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

探索思考

有人說,讀書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升值方式。這話真是太棒了!一方天地,一縷書香,就能帶人遨遊於書的海洋,或談古論今,或上天入地……讀書,並不僅僅是現代人的專利,很多大師學者都嗜書如命,比如我們的季羨林老先生就是這樣一位酷愛讀書的人。

閱讀批注

我是一個最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麽嗜好都沒有。我自比是一棵隻有枝幹並無綠葉更無花朵的樹。

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1

1 正反對比,突出重點

文章開篇,作者自稱為“最枯燥乏味的人”,“唯一的嗜好就是讀書”。由此更加凸顯“讀書”在作者生命中是何等重要,何等珍貴!

我讀的書可謂多而雜,經、史、子、集都涉獵過一點,但極膚淺,小學中學階段,最愛讀的是“閑書”(沒有用的書),比如《彭公案》《施公案》《洪公傳》《三俠五義》《小五義》《東周列國誌》《說嶽》《說唐》等等,讀得如醉似癡。《紅樓夢》等古典小說是以後才讀的。讀這樣的書是好是壞呢?從我叔父眼中來看,是壞。但是,我卻認為是好,至少在寫作方麵是有幫助的。2

2 辯證法

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包括書籍,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此處,作者從叔父和自己的視角分別來看待“閑書”,並說明隻要學會“取其精華”,讀閑書也不全是壞事。

至於哪幾部書對我影響最大,幾十年來我一貫認為是兩位大師的著作:在德國是亨利希·呂德斯(Heinrich Lüders),我老師的老師;在中國是陳寅恪先生。3兩個人都是考據大師,方法縝密到神奇的程度。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個人興趣之所在。我稟性板滯,不喜歡玄之又玄的哲學。我喜歡能摸得著看得見的東西,而考據正合吾意。

3 引題但不破題

作者並不直接列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幾部書,而是先向讀者介紹兩位著作大師,他們的著作和學說對季羨林老先生的專業研究幫助極深。

呂德斯是世界公認的梵學大師。研究範圍頗廣,對印度的古代碑銘有獨到深入的研究。印度每有新碑銘發現而又無法讀通時,大家就說:“到德國去找呂德斯去!”可見呂德斯權威之高。4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摩訶婆羅多》從核心部分起,滾雪球似的一直滾到後來成型的大書,其間共經曆了七八百年。誰都知道其中有不少層次,但沒有一個人說得清楚。弄清層次問題的又是呂德斯。在佛教研究方麵,他主張有一個“原始佛典”(Mrkanm),是用古代半摩揭陀語寫成的,我個人認為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歐美一些學者不同意,卻又拿不出半點可信的證據。呂德斯著作極多。中短篇論文集為一書《古代印度語文論叢》,這是我一生受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這書對別人來說,可能是極為枯燥的,但是,對我來說卻是一本極為有味、極有靈感的書,讀之如飲醍醐。5

4 引用論證

直接引用別人的話“到德國去找呂德斯去!”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由此可見即使在世界範圍內,呂德斯也是研究印度碑銘數一數二的人物。這也從側麵解釋了作者崇敬呂德斯的原因。

5 緊扣文題

在借助多種事例證明呂德斯的厲害之處後,作者巧妙地回歸文題,談到了呂德斯的中短篇論文集。這也是作者在本文首次提起的、一生受益無窮的著作之一,可見此文集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之重。

在中國,影響我最大的書是陳寅恪先生的著作,特別是《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寅恪先生的考據方法同呂德斯先生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說空話,無證不信。兩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常想,寅恪先生從一個不大的切入口切入,如剝春筍,每剝一層,都是信而有征,讓你非跟著他走不行,剝到最後,露出核心,也就是得到結論,讓你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你沒有法子不信服。6寅恪先生考證不避瑣細,但絕不是為考證而考證,小中見大,其中往往含著極大的問題。比如,他考證楊玉環是否以處女入宮。這個問題確極猥瑣,不登大雅之堂。無怪一個學者說:這太Trivial(微不足道)了。焉知寅恪先生是想研究李唐皇族的家風。在這個問題上,漢族與少數民族看法是不一樣的。寅恪先生是從看似細微的問題入手探討民族問題和文化問題,由小及大,使自己的立論堅實可靠。看來這位說那樣話的學者是根本不懂曆史的。

6 比喻論證

用“剝春筍”來比喻對學問的層層研究,形象生動,極具想象力。其實,很多文學大師都喜歡用“春筍”來比喻某類事物,你也不妨試著把它用在需要的地方,讓它為你的文章增添一抹亮色。

在一次閑談時,寅恪先生問我:《梁高僧傳》卷二《佛圖澄傳》中載有鈴鐺的聲音——“秀支替戾周,仆穀劬禿當”是哪一種語言?原文說是羯語,不知何所指?我到今天也回答不出來。7由此可見寅恪先生讀書之細心,注意之廣泛。他學風謹嚴,在他的著作中到處可以給人以啟發。讀他的文章,簡直是一種最高的享受。讀到興會淋漓時,真想“浮一大白”。

