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然博物館

概況

北京自然博物館位於首都南城中軸線上的天橋地區,背靠世界文化遺產天壇公園,麵對現代化的天橋劇場,具有特殊的文化環境。它的前身是1951年4月成立的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1962年正式命名為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是新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籌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曆史博物館,主要從事古生物、動物、植物和人類學等領域的標本收藏、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工作。2001年6月,它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博物館占地麵積12000平方米,建築麵積24000平方米,展廳麵積8000平方米,包括四個基本陳列和一個恐龍世界博覽。館藏文物、化石、標本達10多萬件。其中大型整體古哺乳動物化石數量居世界第二,黃河古象化石、恐龍化石名揚海內外。

“植物陳列”展示了原核生物的細菌、藍菌,真核生物的藻類、真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的大量標本及生態照片,再現了植物演化的曆程,反映了植物對動物和人類生存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動物陳列”按係統發育順序展示了主要動物類群,反映了動物界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複雜的演化曆程。

“古生物陳列”踏著史前生命的足跡,通過大量的化石標本展示了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由變溫到恒溫、由卵生到胎生的演化曆程。

“人之由來陳列”展示了由猿到人的曆史進程,以及個體的人十月懷胎的誕生過程,勾畫出人類自身的發展軌跡。

“恐龍世界”利用高科技手段將恐龍複原,配以聲光電,讓觀眾仿佛回到了億萬年前的遠古生態環境中。

北京自然博物館還有一個青少年活動場所——“探索角”。“探索角”是在吸收國外一些博物館的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建立的,宗旨是打破博物館的傳統式展示,變被動的灌輸為主動的探索。

“探索角”分為幾大活動區。在“報告閱讀區”裏,觀眾可以自由閱讀科普書籍,還可以上網檢索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兒童區”主要針對3至7歲的小朋友,他們在這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畫出

他們在自然博物館中的所見所聞。“試驗活動”區會定期組織專題實驗。在這裏觀眾還可以利用顯微鏡自由觀察微觀世界。

此外,“探索角”還提供各種生物學模型供觀眾自行拚裝,並展示著美輪美奐的動物標本與知識牌,更為整個“探索角”增添了無窮樂趣。

揭開恐龍之謎

在最近的幾十年裏,人們對恐龍的認識有了很大的進展。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許多國家的博物館不斷掀起一股股“恐龍熱”,恐龍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中國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和恐龍研究進展,在世界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動物陳列廳中,展示了中國科學家研究恐龍的種種成果。

合川馬門溪龍是大廳裏最引人注目的。它身長22米,高3.5米。在馬門溪龍的旁邊,站著它的兄弟——榮縣峨嵋龍,它們都曾生活在四川盆地。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這類恐龍是獨居的,但從後來發現的恐龍足跡分析,它們是群居的。恐龍在成群移動時,較小的和體弱的被夾在中間,較大的、身體強壯的則在四周負責安全保衛。

在馬門溪龍的旁邊是許氏祿豐龍和棘鼻青島龍。

許氏祿豐龍是中國已故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鍾健教授在抗日戰爭時期發掘、研究的。楊教授認為,祿豐龍屬於原蜥腳類。過去,許多古生物學家曾經認為原蜥腳類恐龍是蜥腳類恐龍的祖先,但近年來很多研究者發現這兩類恐龍有共生現象,蜥腳類出現比想象得要早。在最近幾年於四川盆地出土的大量恐龍化石中,人們又發現了原始蜥腳類恐龍——蜀龍。研究者普遍認為,原蜥腳類與蜥腳類共同來源於槽齒類。展廳裏陳列的芙蓉龍就屬於槽齒類。

楊鍾健教授對棘鼻青島龍也有研究。這類恐龍屬於鴨嘴龍類,很大一部分具有冠狀的頂飾。這類恐龍都有哺乳類般的頰囊,進食後可以反芻。通常情況下,它們幼年生活在水中,成年在岸邊生活。

在恐龍骨架旁邊陳列的是在中國四川、雲南等省發現的保存完好的恐龍足跡。成係列的恐龍足跡可以告訴人們恐龍的生態狀況,包括群體大小、年齡長幼、行進方向、奔走速度等。

展廳裏還布置了幾窩恐龍蛋化石,其中一

窩是1979年在廣東南雄發現的,分三圈排列,共有29個長形蛋,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一窩恐龍蛋。恐龍足跡和恐龍蛋一向被認為是化石中的珍品。它們的展出,對於普及關於恐龍及遠古生命的知識具有重大意義。

恐龍的滅絕,一直是個謎,它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大自然愛好者和科研人員去思考、探索。一幅大型的圖表向人們展示了不同學派對這一自然之謎的解釋。目前最為流行的是災變論。除了超新星爆炸、小行星撞擊地球外,最近還有人提出了新的論點——彗星周期性地闖入地球。這幅圖表之所以提供這麽多的答案,是為了啟發廣大觀眾去思考、探索自然之謎。

世界最完整的板齒象

北京自然博物館內有一具完整高大的板齒象骨架。它全身為銀白色,在碘鎢燈的照射下,顯得格外莊嚴、神秘。這具板齒象骨架的發現過程,令人驚奇、激動。

1985年冬,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的關鍵收到了一位寧夏同心縣農民的來信。信中說,他們在挖“龍骨”時遇到了非常豐富的化石群。關鍵收到信後立即趕赴同心縣。當他來到丁家二溝村西麵的馬二嘴子溝的化石埋藏地時,大吃一驚:白色的化石密密麻麻,有頭骨、肢骨,還有單個的牙齒,真令人眼花繚亂,他平生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麽集中的化石。經過初步勘查,當關鍵把測量圖及數字拚裝在一起時,奇跡出現了,幾隻板齒象和一些犀牛的骨架化石擺在了人們麵前。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板齒象是一個特殊的象類,自從被發現以來,人們一直渴望找到它完整的骨架,然而一直未能如願,今天,它終於在這裏出現了。

後來,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把這些化石的碎片裝箱運到北京。經過艱苦細致的工作,終於將它們修複,一具世界上最完整的板齒象化石骨架矗立在人們麵前。而且,它還是世界上唯一一具完整的板齒象骨架。

這具骨架的發現和修複,打破了此類象無骨架的空白,同時,為這類象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比如,以前人們對板齒象類有幾個前指、幾個後趾不清楚。現在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展廳中的這具板齒象清楚地顯示出四個前指和五個後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