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桓故居和紀念館

概況

羅榮桓故居和紀念館位於湖南省衡東縣榮桓鎮南灣村,主要紀念設施有:羅帥故居、南灣古戲台、羅帥母校、羅帥銅像紀念廣場、羅帥生平業績陳列館和羅帥辦公室、臥室複原陳列室等。2005年11月,該地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羅榮桓故居,又稱異公享祠,坐西朝東、磚木結構、單層二進五開間設外廊,建於1914年。1915年上半年,13歲的羅榮桓與家人從新大屋遷居到此,至1927年4月離開這裏走上革命道路,他在這裏斷斷續續度過了12個春秋。當年,羅榮桓把家鄉當作從事革命活動的實驗基地,在這裏留下了一串串光輝的足跡。

南灣古戲台,位於羅榮桓故居北麵50米。這座建於清代中葉,是一棟古香古色的建築。這裏是1926年下半年羅榮桓在家鄉開展農民運動時舉行群眾大會、進行演講的地方。

羅帥銅像紀念廣場位於南灣村南麵的羅家山上,建於2002年,占地麵積80餘畝,共分三級廣場。其中第三級廣場,即最高一級廣場,為整個廣場的主體和中心,占地約2000平方米,在該廣場中心位置上坐東南朝西北、矗立著一尊高8.1米的羅榮桓元帥銅像。座基上刻著“羅榮桓元帥銅像”七個大字,為江澤民親筆題寫。

羅帥生平業績陳列館位於羅帥銅像紀念廣場西南側,建於2002年,建築麵積約1200平方米。陳列館采用中國傳統庭院式布局,設有序廳、尾廳、羅帥辦公室、臥室複原陳列室和六間展室,陳列麵積約6100平方米。

羅帥生平業績陳列展分五大部分,共展出各個時期的珍貴照片188幅,珍貴革命、曆史文獻資料及實物110件(含羅帥子女贈送實物),雕塑1件。

羅榮桓

羅榮桓,1902年出生於湖南省衡山縣(今衡東縣),青少年時期就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積極投身革命。1924年考入山東青島大學工科預科,1925年作為學生會負責人之一,組織同學參加“五卅”反帝愛國運動。1927年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白色恐怖下,毅然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轉入中國共產黨,從此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獻給了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

1927年9月,羅榮桓擔任工農革命軍第1師第1團特務連黨代表,成為紅

軍曆史上最早的7個紅軍連隊黨代表之一,後又任營和支隊黨代表,參加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29年底,中共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即古田會議)召開,羅榮桓參加了毛澤東主持的為籌備會議進行的調查研究和會議決議草案的起草工作,為會議的召開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中央蘇區反“圍剿”鬥爭中,羅榮桓參與紅四軍的作戰指揮,領導政治工作,組織部隊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籌糧款,擴大紅軍隊伍。1934年9月羅榮恒任紅八軍團政治部主任,參加長征。到達陝北後,他率先頭部隊東渡黃河,參加東征戰役。羅榮桓作為紅軍的創建人之一,以其堅定的政治品質和卓越的領導才能,在紅軍官兵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抗日戰爭爆發後,羅榮桓任八路軍第115師政治部主任。在華北戰局十分危急的時刻,他率部東渡黃河,開赴山西前線,參與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和領導創建晉西南抗日根據地。1941年8月,羅榮桓任山東軍政委員會書記。1943年3月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115師政治委員、代師長。同年8月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統一領導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黨政軍工作。在敵後抗戰嚴重困難的情況下,他貫徹黨中央和毛澤東製定的戰略方針,領導山東軍民團結一心,艱苦抗戰,不斷粉碎日寇大規模的進攻,使革命力量日益壯大,為全民族抗戰做出了重要貢獻。

抗戰勝利後,羅榮桓率山東部隊6萬餘人進軍東北,組織領導了大兵團作戰中的政治工作和組建東北二線兵團的工作。1948年8月,羅榮桓任東北軍區第一副政治委員兼東北野戰軍政治委員,參與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戰役。在戰役發起前的關鍵時刻,他堅決貫徹黨中央、毛澤東先打錦州的作戰方針,保證了將國民黨軍封閉在東北境內予以全殲戰略意圖的實現。平津戰役中,他作為中共平津前線總前委委員和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政治委員,參與了戰役指揮及和平解放北平的談判工作,取得了輝煌的勝利。1949年6月,中央決定成立華中局和華中軍區,羅榮桓任華中局第二書記兼華中軍區第一政治委員。

新中國成立後,羅榮桓任總政治部主任,並兼任總幹部管理部部長,領導全軍的政治工作。他根據和平時期軍隊建設和形勢任務的要求,始終把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作為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務,做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為加

強軍隊思想政治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羅榮桓是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卓越領導人,從擔任紅軍連隊黨代表到全軍總政治部主任,經曆了軍隊政治工作的初創、逐步發展到成熟的過程。他在政治工作上的重要建樹,是軍隊建設的寶貴財富。他為黨和人民嘔心瀝血,戰鬥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息,受到廣大幹部和群眾的擁戴和崇敬。

1963年2月16日,羅榮桓因病在北京逝世。毛澤東親自參加了羅榮桓追悼會,並寫下了唯一悼念戰友的詩《七律·悼羅榮桓》。

在長征路上

長征路上,羅榮桓一直貫徹毛澤東的方針路線,帶領戰士們朝著光明的方向前進。他是“領路人”,卻沒有領導架子,總是真心去體恤每一個戰士,在糧食緊缺時把碗裏的野菜讓給小士兵;在連續幾夜未睡的情況下,將士兵為他搭建的草窩讓給了傷病員……

長征途中異常艱苦,尤其是進草地以後,一些病號還得靠同誌們背和抬,羅榮桓就親自背過一個病號。那位病號姓楊,是一個通信員,14歲,江西興國人。他在地主家放牛時碰到擴紅的人員,一個把牛繩一扔便跟著擴紅的人員到了部隊。一次他的腳被竹尖紮了一個洞,進草地後,被汙水一浸,腳脖子很快腫得像冬瓜一樣。幾天後便一步也走不動了。戰士們輪流背著他,羅榮桓也參加了這一行列。

在草地背人行走,十分艱苦。一腳踩下去,往上直翻黑水,泥水常常沒過腿肚。每向前走一步,都要費九牛二虎之力。走了一段後,小楊怕拖累大家,躺在地上不肯再讓大家背了。他苦苦哀求說:“同誌們,我實在不行了。你們快走吧,不要管我了。等革命勝利後,請給我家帶個口信,就說我從地主家逃出來後當了紅軍,跟著毛主席北上抗日時,死在草地上了……”

聽了小楊的話,大家的眼睛都濕潤了。羅榮桓看到小楊硬是不走,便對戰士們使了一個眼色,說:“這樣吧,大家都快走。我腰腿疼得厲害,我留下給小楊做伴。”

“那怎麽行,”這一下可把小楊急壞了。他用手撐地吃力地坐起身來,斷斷續續地說,“你是領導,要帶領……大家走,怎麽能……跟我留在這裏呢?”

“領導也要有群眾啊!要是大家都不走了,領導不成光杆了嗎?”羅榮桓彎下腰,慢聲慢氣地對他說。

小楊拗不過羅榮桓,隻好由戰友背著繼續前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