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

概況

炎帝陵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的鹿原鎮境內,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息地。1997年7月,炎帝陵被中宣部公布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炎帝陵景區包括炎帝陵、炎陵廟、奉聖寺、崇德坊、胡真官寺、鹿原亭、聖火台等人文景觀,還有鹿原洞、龍堖石、龍爪石、洗花池等自然景觀。

炎帝陵殿位於炎陵山西麓,保持了濃鬱的清式建築風格,紅牆黃瓦,坐北朝南,南北長73.4米,東西寬40米,占地麵積4936平方米,建築麵積903平方米。

陵園一共分為五進:

一進午門,左右分列戟門和掖門,午門內豎有江澤民題寫的“炎帝陵”漢白玉石碑。碑左右立有白鹿、山鷹雕像各一座,映襯炎帝幼時“鹿哺乳、鷹遮蔭”的傳說。

二進為行禮亭,是炎黃子孫奉祀始祖的地方,采用廡殿頂,上懸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培源手書“民族始祖、光照人間”匾額。行禮亭左右分列碑房,存有曆代告祭文碑。亭中有香爐、燭台,是進香祭拜行禮的地方。

三進為主殿,重簷歇山頂,寬20.4米,進深16.94米。大殿門額高懸匾額“炎黃子孫,不忘始祖”。殿中設花崗基石神台,上立檀木神龕,龕內端坐炎帝金身祀像,上麵寫著“齊天鼻祖”。

四進為墓碑

亭,亭中立胡耀邦手書“炎帝神農氏之墓”漢白玉墓碑。

五進為墓塚,封土高5.58米,進深6.64米,寬28.9米,墓前石碑為清道光七年知縣沈道寬所書。

“炎黃”戰蚩尤

炎帝,神農氏(有說為神農後人)部落首領的名稱,薑姓,因以火得王,故稱炎帝。炎帝在中國民間被尊為農業之神、太陽之神、醫藥之神,與黃帝共同被尊奉為華夏人文初祖。

薑氏族為西戎一支,原為遊牧民族。當時在今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有說獨苗族),兩個部落因為各自發展的需要經常發生衝突,炎帝的實力不及蚩尤雄厚,就退居現河北一帶。炎帝部落後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了激烈的戰役,這場戰役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炎帝最終歸順,並與黃帝結盟。從此,兩個部落開始融合,不斷強大起來。

“炎黃”聯盟不斷擴展,前來歸順的部落越來越多,但是蚩尤部落始終不服,與“炎黃”聯盟在涿鹿大戰,最終戰敗。《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此後,炎帝薑氏族便與黃帝在中原安定下來,繁衍生息。

炎帝的傳說

炎帝在中國

民間被尊為農業之神。人類不斷繁衍生息,自然界的食物逐漸不能滿足人類的生存需求,炎帝便教人們如何播種和收獲五穀雜糧。正要教授播種方法的時候,天空突然落下穀種,炎帝把這些穀種收集起來,教人們種在開墾好的土地上。這樣,人類就能夠憑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在大地上進行生產,通過耕種獲得足夠的食物。

相傳,物物交換就是炎帝發明的。因為看到人類雖然豐衣足食,但在生活上還有很多的不方便,於是炎帝讓人們設立了貿易市場,拿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到市場上來交換自己所需。在市場上,人們可用五穀換珍珠,用珍珠交換石斧,或用石斧換五穀……有了這種交換,人們的生活不但方便了很多,並且逐漸豐富起來。當時沒有鍾表,也沒有其他方法記錄時間,憑什麽來確定交換的時間呢?於是,炎帝告訴人們,當太陽照在頭頂上時,也就是正午。每到這個時候,人們就到市場上進行交易。當人類不再為衣食住行發愁時,炎帝又開始為戰勝人類的病魔而戰。相傳,炎帝有一根赭鞭。他用這根鞭子抽打藥草,經過赭鞭的抽打,藥草的藥效就會明顯地顯現出來。無論是寒性、熱性、還是溫性,有毒無毒也可以得知。於是,炎帝就根據這些藥草的不同藥性來治病救人。為了能夠更快的治好百姓的病,他親自去品嚐各種草藥,甚至曾在一天裏中毒達70多次。此後,炎帝也被百姓奉為“醫藥之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