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概況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位於武昌蛇山南麓的閱馬場北端,占地麵積18000多平方米,建築麵積近10000平方米。1997年7月,該館被中宣部公布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11年10月10日,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成功。革命黨人建創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宣布廢除清朝帝製,建立中華民國。為了紀念這個偉大的曆史功績,依托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舊址(即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成立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紀念館主體建築為二層紅色樓房,因此又稱“紅樓”。紅樓是磚木結構,坐北朝南,高二層,麵闊73米,進深42米。上層頂端正中有教堂式望樓,是西歐古典建築風格。主樓台基高出地麵,為花崗岩石,以扇麵撒開形的階梯向上延伸。主樓和附樓是紅樓的主要建築,麵對廣場正立麵全為外廊設計,四根方柱直頂簷下,柱頭雕花。附樓簷下拱券相間的花飾,全部為白色,大麵積紅磚,白色雕飾為點綴。

紅樓前建有碧樟廣場和花壇噴泉,並豎有孫中山先生的銅像。廣場上的“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橫幅由孫中山夫人宋慶齡親筆題寫。紅樓後方是一座二

層樓房。樓房兩側各有一排紅色平房。鐵柵大門橫亙在正前方出口處。大門兩側為門房,由紅色矮牆自門房兩側平伸,連接著左右的平房,共同圍成方形院落。

紀念館基本陳列有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跡展覽、黃興先生生平事跡展覽等基本陳列。館內展覽與辛亥革命有關的曆史文物1000多件,曆史照片10000餘張,其中有孫中山簽發的“李翊東前往贛州辦理要事”的大元帥令和王霞宙、張善子繪製的劉靜庵烈士畫像等珍品。

風雲武昌起義

辛亥武昌起義前夕,慈禧太後與光緒皇帝相繼去世,由醇親王載灃攝政的清政府繼續實行“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賣國”政策。清政府收廣東、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辦鐵路為國有,賣給西方列強。全國民眾激憤不已,掀起保路運動,四川尤為激烈。清廷派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清廷在湖北防禦力量減弱。趁此良機,革命黨人決定在武昌發動起義。

1911年9月14日,在注重發展新軍力量的文學社和共進會的推動下,起義軍建立了統一的起義領導機關,聯合反清。24日,革命團體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在10月6日發動起義,並推舉孫武為革命軍參謀長。

不料,革命黨人的活動不慎被湖北當局察覺,被時刻緊盯。同時,同盟會重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沒有及時趕到武漢。因此,起義不得不延期發動。

10月9日,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配製炸彈,操作不慎,炸彈被引爆。聽聞爆炸聲的俄國巡捕急忙趕來,搜走了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旗幟等物件。起義的事徹底暴露。湖廣總督瑞澄,下令關閉四城,到處搜捕革命黨人。

起義刻不容緩,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行聯絡,約定10月10日晚,以鳴槍作為發動口號進行起義,吳兆麟被推舉為臨時總指揮。夜間,新軍工程第8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這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也發動了起義。武昌城內29標營的蔡濟民和30標營的吳醒漢也率領部分起義士兵衝出營門。一時間,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響應。大家不約而同趕向楚望台,此次起義人數多達3000多人。

深夜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第8鎮司令部。炮兵向督署進行轟炸。湖廣總督瑞澄從長江坐船逃走,第8鎮統製張彪退出武昌。起義軍繳獲步槍數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至此整個武昌落入起義軍的掌控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