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時來運轉
先是蟒袍玉帶的大學士;然後是身著紫色官袍,腰係金銀腰帶的尚書侍郎;跟在最後的青袍官員,則是跟考生們最為接近的主事、員外郎,以及翰林、言官們。
劉同壽還是第一次近距離看到官員上朝,這井然有序的景象,令他感觸頗深,各色人等的說法,說不定就出自於此吧?
朝中不光等級森嚴,程序也非常緊湊,官員們將將走完,便有禮部地禮讚官高聲道:“宣嘉靖乙未科貢生進!”
劉同壽不是第一次進宮,但這麽正兒八經的走承天門,卻還是第一次。他對宮中禮儀並不熟悉,但有韓應龍等人在旁邊提醒,禮部那個引導官也相當客氣,倒是沒出什麽紕漏,一路上還有閑情逸致東張西望,和其他考生循規蹈矩的摸樣,形成了鮮明對比。
看了一路的雕欄玉砌,龍鳳圖騰,劉同壽覺得如今的紫禁城,比之後世的故宮大了不少,轉念想想,方才釋然。
嘉靖年間,紫禁城屢遭祝融之禍,最嚴重的一次,三大殿全被燒毀不說,火勢甚至波及到了午門外,迫使嘉靖皇帝不得不設朝於端門。直到五年後,三大殿修複完畢,方才遷回。
火災發生在嘉靖三十六年,其時大明的財政危機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真真應了那句皇帝家也沒有餘糧。因此,修複工作在一開始,就麵臨著經費緊張的困難,為了縮減開支。隻能盡可能的減小工程規模。
實際上,嘉靖朝的三大殿,也已經不複永樂朝初建時的華美富麗了,那個傳說中的宮殿,僅僅存在了三個月,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投入使用,四月初八就遭了雷火。由長至六七丈,圍有一丈六七的大木構建的宮殿皆付之一炬。
眼下,劉同壽看到的三大殿。是正統年間重修的。也許是心裏作用,劉同壽覺得眼前的宮殿,比後世的故宮更顯莊肅。他暗中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設法保住眼前的宮殿。
奉天殿雖然寬廣,但同時三百多人進行考試,也顯得擁擠了些,所以,考場實際上是設在奉天殿前的廣場,是露天的。好在天公作美,這一日晴空萬裏,陽光高照。時逢陽春三月,也沒有保暖方麵的煩惱,更沒有後世恐怖的沙塵暴,露天而坐也不算是什麽苦差。
待所有人站定,奉天殿方向鍾鼓齊鳴。樂聲大作。樂聲震散了最後一絲晨曦,響徹了九重青天,一股莊嚴肅穆的氣氛,瞬間籠罩了整個廣場。
“皇上駕到!”
“臣等叩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也不知是好心情的影響,還是場麵足夠大。嘉靖覺得今天的山呼萬歲聲格外的動聽。比之平時,聲音中更多了幾分尊崇意味,少了幾分畏懼,他認為,這一定是天子門生事件的後續效應。
這麽想著,在講完了禮製規定的那些套話後,嘉靖意猶未盡的補充了點私貨。
“參加過殿試,就是天子門生,此乃慣例,自有殿試之日起,即是如此,數百年至今,已是流於形式,成了表麵文章。有鑒於此,朕決定,要更加嚴格的要求各人,從今科開始,朕將廢止殿試不黜落考生的規矩!不能體會朕教授理念者,即便取中,也不能自稱天子門生。”
話音未落,滿場嘩然。
官員還好,他們在朝堂呆了這麽久,已經習慣了嘉靖的作風,這招突然襲擊雖然猛烈,卻也不至於讓他們失態。但考生們就淡定不能了,一是經曆不足,更重要的是,嘉靖改的規矩,跟他們切身相關,容不得他們不激動。
“聖駕之前,宮禁重地,喧嘩考場,成何體統?”
正常情況,皇帝出場,隻是為了讓進士們瞻仰一下聖容,感受一下聖威,說完套話,把考題交給考官,皇帝就自動退場了。這個過程中,大臣們都是擺設,不能隨意發言,可眼見著出了意外,夏言卻也隻能硬著頭皮站出來了。
“誰有什麽意見嗎?但可直言。”夏言不著痕跡的瞟了最前方的劉同壽一眼,心中極為不爽。這小道士就是麻煩的源頭,當今天子又喜歡無事生非,這倆人湊到一起,對大明社稷來說,絕對是禍非福,今天的事故就是明證呀!
“……”一片靜寂。
最初的驚愕過後,考生們迅速把握到了要點,皇上之所以突然冒出了這麽個說法,想必也是和會試時一樣,打算強調一下殿試的公平性,順便暗示大家,答題前,要想一想榜樣劉同壽是怎麽做的,然後才好動筆。
沒有反對意見,嘉靖很滿意。他裁開試題,將其授予身邊的首輔張孚敬,在眾人再次的山呼萬歲中,退場而去。
劉同壽提醒了他,天子門生這個金字招牌的潛力很大,值得好好挖掘。反正朝堂上本就不缺很讀書人的官員,也不缺很官僚的官員,缺少的,是劉同壽這樣,擅於明辨是非的。
他打算從入朝之初,就將士子們的是非掛念培養起來,省得日後這些人拿著他朱家的俸祿,在背後搞小動作,說他這個皇帝壞話。
張孚敬宣布考試開始,然後將試卷交給禮部尚書夏言,禮部眾官員則忙著安排座次,散發題紙,好一陣後,終於準備就緒了。
夏言振袖揚聲,將考題公諸於眾:“禮儀乃是立國之本,古禮崇義,今製尚仁,古今之說有異,吾輩何從?”
這個題目比會試時的簡單太多,無非是問古今禮製哪個更好。有了會試時的經驗,再結合嘉靖適才的發言,即便再遲鈍的人也知道了,皇上崇尚古禮,這就是讓大夥兒想方設法的拍龍屁呢。
題目簡單,想分高下,就隻能靠文采了,尚未認命的進士們都是精神大振。
韓應龍會試中的範文已經公諸於眾了,眾人看過之後,都覺得其文采未必驚豔,但切題實在很準。殿試的這個題目太簡單,使得他擅於揣測聖意的特長發揮不出來,正是其他人的好機會。
此外,對半桶水的小道士來說,這同樣是個壞消息。
考校文采,劉同壽就算作弊也不能做得太過,否則拿去跟會試的文章一對比,其中情弊,豈非一目了然?而他的文章如果做得太差,皇上先前的話說得那麽滿,又怎好一意孤行的力排眾議?
想到這裏,黃齊賢懸了這麽久的一顆心,算是徹底落了地,他冷笑著向劉同壽看去,如願以償的看到,小道士果然皺著眉頭在愣神。
哼!這下知道聖意難測了吧?說不定皇上覺得有了禦姐誇官那一出,就已經足夠了,不需要小道士再進一步了。
黃齊賢越想越得意,轉過頭來,隻覺文思泉湧,下筆如神,一篇花團錦簇的文章很快便躍然紙上。他誌得意滿的舉目四顧,驚喜的發現,自己竟然是第一個完成的。
此消彼長,小道士惡貫滿盈,自己卻時來運轉,莫非那狀元之位……
黃才子浮想聯翩。