻璃器皿和玻璃鏡子,在林立這裏都是不值錢的玩意,要多少有多少,在吐蕃,那可是比金子還要珍貴的東西。
李雲秋一點都不客氣,要的全是天價,就這樣想要購買還要走人情。
所有求見李雲秋,想要購買玻璃製品的貴族,李雲秋都會親自詳談,展示自己的軍事實力,指出吐蕃與大夏的巨大差距。
同時也不忘給這些貴族們未來一個美好的憧憬。
吐蕃與其依附於西羌,不如依附於大夏——看大夏如今,兵強馬壯,有錢有人。
吐蕃就是守著鹽田,也不會采鹽,賺不到銀子的。
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李雲秋他在吐蕃這塊土地上采鹽,若是吐蕃與大夏交好,也不是不能給留下點利潤的。
先給吐蕃的貴族們種下了依附大夏的念頭,麵見吐蕃王的時候,李雲秋竟然是帶著親兵儀仗隊的。
這,就是林立親授於李雲秋的“秘訣”了。
展現大夏軍人嚴明的軍紀、軍容,以武力彰顯實力,這才是真正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李雲秋還帶了茶葉、瓷器等等生活用品,在坐下來交流的時候,還提出可以在開春指導當地人種植糧食。
吐蕃王對此本不以為然。
他們是馬背上的民族,習慣放牧為生,食物也是以肉食為主。
但吐蕃的貴族們收了李雲秋的好處,自然是要幫著李雲秋說話的了。
如今形勢,是不能從大夏搶奪糧食了,買賣也要以牛羊來還,還不如讓沒有牛馬可牧的人學著開荒種地呢。
然而要開采農田,要耕種土地,就要先學會大夏的語言。
要想從大夏人手裏得到好處實惠,也要會說幾句大夏話。
吐蕃的貴族們,大多都能說上幾句大夏話,也猜想到之後的大勢所趨,因此隨後在冬日裏開辦學堂傳授大夏語言,竟然十分順利。
本以為最先學習的都是吐蕃的百姓,誰知道第一批的學員竟然都是貴族子弟。
由此可見,不論什麽地區貴族的眼光,都要比普通老百姓高上一籌的。
不是說貴族天生聰明,而是他們所處的地位,接觸麵,讓他們能獲得普通百姓所得不到的資源和消息。
還有就是,任何一個種族裏,都有為了私欲而不顧國家大義的人,尤其是站在貴族群體上的。
李雲秋這邊進展順利,林立就少了很多後顧之憂。
關西以西最大的國家就是西羌,附屬實力比較強的就是吐蕃,如今西羌戰敗,吐蕃歸順大夏,周邊其它的小國立刻就轉了風向,開始派出使臣前來林立這裏試探。
林立不得不與關西太守商議,臨時成立了一個“外交部”,主要官員由關西太守安排。
關西太守本看不上這幾個附屬小國——蠻荒之地,遊牧為主,不通教化。
但林立堅持,也就隻好隨意指派了通曉其語言的人來。
關西太守不願意參與,林立正好可以自行其是。
以大夏的布匹、茶葉等日用品,又能換取牛羊馬匹,間或送出去幾個玻璃珠,賺得的簡直讓人眼紅。
而林立卻又不是一次性地從這幾處不斷運來牛馬羊,而是簽訂條約,請當地牧民幫助養殖,並繳納一定費用。
對當地人來說,他們放牧自己的牛羊馬匹,順便就帶著放牧賣出去的牛羊了,竟然還能得到一筆銀錢,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而對林立來說可不是白白拿出銀兩的。
一是茶葉、布匹所費不多,二就是他必須保證進入到大夏境內的牛羊,不衝擊到關西以至於關中和晉地的經濟。
這般,林立與夏雲澤的奏章也多了起來,幾乎每隔一天就要送過去一份。
因為有了自己的親兵,林立也終於能光明正大地寫信給秀娘,講述自己在大西北的經曆。
並將自己在關西的成就,一一說於少傅大人。
也終於能有精力了解風府、歐陽若言在東北做到什麽程度了。
上一次這般忙碌和充實,還是在伊關。
但與在伊關的忙碌也不同。
在伊關時候,林立忙碌的重點是在鋼鐵廠的建設,步槍的研究上。
而在關西,林立覺得他身兼數職,不但是“軍區司令”,要進行軍事計劃,還是外交官,負責與各個附屬小國的外交。
並且他還是兼著一半太守的職責,隻幹活不那俸祿的那種。
不是說關西太守不幹活,而是行動力不夠迅速,與林立別說配合默契了,幹脆就沒有配合。
他幾次想要與夏雲澤開口,想要換個幹活的太守來,但他對朝廷的官員了解有限。
那些他認識的三品官,哪個願意來大西北?
他想要點名都點不出來。
就在林立忙得焦頭爛額之際,林立終於接到了夏雲澤的聖旨。
原關西太守調任回京,新任太守竟然是翰林院的大翰林,歐陽若瑾。
林立大喜過望。
夏雲澤再一次擺明了態度,將關西與晉地,全交在了林立的手裏。
至於中間的關中,自然是看關中太守自己的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