7 舉例論證

作者列舉自己與寅恪先生的事例,真實可信,確鑿充分。一個讀書細心,學風嚴謹的形象展現在讀者麵前,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中德這兩位大師有師徒關係,寅恪先生曾受學於呂德斯先生。這兩位大師又同受戰爭之害,呂德斯生平致力於Molnavarga之研究,幾十年來批注不斷。“二戰”時手稿被毀。寅恪生平致力於讀《世說新語》,幾十年來眉注累累。日寇入侵,逃往雲南,此書丟失於雲南。假如這兩部書能流傳下來,對梵學國學將是無比重要之貢獻。然而先後毀失,為之奈何!

我最喜愛的書

我在下麵介紹的隻限於中國文學作品。外國文學作品不在其中。我的專業書籍也不包括在裏麵,因為太冷僻。8

8 承上啟下,過渡自然

季老先生在談完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兩位老師及其著作後,以“我最喜愛的書”作為小標題開啟下文,並對“書”的選擇範圍作了界定,自然而然地呼應了文章標題。

一、司馬遷的《史記》

《史記》這一部書,很多人都認為它既是一部偉大的史籍,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我個人同意這個看法。平常所稱的《二十四史》中,盡管水平參差不齊,但是哪一部也不能望《史記》之項背。

《史記》之所以能達到這個水平,司馬遷的天才當然是重要原因;但是他的遭遇起的作用似乎更大。他無端受了宮刑,以致鬱悶激憤之情溢滿胸中,發而為文,句句皆帶悲憤。9他在《報任少卿書》中已有充分的表露。

9 哲理深刻

司馬遷的《史記》人盡皆知。這部著作之所以是史書界的翹楚,是因為其作者有著異於常人的豐富而曲折的經曆。俗話說,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正是這個道理。我們平時在寫文章時,不管議論文還是記敘文,都要盡可能地源於生活,有感而發。這樣我們的文章才能紮實有深度,引起他人的共鳴。

二、《世說新語》

這不是一部史書,也不是某一個文學家和詩人的總集,而隻是一部由許多頗短的小故事編纂而成的奇書。有些篇隻有短短幾句話,連小故事也算不上。每一篇幾乎都有幾句或一句雋語,表麵簡單淳樸,內容卻深奧異常,令人回味無窮。六朝和稍前的一個時期內,社會動亂,出了許多看來脾氣相當古怪的人物,外似放誕,內實懷憂。他們的舉動與常人不同。此書記錄了他們的言行,短短幾句話,而栩栩如生,令人難忘。

三、陶淵明的詩

有人稱陶淵明為“田園詩人”。籠統言之,這個稱號是恰當的。他的詩確實與田園有關。“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名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10從思想內容上來看,陶淵明頗近道家,中心是純任自然。從文體上來看,他的詩簡易淳樸,毫無雕飾,與當時流行的鏤金錯彩的駢文迥異其趣。因此,在當時以及以後的一段時間內,對他的詩的評價並不高,在《詩品》中,僅列為中品。但是,時間越後,評價越高,最終成為中國偉大詩人之一。

10 引用論證

既然陶淵明被稱為“田園詩人”,引用其朗朗上口、家喻戶曉的名句作論證再恰當不過了。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後文對陶淵明詩歌的思想內容、文體等方麵的討論,從側麵解釋了作者為什麽喜歡陶淵明的詩。

四、李白的詩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天才之一,這一點是誰都承認的。杜甫對他的詩給予了最高的評價:“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11李白的詩風飄逸豪放。根據我個人的感受,讀他的詩,隻要一開始,你就很難停住,必須讀下去。原因我認為是,李白的詩一氣流轉,這一股“氣”不可抗禦,讓你非把詩讀完不行。這在別的詩人作品中,是很難遇到的現象。在唐代,以及以後的一千多年中,對李白的詩幾乎隻有讚譽,而無批評。

11 引用論證

用“詩聖”杜甫的詩歌,來高度評價“詩仙”李白的詩風詩作,真可謂強強聯合,惺惺相惜。在論證李白的詩為何受歡迎上,這一首五言詩的引用,勝過長篇大論,千言萬語,實屬妙哉。

五、杜甫的詩

杜甫也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千餘年來,李杜並稱。但是兩人的創作風格卻迥乎不同:李是飄逸豪放,而杜則是沉鬱頓挫。從使用的格律上,也可以看出兩人的不同。七律在李白集中比較少見,而在杜甫集中則頗多。擺脫七律的束縛,李白是沒有枷鎖跳舞;杜甫善於使用七律,則是帶著枷鎖跳舞,兩人的舞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12在文學批評史上,杜甫頗受到一些人的指摘,而對李白則絕無僅有。

