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紀念館

概況

劉少奇紀念館位於湖南省寧鄉縣花明樓鎮,以劉少奇故居為依托而建,由劉少奇同誌故居、紀念館、銅像廣場、文物館、花明樓、修養亭、萬德鼎、炭子衝民俗文化館等景點組成。館藏文物資料共15507件,其中珍貴文物571件,是全國最大的劉少奇文物資料收藏中心。1997年7月,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館總建築麵積6000平方米,主館建築麵積3200平方米,陳列麵積980平方米。主館坐北朝南,呈三級階梯展開,為分散自由群體型庭院結構。大門正中懸鄧小平親手書寫的“劉少奇同誌紀念館”匾額。

門樓內為寬敞的序廳。序廳左側為貴賓休息室,右側為音像廳。序廳後麵是8間獨具風格的展覽室。第一室:劉少奇走上革命道路;第二室:領導早期工人運動;第三室:堅持黨的白區工作正確路線;第四室:堅持敵後抗日,注重黨的建設;第五室:參與領導奪取全國勝利;第六室: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第七室:“曆史是由人民寫成的”;第八室為專題陳列:清溪炭子衝——各界人士參觀剪影。

紀念館北麵是劉少奇故居。故居是炭子衝屋場,坐東朝西,前有水塘,後有青山,屬於典型的“前有川,後有山”中國風水結構。從炭子衝屋場外坪入槽門,經內坪登階即為正堂屋。正堂屋右側第一間為劉少奇胞兄劉雲庭的臥室,第二間是劉少奇青少年時期的臥室。

銅像廣場占地麵積8000多平方米。廣場正前方,有一個寬闊平坦的平台,中央矗立著劉少奇的銅像。銅像總高7.1米(像高3.0米,座高4.1米)。原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陳雲題詞:“向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劉少奇同誌學習”。

廣場的主要建築是萬德鼎和九龍柱。萬德鼎高3.9米,寬2.58米,重18.98噸,所用麻石以寧鄉縣境出土的國寶人麵紋鼎為模型做成。鼎四麵正中分別刻有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江澤民書寫的“德”字,另外還銘篆有9996個不同字體的“德”字。九龍柱為直徑600毫米的圖騰龍柱,分別聳立在廣場周圍,每根重3噸、高4米。

炭子衝民俗文化館的主要陳列是炭子衝民俗文化展,其中的展覽基本上保持了20世紀初江南農村的原始風貌,其主要內容是反映過去湖南農村生產、生活場景的民俗文物,讓參觀者在遊覽過程中感受濃厚的湖南鄉土風情。

門匾的“特殊經曆”

花明樓劉少奇故居正堂層大門上的“劉少奇同誌舊居”門匾呈長方形,木板製作,長158厘米,寬105厘米,厚5厘米,全部用朱砂紅鋪底,匾的中部有2厘米凹形印堂,中央的“劉少奇同誌舊居”用小方木條製作而成,是仿宋立體字,字體顏色為銀白色。印堂四周邊寬13.5厘米,上用小方木條雕刻成呈幾何圖形的銀白色回紋花邊。

故居上方鄧小平已經書寫了“劉少奇同誌故居”,而這個門上為什麽還要掛此匾?

1961年4月,劉少奇在家鄉進行農村調查,為期44天。一天,劉少奇到韶山參觀毛澤東舊居。走到門口,劉少奇看到大門上掛著“毛澤東同誌故居”門匾時,對隨同的人員說:“這個‘故’字用得不妥,毛澤東還健在,該用‘舊’字恰當。”韶山市委根據劉少奇的意見,另請郭沫若題寫了“毛澤東同誌舊居”,替換了原來的門匾。這之後,劉少奇故居的管理人員也將“劉少奇同誌故居”門匾中的“故”字改為“舊”字,門匾的大小、式樣、字體並未改動。

1966年8月“**”期間,劉少奇舊居遭到破壞,被迫關閉。舊居內的很多陳列品被砸毀,留存下來的陳列品和門匾被安置在花明樓公社倉庫裏。花明樓公社有一位叫周恩久的炊事員,他不忍看著“劉少奇同誌舊居”這塊門匾被毀掉,便悄悄地把這塊門匾放在公社食堂的廚房內,翻過來當作切菜的案板用了一段時間。

後來,周恩久在門匾上麵加蓋了一塊木板,用於墊放物品。“文革”造反派曾多次前來翻查門匾,都是無功而返。在周恩久等幾位炊事員的保管下,這塊門匾安然無損13年。

1980年3月,劉少奇舊居得以修複。當時的工作人員將此匾取回,重新懸掛在舊居的槽門上。1982年冬,鄧小平題寫“劉少奇同誌故居”,新門匾替換下舊門匾。而後,這塊舊門匾被作為故居的輔助陳列品擺放在陳列室中。1988年10月,在劉少奇誕辰90周年之際將此門匾懸掛於故居正堂屋的大門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