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概況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以大庸(今張家界市永定區)、桑植、龍山、永順為中心,革命活動區域達31個縣市。該根據地是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紅二方麵軍創立的最大的根據地,也是中國紅軍長征以後在江南最後、最大的根據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占地麵積2800平方米,建築麵積1600平方米。2001年6月,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館屬四合院建築,東麵是一棟木平房,由三堵矮牆圍著,為任弼時、賀龍、蕭克的舊居。西麵是湘鄂川黔省委禮堂舊址,可容納200餘人,當時省委擴大會和省直各部門的會議都在此召開。禮堂現已辟為將軍館,牆壁上掛滿了曾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留下英雄足跡的新中國將帥的照片,一共166位。

紀念館大門左右兩邊一字排開11間辦公室,當年3大機關13個直屬部門均在此辦公。庭院正中是一尊雙人石像,根據著名雕塑家潘鶴的作品《艱苦歲月》鑿製而成。石像中,老紅軍在吹短笛,小紅軍扶著一杆步槍依偎在老紅軍膝頭,仿佛在出神地聽著老紅軍的笛聲。

雕像後麵是紀念館主樓,內設3個展室,陳列著223幅大型圖片和100多件革命文物,再現了根據地的光輝鬥爭史。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曆史

1934年10月,紅六軍團進入黔東。24日,紅三軍和紅六軍團在印江木黃勝利會師。會師後,紅三軍恢複了紅二軍團番號,與紅六軍團展開了聯合行動。28日,兩個軍團從四川南腰出發,向湘西挺進。11月7日,攻克永順縣城。

湘敵何鍵急令軍閥陳渠珍派兵堵剿,糾集了3個旅的兵力來“圍剿”紅軍。兩個軍團主動放棄永順縣城,退至城北90裏的十萬坪地區,采取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作戰方針,決定在此地對敵人進行埋伏。16日傍晚,敵人進入伏擊圈。紅軍奮起痛擊,共殲、俘敵3000餘人。隨後,紅軍勇追窮寇,於24日占領大庸、桑植。

由於

湘西戰勢順利,根據中共中央電示,紅軍於11月26日在大庸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而後,省革命委員會和省軍區相繼成立。至此,以大庸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

國民黨政府視湘鄂川黔根據地為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蔣介石倉惶調集了湘鄂兩省的軍隊,共集11個師又4個旅,約11萬人的兵力,編成6個縱隊,結合地方保安團,對根據地發動猛烈的“圍剿”。為了應對敵人隨時而來的進攻,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軍民枕戈待旦。

1935年2月上旬,紅軍在慈利阻擊郭汝棟縱隊失利,大庸被李覺部乘機侵占。紅軍與李覺縱隊再次交戰,又敗,桑植被占。4月12日,紅軍不得不向北撤退。就在此時,轉機來臨,鄂軍第58師第172旅與紅軍遭遇。由於鄂軍輕率冒進,紅軍抓住戰機,在14日將其全殲。次日,紅軍又將敵第58師師部和第174旅全殲,收複了桑植縣城。戰勢逆轉後,紅軍決定留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繼續戰鬥。

由於紅軍的英勇奮戰,敵師節節敗退。8月,湘鄂敵軍被迫轉入防禦,紅軍粉碎了蔣介石對湘鄂川黔根據地的“圍剿”。聽聞敗訊的蔣介石又氣又急,又調集中央軍對紅軍進行新一輪的“圍剿”。10月8日,蔣介石下令成立宜昌行轅,派陳誠任行轅參謀長。宜昌行轅的兵力有22個師又5個旅,約20餘萬人,加上地方保安團隊的人員,約30萬之多。

紅二、六軍團雖然在反“圍剿”時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依然不足以與蔣介石的30萬大軍抗衡。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省委和軍委分會決定退出根據地,爭取在貴州的石阡、鎮遠等偏遠地區創建新的根據地。

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分別在桑植劉家坪和瑞塔鋪舉行了紅軍突圍誓師會。1936年1月,紅二、六軍團於進入貴州。湘鄂川黔特委和紅18師在掩護主力部隊突圍的任務完成後,於9日與紅六軍團主力會合。2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成立,標誌著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結束。

關鍵的決策

1934年10月至1935年11月期間,任弼時(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代表,紅二、六軍團最高政治領導人)為湘鄂川黔蘇區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這與他在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時,兩次關鍵的決策是分不開的。

1934年10月,紅二、六軍團在黔東會師後,下一步怎樣走,成了兩軍最關心的問題。此時,任弼時果斷決定:兩軍必須集中行動,並且要發動湘西攻勢。當時,由任弼時領銜,肖克、王震簽名,向中央軍委請示,將湘鄂川黔邊境的地理條件、雙方力量以及紅二、六軍團的行動方針做了詳細的匯報,並要求二、六軍團集中行動。

在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的影響下,中央軍委電令兩軍團必須分開行動。同時,強令六軍團向湘西之乾城、鳳凰進軍。

任弼時接到指示後,不得已召集兩軍領導人進行商議。由於乾城、鳳凰兩地的敵人力量很強大,經商議,大家一致認為單獨行動十分冒險,不能照做。任弼時、賀龍等多次聯名向中央軍委說明集中行動的利處,並帶領兩軍團共同向敵軍力量薄弱的湘西發動攻勢,在湘西北打開局麵,順勢向鄂川黔發展。

此後,紅軍在十萬坪戰役中告捷,殲敵、俘敵共3000多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十萬坪戰役證明了任弼時統籌兩軍集體行動方針的正確性,紅二、六軍團在湘西北初步站穩了腳跟。但任弼時深知,敵人不會就此看著兩軍團發展壯大,於是他又召開兩軍領導人會議,決定采取軍事進攻和地方建設兩手抓的方法避免被敵人吃掉。會議還做了分工:賀龍、關向應、肖克率領紅軍主力繼續發展湘西攻勢,主動打擊敵人。任弼時、王震、張子意及夏曦留在後方創建根據地,發動群眾,進行土地革命。

一個多月的努力工作沒有白費,1934年12月底,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員會和省軍區順利成立。永順、保靖等地的工農群眾都來參加革命,勁頭十足。在任弼時的帶領下,紅二、六軍團在艱難的環境中創建紅色根據地,還從側麵有力地支持了中央紅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