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

探索思考

“責任”這個詞,即使聽上去,就難免生出一種沉甸甸的感覺。其實,世間萬物,誰沒有責任要去負呢?太陽的責任是朝起夕落,播撒光明;雨水的責任是澆灌莊稼,滋潤土地;那我們人類的責任呢?漫漫一生,如何與“責任”和諧共處,怎樣從中獲得快樂。梁啟超先生曾發表過一番精辟而深刻的議論。

閱讀批注

人生什麽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1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麽苦。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做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2為什麽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1 連用問句,引出論題

文章開篇,作者提出一個普遍而又令人困惑的問題,人生什麽最苦?接著他用幾個設問句對“貧”“失意”“老”“死”一一否定,並明確提出“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才是最苦。巧用設問句開頭使文章有變化有波瀾,極易引發讀者的思考。

2 比喻論證

用“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來比喻責任未盡的苦楚和不自在,讓讀者感到一種巨大的壓力撲麵而來。論證形象生動,淺顯易懂。

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麵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麵,睡裏夢裏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為什麽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因為自己對於他的責任還沒有解除呀!不獨對於一個人如此,就是對於家庭,對於社會,對於國家,乃至對於自己,都是如此。3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後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裏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裏去。這種苦痛卻比不得普通的貧、病、老、死,可以達觀排解得來。所以我說人生沒有苦痛便罷,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個加重的了。4

3 舉例論證,層層遞進

哪些情況算責任沒有解除呢?作者列舉了幾個事例,並從個人層麵上升到家庭、社會、國家等層麵,層層升入,邏輯性強。

4 總結上文

前麵兩段,作者從多方麵、用多種論證方式深入淺出地論述了“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是人生最苦的事”,完成了對本文標題前半部分“負責任最苦”的論證。

翻過來,什麽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5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人到這個時候,那種輕鬆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語形容。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乃越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是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6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卻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一翻過去,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

然則為什麽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因為越是聖賢豪傑,他負的責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這種種責任來攬在身上,肩頭的擔子從沒有放下的時節。曾子還說哩:“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那仁人誌士的憂民憂國,那諸聖諸佛的悲天憫人,雖說他是一輩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裏盡責任,便日日在那裏得苦中真樂,所以他到底還是樂,不是苦呀!7

5 設問開頭,引出觀點

接下來,論題一轉,作者引出了“盡責任最樂”的觀點。用設問的修辭手法開啟本段,前後銜接,流暢自然。

6 引用論證

作者借用古語和俗語,來分析“盡的責任越大,得到的快樂也越多”,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權威性。

7 引用論證,道理論證

本段引用先人孟子、曾子的名句,列舉仁人誌士和諸聖諸佛的思想狀態,把議論的高度更進一層。越是優秀的人,責任越無盡頭。但隻要每日盡責,即使責任並沒有完全解除,他也能獲得真正的快樂。本段話使“盡責任最樂”的論證更加完整,更加無懈可擊。

有人說:“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8

8 對比論證,總結全文

文章結尾,作者用別人的假說引出“卸卻責任”的觀點。“卸卻”指未盡責任,丟開不管,但苦痛還在,並不會消失;而前文提到的“解除”指盡了責任,再無負擔。由此總結全文: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但躲避或推卸責任,則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體會快樂。

閱讀賞析

梁啟超先生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動家。他的這篇《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雖隻有千餘字,但字裏行間透露著先生對“責任”的深度理解。

“責任”是我們每個人都逃脫不開的話題。作為子女的責任,作為學生的責任,作為公民的責任……這一項項責任也許有時讓我們苦不堪言,喘不過氣,也就是梁啟超先生所說的“盡責任最苦”。但責任沒有帶給過我們快樂嗎?當然有。計劃圓滿完成,考試順利結束,人生的某個階段沒有遺憾……這些認真負責任後獲得的輕鬆、愉悅、成就感,不就是最大的快樂嗎?那種快樂,就好比一篇文章的結尾被畫上了圓圓的句號,甚至是漂亮的感歎號,那種快樂真的難以言傳。

再次回到梁啟超先生的這篇文章,簡短樸實,通俗易懂,結構井然,哲理豐富,發人深省,不愧為大師之作。

閱讀延伸

1.用自己的話總結本文的論證思路是什麽?

2.結合文意,說一說你對“快樂之權,操之在己”的理解。

3.標題是一篇文章的靈魂。如果把本文題目改為“苦與樂”,你覺得合適嗎?為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