12 比喻論證

把李杜二人的“作詩”比作“跳舞”,雖然兩位詩人擅長的舞蹈類型不同,但他們的舞都獨樹一幟,水平超高。這樣的比喻生動形象,活靈活現。

六、南唐後主李煜的詞

南唐後主李煜的詞傳留下來的僅有三十多首,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仍在江南當小皇帝,後期則已降宋。後期詞不多,但是篇篇都是傑作,純用白描,不作雕飾,一個典故也不用,話幾乎都是平常的白話,老嫗能解;然而意境卻哀婉淒涼,千百年來打動了千百萬人的心。在詞史上巍然成一大家,受到了文藝批評家的讚賞。但是,對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讚美後主有佛祖的胸懷,我卻至今尚不能解。

七、蘇軾的詩文詞

中國古代讚譽文人有三絕之說。三絕者,詩、書、畫三個方麵皆能達到極高水平之謂也,蘇軾至少可以說已達到了五絕:詩、書、畫、文、詞。因此,我們可以說,蘇軾是中國文學史和藝術史上最全麵的偉大天才。論詩,他為宋代一大家。論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筆墨凝重,大氣磅礴。論書,他是宋代蘇、黃、米、蔡四大家之首。論詞,他擺脫了婉約派的傳統,創豪放派,與辛棄疾並稱。13

13 使用排比,增強氣勢

一組四句的排比句使用,內容集中,節奏鮮明,氣勢恢宏。把“中國文學史和藝術史上最全麵的偉大天才”毫無保留地展現在了讀者麵前。

八、納蘭性德的詞

宋代以後,中國詞的創作到了清代又掀起了一個新的**。名家輩出,風格不同,又都能各極其妙,實屬難能可貴。在這群燦若列星的詞家中,我獨獨喜愛納蘭性德。他是大學士明珠的兒子,生長於榮華富貴中,然而卻胸懷愁思,流溢於楮墨之間。這一點我至今還難以得到滿意的解釋。從藝術性方麵來看,他的詞可以說是已經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九、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胡適之先生給予《儒林外史》極高的評價。詩人馮至也酷愛此書。我自己也是極為喜愛《儒林外史》的。

此書的思想內容是反科舉製度,昭然可見,用不著細說,它的特點在藝術性上。吳敬梓惜墨如金,從不作冗長的描述。書中人物眾多,各有特性,作者隻講一個小故事,或用短短幾句話,活脫脫一個人就仿佛站在我們眼前,栩栩如生。這種特技極為罕見。

十、曹雪芹的《紅樓夢》

在古今中外眾多的長篇小說中,《紅樓夢》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是狀元。14中國其他長篇小說都沒能成為“學”,而“紅學”則是顯學。《紅樓夢》描述的是一個大家族的衰微的過程。本書特異之處也在它的藝術性上。書中人物眾多,男女老幼,主子奴才,五行八作,應有盡有。作者有時隻用寥寥數語而人物就活靈活現,讓讀者永遠難忘。讀這樣一部書,主要是欣賞它的高超的藝術手法。那些把它政治化的無稽之談,都是不可取的。

14 擬人、比喻

為了突出對《紅樓夢》的喜愛程度,作者把《紅樓夢》比喻成“明珠”,又擬人化為“狀元”。雙重修辭手法的使用,讓《紅樓夢》穩坐“最受喜愛的書籍”寶座。作者最後才把它請出來,足見其愛不釋手,也有壓軸推薦書目的含義。

閱讀賞析

細細品讀過季羨林老先生的《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後,我們不妨試想一下,如果讓我們來寫同名命題作文,我們會如何著手呢?可以想象,好讀書、常讀書的人一定不會犯難,因為他讀過很多書,有很多選擇的餘地。而不常讀書的人呢?也許就得搜腸刮肚,絞盡腦汁,甚至臨時抱佛腳吧!

不用問,季羨林老先生就是這個好讀書、常讀書的人。說起“影響最大的幾本書”,季老從閑書談到專業書籍,又從專業書籍談到中國文學作品,洋洋灑灑,侃侃而談。這足以證明季老在讀書方麵涉獵的範圍之廣闊。

更重要的是,季老對這些書籍、這些詩人詞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且令人信服。他在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訴我們:別光為了讀書而讀書,讀書的過程應該是與作者對話溝通的過程,歡迎讚同,更歡迎質疑。這樣,當我們輕輕合上書的時候,才能把書中的道理真正裝進腦海,並在生活中規範我們的一言一行。

閱讀延伸

1.在一篇優秀的議論文中,光有議論是不完整的。想想看,還可以輔助哪些表達手段來為議論服務呢?

2.在本書中,有位文學大家也巧用過“剝春筍”的比喻論證,你還記得是哪篇文章嗎?

3.回想一下,在你讀過的書裏,哪些書對你影響最大,令你印象最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